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谈恋爱?”“不会交朋友?”……可能都是这个出了问题……

不知道是写文章写到了情感话题还是怎么回事,最近经常有学员跟我聊人际关系的问题。
都是“怎么追求心仪的对象”,“如何交一些关系深的朋友”,“如何面对家里的催婚”等等……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里的一个观点:很多具体的人际关系问题的背后都指向了“人格不健全”。
人格健全,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但如果真的让你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很多人可能会愣住。
我自己也是云里雾里,今天跟朋友刚好又聊到,就特意查了一些书和资料,整理了一下人格健全的含义。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知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的自我定位,关键词是“客观”;
另外一个是积极的自我认同,关键词是“积极”。
自我定位很容易,但就怕太主观——你认为的你是一个XX的人,但其他人几乎都不这么认为。
所以想要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自我定位,需要不断的调整。
据说很多十三、四岁,刚好处于青春期的人都会有这么一种幻觉——全世界的异性都喜欢自己。
这种幻觉会随着和其他人的接触、观察其他人的反应,以及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弱,最终逐渐成为一种比较健康的认知——这个世界有人喜欢我,也有人讨厌我。
所以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年龄、阅历也有关系。
积极和消极的自我认同,则会直接影响我们看待外界对我们态度的反应。
一个有着积极自我认同的人,即使被别人讨厌,也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一个有着消极自我认同的人,即使被被人喜欢,也会战战兢兢,觉得自己受之有愧。
用一句话概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就是不卑不亢。
二、重视自我感受
用大白话说就是,我做某件事是因为“我想”,而不是被外部因素裹挟。
我觉得这个也跟童年经历有关。
相比起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或者兄弟姐妹,我在重视“自我感受”这方面就比身边的人强很多,这大概也是我会选择离开职场的原因之一。
原因就是父母从小就鼓励我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妈宝男”、“乖乖女”,某种程度上就是“重视自我感受”的反例。
当然,人是不可能完全不被外部因素裹挟的,大多数人的三观,基本都是社会主流倡导的。
所以,这里的“重视自我感受”多指在某些具体的事情上,当自我感受和主流价值观冲突的时候,会优先考虑自我感受。
不重视自我感受的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就是容易焦虑。
一旦被催婚、催生……痛苦和烦恼也会比重视自我感受的人要多得多。
当然,我也不觉得重视自我感受,就是各种固执、一意孤行。
成熟的“重视自我感受”,应该建立在照顾他人感受的基础上。
譬如父母催婚,就算你不想结婚,但也没必要拒接父母电话或者吵架,在父母面前还是应该尽量表示尊重和理解……
三、客观地看待外界事物
大家看内容不知道会不会看到这样的评论,无论视频做得多好、文章写得逻辑多缜密,总有人从中挑个细枝末节的毛病出来。
譬如某一段画面不大清晰,或者标点符号错了。
虽然挑的毛病确实存在,但如果一个人长期有这样的习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一定在看待事物时只看到好的一面,最起码可以做到好坏都看到。
并且能清晰地判断出好得多还是坏的多,然后根据好坏的比例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而不是抓住小问题不放,还美其名曰,我在是帮你进步。
你确实在帮别人进步,但你忘了自己可能是更要进步的那个人……
放到恋爱中的表现就是,不遇到长相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坚决不接触……
四、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这个在文章里写过很多次了)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不喜不悲”,而是不容易因为小事情产生大的情绪起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阈值高。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因为他很容易就会给人稳定、踏实、安全的感觉。
这样的人在找对象时也很有优势。
五、界限感
不会因为关系亲密,就把自己和对方想象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们各自独立。
有些人在失恋后长期走不出来,很多就是“界限感”比较弱。
“你是我的一部分(或者我是你的一部分)”作为情话可以讲,但如果发自内心的这么认为,可能就多少有点问题了。
六、人格健全的意义
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容易拥有比较健康的人际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两性),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不太会让别人感到压力或者不舒服。
第二个我想到的就是,不太容易被PUA。
当然,某些对PUA极度敏感、从来不会被PUA的人,其实人格也不健全。
因为在他们眼中,只要别人试图PUA自己,那就一定是在害自己……
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了……
除了天生极度自恋的人,一般人都会随着阅历的增加、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越来越多,人格会逐渐健全。
如果想快一点人格健全,方法也简单,增加“阅历”对自己的影响就行,譬如常写反思(反思自己)。

职场、成长、人生、情感……无所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