昙花一现,乃是必然——漫谈美能达Auto/MC 100/f2

(本文尚未编辑完成)
这回要讲的是美能达手动时代的一款神秘镜头:Minolta Auto/MC Tele Rokkor-PF 100mm F2。
这是一款很“低调”的镜头,在当年美能达官方的手册和说明书当中,我只看过SR-7的说明书上有简单介绍这款镜头的基本参数(如果有人能找到早期SR镜头的官方手册那就最好不过了,那里面总会介绍到它吧),久远的生产年代和稀少的保有量也让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名气以及价格上远不如美能达的MD 135/f2,但也够得上传奇了。最近有感而发,就来整理一下关于此镜头的资料和样片,当然也有我自己的一些测评,仅供抛砖引玉。如果有地方写的不好还请轻喷,也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首先介绍一下版本的问题:于1961年首次推出的是Auto版,1966年与SRT-101机身一同推出的MC版则多了光圈与测光耦合的功能(Meter-Coupled),除此之外光学结构是一样的。“'MC'不代表多层镀膜(Multi-Coated)”这一点已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但对于这款镜头,这两个版本上与成像直接相关的唯一差别恐怕还真就是镀膜了:Auto版的前端镀膜为蓝色,而MC版的为蓝绿色(MC版后口镀膜则是黄色的,Auto版的还没找到),至于镀膜层数和质量的差别那就留给大家考证了。


不像擅长并热衷于研发大光圈镜头的佳能,手动时代的美能达并不热衷于大光圈,例如在85mm焦段,美能达最多就把光圈做到了f1.7。至于100mm焦段,佳能于1959年就推出了S系列和R系列的100/f2,美能达则在两年后为自家单反推出了100/f2,但仅生产了数年后就被1968年推出的100/f2.5取代,据说是因为前者的生产成本太高。从光学结构来看,这样的说法似乎也站得住脚,天晓得100/f2镜组里头那片又大又薄的凹透镜有多高的良品率(事实上,后面会提到的放射性玻璃以及古怪的光学特性更有可能是这款镜头被替代的主要原因)。我暂时没有查到这款镜头的专利,如果有高人感兴趣的话欢迎考古并模拟MTF。
顺便一提,相比最早期的美能达100/f2.5,100/f2只重了15克,外径也几乎不变,整体甚至还短了5毫米。能把光圈做到这么大,同时不牺牲镜头的尺寸和重量,实在佩服当年美能达设计师的水平。这会是有史以来最小巧的100/f2全画幅单反镜头吗?

既然提到了光学结构,这里不妨也来看看佳能S系列100/f2和喜闻乐见的坚无敌(Kinoptik)Apochromat 100/f2:


不难发现这两款镜头的光学结构非常相似。事实上,它们的成像风格也很类似,尤其是焦外都有一定程度的旋焦,而美能达的这款则没有。可能还有人会想到古村(Komura)的100/f1.8,那个就属于更古老的Ernostar结构了,焦外同样也有旋焦。



那么,美能达Auto/MC 100/f2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光学结构与上述几款镜头的不同,注定会让美能达的100/f2有着不一样的表现,但我要先给你泼点冷水:这款镜头的色差相当明显。只要看看网上关于此镜头的样片,基本都能发现前景的高光边缘处是橙红色的,而背景高光边缘处是蓝绿色的,但这样的颜色与轴向色差所表现的又不一样(轴向色差是前紫后绿),所以这种色散还属于轴向的吗……好消息是,大光圈镜头一般都会牺牲对轴向色差的校正,并且缩小光圈就能改善轴向色差,同时景深的增大自然也能减少画面上出现焦外色差的区域。至于横向色差,只有在极端环境下全开光圈才会有。
这里我先整理一下国外对于这款镜头的几篇详细考据和测评(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https://lens.ws/minolta-auto-tele-rokkor-pf-100mm-f2-0-ar2-review/——系统且大篇幅的考究与画质测评。
大家不妨先看看上面链接的样片,找一下它们的共通之处。这次我找哥们借了台索尼a7m3,自己也尝试测评了一下(这也是我玩摄影三年半以来第一次用数码相机了(
由于第一条链接的文章基本上把各方面的表现都测评过了,并且机身分辨率仍不算高,这里我打算以强调这款镜头自身的特点为主,同时尝试看看它的近摄表现如何,因此测评不会很全面,更不敢称得上专业,写这篇专栏就权当图一乐了。

