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费奥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洛普霍夫(Fyodor Vasilievich Lopukhov)

2020-11-26 11:42 作者:江苏正一  | 我要投稿


1886年10月20日,生于圣彼得堡(出生时的名字是费多尔•洛普霍夫(Fedor Lopukhov

))。前苏联芭蕾表演艺术家、编导家和教育家,苏联现代芭蕾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一个舞蹈世家,他的弟弟安德烈•洛普霍夫(Andrei Lopukhov,1898-1947年),从1916-1945年在玛丽娅剧院(Maryinsky Theatre),同样也是性格舞舞者。他的姐姐叶夫根•洛波科娃(Evgenia Lopokova,1884-1943年)是一位流行舞蹈的舞者;妹妹丽迪雅•洛波科娃(Lydia Lopokova,1892-1981年,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946年4月21日)的妻子)是著名的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舞者。他早年曾就读于帝国戏剧学校(Imperia Theatre School,即现在的玛丽娅剧院芭蕾舞学校)师从尼古拉•莱加特(Nikolai Legat)和克劳迪娅•库莉切夫斯卡雅(Claudia Kulichevskaya),1905年毕业后加入玛丽娅剧院,随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亚历山大•希里亚耶夫(Alexander Shiryaev)、尤金妮亚•索科洛娃(Eugenia Sokolova)和尼古拉亚•古斯塔沃维奇•莱加特(Nicolai Gustavovich Legat)深造。在那里他成为其最著名的性格舞演员,首演的作品是由米哈伊尔•福金(Mikhail Fokine)编导的《阿喀斯和伽拉忒亚》(Acis and Galatea)中饰演阿喀斯。于1918年开始编舞并三次出任该团的艺术总监(1922-1930年、1944-1947年、1955-1958年)。1905-1909年和1911-1922年在玛丽娅剧院工作,主演了《苏醒的花神》(The Awakening of Flora),《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埃斯梅拉达》、《小驼背马》《天鹅湖》,《阿拉贡霍塔》,《雷蒙达》,《唐·吉诃德》,《舞姬》和《海盗》在1907-1909年其舞伴是与朱莉娅•尼古拉耶夫娜•塞多娃(Julia Nikolaevna Sedova)和尼古拉亚•古斯塔沃维奇•莱加特并在国内外进行演出;1909-1910年,受亚历山大•亚历克斯艾维奇•戈尔斯基(Alexander Alexeievich Gorsky)邀请和他的妹妹丽迪雅•洛波科娃及沃洛丽娜(Volonine)随莫斯科大剧院(Bolshoi Theatre,因玛丽娅剧院在1909-1910年关闭)参加巡回演出并一起跳舞;1910-1911年,作为舞者,曾随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参加了俄罗斯演出季前往欧洲(匈牙利,格鲁吉亚,荷兰,墨西哥)和美国巡演。

继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帝国宫廷的作品导致革命后的俄罗斯新政权的厌恶,随后进行一系列芭蕾实验。新政府重新呼吁,让苏俄的编导探索新的表现空间,形成小型室内芭蕾舞团那里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在这些实验编导就是费奥多尔•洛普霍夫。

1921年,他与基洛夫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尤里·斯洛尼姆斯基(Yuri Slonimsky)发起的”青年芭蕾舞团晚会”(Evenings of Young Ballet)系列演出,这样年轻的芭蕾舞团,为新一代舞者和编导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洛普霍夫的生活和工作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的时代,在领导剧院时,他成功地捍卫和保存了大多数古典芭蕾表演遗产,这些遗产现在已被纳入俄罗斯和世界芭蕾舞艺术的“黄金宝库”。他在编导的古典芭蕾作品时其技巧是如此娴熟,他的舞蹈来自原始的经典芭蕾,以至于他编导的作品与马里于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的原作难以区分。

1922年,他担任基洛夫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很快就开始通过创作无情节芭蕾来替代马里于斯•佩蒂帕的作品——1923年,他根据路德维格•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第4交响曲”创作了他的第一部芭蕾《舞蹈交响曲》(Dance Symphony,又名《伟哉苍穹》(The magnificence of the universe))(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是这种芭蕾舞类型的未来最杰出的大师,他参加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从而成为前苏联首位实验与尝试当代主题的先锋派编舞家,作品引起争议,仅表演了一次。它不同于马里于斯•佩蒂帕的古典芭蕾,作品没有任何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光明的宇宙深刻地、象征性地表明精神概念的由来。他编导的方法是非常灵活,首要发挥重要作用是在作品中进行了实验工作,然而,他以古典舞蹈为基础,将各种学院派芭蕾技巧和引进的杂技的托举,民间舞蹈(民间传说)和即兴喜剧相结合起来,从此以后成为苏联芭蕾风格的代名词,由乔治•巴兰钦主演,从此以后他采用类似的处理方法和观念来表现美国的舞蹈场景。还有在1924年根据弗拉基米尔•戴谢沃夫(Vladimir Deshevov)音乐编导的《红色旋风》(The Red Whirlwind),其中也揉合了古典芭蕾与杂技技巧。他与卡西扬•格列伊佐夫斯基(Kasian Goleizovsky)一起,第一次将复杂的杂技技巧引入到” 双人舞”中(包括成为现今整个芭蕾舞世界已知的舞步的发明者)。1927年,由鲍里斯•阿萨弗耶夫(Boris Asafiev)改编自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音乐编导的《雪姑娘》(The Ice Maiden),同年,获得俄联邦政府荣誉芭蕾大师”的称号。

