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城中烧麦香
绥远城中烧麦香
我是在绥远——现在要叫做呼和浩特市了——出生长大的。这坐落于神州北方边塞的城便是我爱着的故乡。多数时候,你能见到的多是连绵的阴山山脉、春日里送芳的丁香、还有秋月下悲歌的乌鸦。然而若是你走在晨间的大街小巷,便能闻到一家家门脸儿店面中传出的勾人垂涎的独特香气。
烧麦,是我心里最有绥远风情的小吃。掌心大的薄面皮叠成一摞,把羊肉和大葱细细地切了做馅,撒入盐,点上几滴香油,再和面皮一起捏作“宝塔”型。这塔顶必须要“开花”的,不能捏得闭紧——曾经的烧麦,馅料是要根据客人喜好随时舔换的。一笼码上八个,习惯上就算做“一两”。烧麦有蒸的,也有煎的。蒸烧麦饱满丰实,吃进肚中暖而饱腹;煎烧麦色金皮脆,放入口内回味无穷。

“烧麦”一词,据考证原是写作“捎卖”的,意即茶楼中“捎带着出卖的小吃”。呼市所剩的茶楼不多,但呼市人吃烧麦仍是必须喝茶的,还必须是砖茶。烧麦馆中的那些常客的大爷大妈,点一两烧麦,要一壶砖茶,便能有说有笑地坐一上午,烧麦吃得慢,可茶却添得勤!讲究一点的,还从自家带了茶饼茶刀,现切现煮。煮茶不是泡茶,茶水是要持续烧开的。呼市旧城区有“沏上喝上”的说法,这茶必须喝热乎的呵!
烧麦与砖茶,细究来与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蒙古族人是不定居在一处的,羊追沃草,人赶肥羊,就这样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蒙古族人很早就要出门放牧,一出门便是一天不回。于是就在出门前带上一大壶奶茶或是砖茶,便有了一整天的热量与维生素补给。妻子还会给丈夫带上肉干或是面食,中午便也无需赶回自家吃饭,就这样工作一日。草原是羊群的乐园,那么呼市人以羊肉为主要肉食便也不足为奇了。
曾看电视介绍广东地区的早茶文化,那里的人也吃烧麦,只不过是糯米面皮,馅料也不是我所熟悉的羊与大葱。几年前我还曾在一家广式早茶店品尝到了这种不同的烧麦,然而终归是吃不惯的——戈壁高原上长大的我,怎明白的了水乡的风韵?
翻开历史看到,清朝年间,绥远是政府极为重视的边关地区。“绥远将军”便是清政府派来驻守边关的官员。如今,绥远将军衙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已经隐没于鼓楼立交桥来来往往的车流之中。然而你若是在晨间走过它的门前,走过眼神炯炯的石狮子,走过落灰的红墙黛瓦,便能于四周街巷的一家家门脸儿店面前,闻到那百年来依旧飘散于内蒙古高原上的烧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