首先是高反差环境下的表现,对焦距离约2米。布局方面,我特意在焦点的前景与后景布置了能反光并且是我能找到最合适的物品,至于身处焦内的主角,则是我们罗德岛出色的整合运动干员阿(大雾)。
f2:亚克力牌恰好处在焦内,下面的塑料带挂饰也算勉强处在景深以内。中心反差稍低但还尚可;离画面中心较远处反差更低;不出所料边角有大约一档的明显失光;只有很亮的高光边缘处才有紫边(例如前景猫条的反光处……等等,为啥是猫条?),不是很亮的话则是红边;同理,焦点后非常亮的高光则呈绿色,否则是蓝色。背景相片的虚化略显生硬。
f2.8:整体画面的反差有明显提高,尤其是中心部分,例如挂饰上跳钢管舞(?)的阿,已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尾巴的粉红色阴影处其实是由网点格子组成的了;紫边有大幅改善,基本看不到了;后景的那个反光非常厉害的测光表,其高光处的绿边也变成了蓝边;暗角有改善但仍有约1/3档的失光;背景相片的虚化没有那么凌乱了。
f4:分辨率和景深进一步提高;暗角也基本消除完毕。
f5.6:整体变化不大,相信这时整体的反差改善程度应该已经小于传感器的分辨极限了。但可以发现三角尺的蓝色衣夹处反而变得模糊,中心也是如此,这其实与后面会提到的焦点偏移有关。
f8:f5.6当中原本变模糊的细节又迅速变得清晰,通过三角尺判断应该是焦点回归了。进入景深的高光处已经只有很少的“前红后蓝”的色差了,而仍在焦外的部分虽仍有这样的色差,但相比之前也收敛了不少。另外请无视逐渐变得明显的CMOS灰尘
f11:整体反差比f8的又更好了一些;现在即便是在焦外也难以找到色差了,焦内的也有进一步改善。
f16:由于衍射,中心分辨率开始有极轻微的降低,远离中心处反而还略有改善;色差终于消除得差不多了 怕是只有在焦内才能避免色差吧
f22:整体分辨率都进一步降低。
接下来是弱光下的近摄与背景虚化表现,对焦距离为最近的1.2 m。有请哥们的徕卡M2友情出演——
f2:此时景深极浅,再加上机身与传感器平面不是完全平行的,故焦点虽然位于M2机身上,但可以看到只有机身速度盘的滚花网纹和过片拨杆轴是最清晰的,位置稍微靠后一丁点的过片拨杆和左侧背带扣则勉强算清晰,当然,反差都不是很高;明显的暗角在此处倒恰好能为照片的氛围加分;虚化处的光斑圆润且柔和,但最边角处的光斑会变成凸月形状(可惜此场景无法展示这一点)。
f2.8:原本最为清晰的速度盘开始失焦,左侧背带扣倒是清晰了一点——所谓的焦点后移?虚化处的光斑依然很圆,但过渡稍微硬了一点,当然,最边角处的光斑形状会有不小的改善。
f4:虚化处的光斑可以看到光圈的七边形了(极端环境下只要将f2.8再收半档就恰好能察觉出来)
f5.6:
f8:
f11:
f16:
f22:

讲到这里,是否已经足够让大家解毒了?不像佳能和坚无敌的100/f2,美能达的这款对色散的控制确实不太行。客观来说,60年代初的大光圈镜头有如此表现倒也无可厚非,况且那时候彩色胶片还是很昂贵的,研发这款镜头的时候大概率没有特别关心色差的消除吧。然而正所谓瑕不掩瑜,既然是一枚大光圈中长焦镜头,我们就不能忽视美能达Auto/MC 100/f2为我们带来的焦外表现,其柔和自然的程度甚至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美能达的“鹰眼”58/f1.2(这还是中长焦!二者都全开光圈的话100/f2的景深只有“鹰眼”的一半)。焦外的审美是见仁见智的,但对于不习惯旋焦“氛围感”的人来说,这样的散景无疑是他们更想要追求的。唯一可惜的是光圈叶片数不够多,并且最近对焦距离只有1.2 m,想要近摄的话还得外加附件。
再仔细想想,这样的色差在黑白摄影的焦外当中不但不显突兀,会不会还有助于影调的过渡?也许,这枚镜头在当年就是为弱光下的黑白摄影而生的,而将它运用到彩色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的话,恐怕需要摄影师拥有相当深厚的取景功底和场景理解,才能尽量避免色差带来的违和感了。
另外,逆光下使用美能达手动镜头一般都容易有炫光,这款也不例外,这时候遮光罩就十分重要了。这款镜头的原配遮光罩D62NA同样极其罕见,非要钟情于古董金属遮光罩的话,佳能给EX95/3.5镜头配的T-65遮光罩就可以作为圆筒形D62NA的完美平替,尺寸是几乎一模一样的。
最后让我非常吃惊的是,上面这篇文章还提到了这款镜头的Auto版和部分MC版居然是有辐射的!奇怪的是镜片普遍没有发黄的迹象,像我的这颗MC版镜片就完全没有发黄,但后组有0.42 μSv/h的辐射,前组则几乎没有。难道这款镜头运用了钍玻璃,使得其成本会更加高昂?或者说,自从禁止使用辐射玻璃的规定颁布之后,这款镜头就无法继续生产了?读者如果也有这款镜头的话,不妨也可以测一下辐射,正所谓有辐同享(谐音梗扣分)。

总得来说,抛开难以驾驭的焦外色差不谈,这款镜头也并不能以锐度夺人眼球,但至少焦外舒服自然,也算对得起这么大的光圈了;镜头小巧轻便,搭配美能达的SR/SRT机身的话,造型绝对无与伦比。不过如果只是想要一枚光学素质优异的100mm镜头的话无论是性价比还是画质,像是美能达的MC/MD 100/f2.5都会是比这好很多的选择。除非你能像我一样收一枚外观战损但功能和镜片完好的,否则完全不必为此破费大几千去体验这些光学特点,毕竟它的收藏价值显然是要大于实用价值的。最后,放射性让这款镜头的历史渊源变得更加神秘莫测,即便在手动时代,美能达也只有早期的“鹰眼”和28/f2.5是有辐射的(第一个测评链接有提到,85/f1.7并没有辐射),但除非你打算今后都抱着它睡觉,否则与其担心这样的辐射强度,不如想想怎么劝日本别排核废水吧。
Minolta Auto/MC Tele Rokkor-PF 100mm F2镜头基本参数:
最小光圈——f22
镜片——6片5组
滤镜口径——62 mm
最近对焦距离——1.2 m / 4 ft
尺寸(外径×长度)——66 mm × 63 mm
重量——425 g
光圈叶片数——7
参考资料:
Kinoptik光学结构:https://www.digicamclub.de/showthread.php?t=23684&page=4
佳能光学结构: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681594?oq=Canon+%22Hiroshi+Ito%22+lens
美能达光学结构:
https://lens.ws/minolta-lens-perfect-data/
https://lens.ws/minolta-md-100mm-f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