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新闻学院博士申请解析
一、院校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整体并入人大新闻系(此前,创办于1924年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整体并入北大新闻专业)。由此,人大新闻系汇聚三方力量于一体,开启了新中国新闻教育的新征程。1988年,人大新闻系更名为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四个系,建立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首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机构。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评为“A+”。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新闻学院采取“申请-考核”制招生博士。
二、报名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4、考生学历、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2021年9月1日取得硕士学位);
(3)同等学力人员,包括: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到2021年9月1日)的;或获EMBA硕士学位且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到2021年9月1日)的;同等学力者报考我校,原则上还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报名时已获得国家外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或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且成绩达到426分以上,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其他种类外语国家级考试成绩;②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
(4)非学历教育(单证,即只有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的专业学位硕士考生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报考我校博士生,必须在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
(5)在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其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往届生须在复试报到时提交认证证书,应届生须在入学报到时提交认证证书)。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6、现役军人考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三、报名材料
1、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2、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双证硕士还必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应届硕士生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同等学力人员须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相关证书须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能够证明外语能力的有效材料的原件。如:国家大学英语考试(CET)四六级、国家英语专业考试(TEM)、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俄语等级考试、日本语能力测试、德语语言考试、法语水平测试、外语专业本科学历、海外留学经历等。
4、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可去人事档案所在地复印,再盖档案所在地的红章即可)。
5、个人简历(1000字以内;含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从高中起不得中断;重点说明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工作、研究经历及相关成果等)。
6、科研和奖励情况一览。
7、个人学术成果代表作1-5篇(部)原件。
8、其他能够证明本人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的支撑性材料的原件,如本专业相关学习证书或获奖证书等。
9、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一份。研究计划包含拟研究问题(博士论文选题设想)、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已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等。字数不少于一万字。
10、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正高职)专家的推荐书(专家推荐书模板请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系统下载)。
11、报考定向(全日制)的考生须提交定向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考生在我校基本学习年限(4年)内脱产学习的证明。
12、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交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论文初稿或开题报告)。
13、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的,还必须具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特殊条件,并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四、资格审查
学院组织复试资格审查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予以集体审核,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评分。复试资格审查满分为100分,审查小组对得分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考生按分数高低排序,各专业单独划定申请材料审核分数线,初步确定拟进入复试人员。
五、复试考核
1、复试比例根据报名申请情况,拟录取人数与复试人数之比约为1:2。2、复试内容复试内容:包括外语能力(笔试和面试共100分)、专业水平(100分)和综合素质(100分)三项。外语能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成绩的合格线均为60分。各项成绩均合格的考生方有资格参加最终成绩排名。复试形式:笔试(闭卷)和面试。A、 笔试外语(50分);专业水平(100分)。专业水平考核内容:考生所报考专业的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等。外语笔试和专业水平笔试一并进行。B、 面试外语听力及口语(50分);综合素质(100分)。综合素质考核内容:考生的学术兴趣、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等。3、复试成绩计算复试(含加试)成绩均合格者,将其各项复试成绩加权求和得到复试总成绩;外语能力考核、专业水平考核、综合素质考核权重分别为20%、40%、40%。
六、参考书目


说明:1.“少干”指“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对口”指“对口支援院校高校教师”,单独设定进入复试的要求。2.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如下:各专业非专项计划考生申请材料审核分:新闻学66分,传播学65分,传媒经济学77分,广播电视学68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各专业考生申请材料审核分:新闻学66分,传播学60分,传媒经济学77分,广播电视学68分。“对口支援院校高校教师”各专业考生申请材料审核分:

新闻学66分,传播学65分,传媒经济学77分,广播电视学68分。




考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