1930年,创办了列宁格勒小歌剧院芭蕾舞团(The Leningrad Maly Theatre Ballet),稍后改为的国家模范歌剧和芭蕾舞剧院(State Academic Theatre for Opera and Ballet)即后来的:穆索尔斯基歌剧和芭蕾舞剧院(Mussorgsky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1931-1936年(担任艺术总监, 1935年担任团长)。但他一生的主要时光仍是留在列宁格勒小剧院芭蕾舞团度过的并与其进行密切合作,一直到1970年。同时,他也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1926年和1935-1936年)。

他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始作俑者,编导的芭蕾舞剧,包括: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Firebird,1921年)、《普钦内拉》(Pulcinella,1926年)和《雷纳》(Renard,1927年),《螺栓》(The Bolt,音乐:肖斯塔科维奇,1931年),《塔拉斯•布尔巴》(Taras Bulba,音乐:索洛维耶夫-塞多伊( Soloviev-Sedoy),1940),以及1963年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罗维奇-丹钦科芭蕾舞团(Stanislavsky and Nemirovich-Danchenko Ballet)而作的芭蕾舞剧《展览会上的图画》(Pictures from an Exhibition,音乐: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与此同时,他也享有“古典传统守护者”之盛誉,因为由他复排的:《睡美人》、《雷蒙达》(Raymonda)、《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假面舞会》(Un Ballo In Maschera)、《葛蓓丽娅》(Coppélia)、《天鹅湖》(Swan Lake)等经典芭蕾舞剧历来为人所称道,并流传至今。此外,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凡创作了一些经典之作,他的创作在马里于斯•佩蒂帕风格之中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紫丁香仙女的变奏”(Lilac Fairy variation),但他在1935年创作的芭蕾舞剧《清澈的小溪》(The Limpid Stream,音乐: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imitri Shostakovich),在小剧院上演,是第一部关于当代家庭主题的苏联芭蕾舞剧,其中主角都以真实姓名表演),被《真理报》(Pravda)指责形式主义并失掉了职务,世态炎凉,他的命运是意想不到的急转直下,常常不知所措,当时,有传言说洛普赫夫马上要被提拔到大剧院芭蕾舞团当团长了,可惜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清澈的小溪》受倒批判,洛普赫夫不仅没有去大剧院当团长,而且在1937-1941年,他被下放到列宁格勒芭蕾舞学校教编导课程(在此培养的学生有:鲍里斯·费恩斯特(Boris Fenster),V.瓦科维特斯基(V.Varkovitsky),康斯坦丁•波亚尔斯基(Konstantin Boyarsky);1962-1967年,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Leningrad Conservatory)任编导系主任和舞蹈教师(在此培养的学生有:乔治·德米特里耶维奇·阿列克希德祖(George Dmitrievich Aleksidze),N.马卡里安特斯(N.Markaryants),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博亚尔契科夫(Nikolay Nikolayevich Boyarchikov))。《清澈的小溪》也从保留剧目里“永远地消失”了。从此,他的职业生涯花了几年时间才恢复过来。在尤里•尼科拉维奇•格里戈洛维奇(Yuri Nikolaievich Grigorovich)后来的编导生涯中,洛普霍夫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奥多尔•洛普霍夫考虑过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这表明编导他们应该能够分析芭蕾的音乐,以更好真实地分辨出音乐配器,节奏,色彩和力度方面细微的差别。他的目标是相对于音乐从一个戏剧性的角度来创作一部芭蕾舞——他将他的想法写在了《一个芭蕾大师之路》(Paths of a Balletmaster,柏林,1925年),他还出版了几本其它的书,包括:《伟大创造——舞蹈的交响曲》(1923年),《芭蕾60年》(Sixty Years in Ballet,列宁格勒,1966年)和《编导自白书》(Choreographic Confessions,莫斯科,1972年)。

他的妻子纳塔利娅·玛特维娜·艾波蒂娅科(Natalia Matveevna Apodiako)是基洛夫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儿子弗拉基米尔•洛普霍夫(Vladimir Lopukhov,生于1943年)于1964-1987年在国家歌剧和芭蕾舞模范剧院;孙子费奥多尔•瓦西列维奇·洛普霍夫(Fyodor Vasilyevich Lopukhov,生于1971年),自1990年以来在玛丽娅剧院任舞者。

1956年,获得俄罗斯联邦政府人民艺术家(People's Artist of the RSFSR)。

1973年1月28日在列宁格勒去世,被安葬在圣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

到目前为止,费奥多尔·洛普霍夫的所有编导的作品都被遗忘了。在玛丽娅剧院的舞台上,只有几个片段可以看到:在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霍万兴邦》中的“波斯人舞蹈”,以及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中的“凡丹戈舞”。

2003年,费奥多尔·洛普霍夫的孙子费奥多尔•瓦西列维奇·洛普霍夫根据费奥多尔·洛普霍夫的录音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及玛丽娅芭蕾舞团的尝试,试图恢复交响芭蕾 《伟哉苍穹》。

 

 

 


费奥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洛普霍夫(Fyodor Vasilievich Lopukhov)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