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少年浅析——入于深渊的少年们
1. 前言
这或许是本季度最让人惊喜的新番了吧。制作组用绚烂而自由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有点晦涩,却又饱含深意的故事。
如果你懂了解过一点哲学语言,就能发现这部作品确实有着明确的象征,并没有所谓“故弄玄虚”。“深渊”,“重力”等等片中出现的意向,也都是现代哲学中的议题。
本文就谈一谈我对于这部作品的一些解读。水平有限,只能抛砖引玉,期望有真正的学者来进行进一步讲解吧。


2.关于漂流
漫长的走廊中,神明已无踪迹
————《少年少女》,《漂流少年》ED
其实在片尾曲的歌词中,我们就能够找到“漂流”的所指:上帝的死亡。这句我们所熟知的尼采名言其实有着丰富的含义。简单来说,上帝的死亡代表着一种旧有目标的缺失。
超感性世界,即观念、上帝、道德法则、理性权威、进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文化、文明等,必然丧失其构造力量并且成为虚无的。
————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在中世纪时,基督教伦理为人们设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积德行善,侍奉上帝,死后升入天堂。然而宗教改革后,天主教秩序的崩溃,使得人们发现,生活的最终目的变得不再明确。人们拜托了宗教的藩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也失去了“人生意义”。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高中生活枯燥而辛苦,但却有着明确的目标:考上一个好大学。当我们真正步入大学校园或者社会时,会发现原有的目标消失了。我们面对着太多的可能性与自由,但一切道路都不再明确。于是就有了迷茫的少年少女们。
动画中漂流的学生们正是对于这一现象的写照。在曾经的日常中,“希望”是多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发现它的存在。直到漂流开始的一刻,人们才发现,上帝曾在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一下子变成了西西弗斯,只得重复着在山坡上推石头的无意义的日常。
从社会的角度看也是如此。第七集的“蚂蚁世界”中,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处于漂流中的社会。人们为了一个虚假的目标而劳作,因为没有目标,社会就无从运转。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清楚目标的虚无。这种矛盾的生活,或许就是对于现代性的最好写照。


弹幕中大量提到“虚无主义”这个词汇。没错,上帝死后的世界就是虚无主义的世界。哲学家称其为“世界黑夜”,“神圣黑夜”或“贫困时代”。而人们也用“深渊”一词来指代虚无主义。这或许就是动画第十一集中出现的大裂痕的所指。德文中的“深渊”(Abgrund)一词由前缀Ab-(表否定)和名词Grund(基础,与英语中大地ground同源)构成。
由于上帝之缺席,世界便失去了它赖以建立的基础。“深渊”(abgrund)一词原本意指地基和基础,是某物顺势下降而落入其中的最深基地。但在下文中,我们将把这个“Ab-”看作基础的完全缺失。基础乃是某种植根和站立的地基。丧失了基础的世界时代悬于深渊中。
————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上帝死去了,世界的根基便不再存在。“漂流”二字正是对于这种失去根基的状态最好的描述。在永恒轮回中,“末日”与“死亡”也成为了一种奢求,我们面对着一个“无边无限无始无终”的宇宙。在这样一个宇宙中,一切“目的”也都不复存在。这也是罗马教廷烧死布鲁诺的原因。
回想第一集中漂流发生的契机,正是长良对于“目的”,也就是希的逃避。


3. 主角们
在这里大胆的猜测一下,主角四人组:长良、拉普塔尼、瑞穗、希,对应着哲学体系中的场域论、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

长良是所有角色中最为特殊的。第六集中有描写,他在原本的世界中就是一个没什么目标的人。他的名字(nagala),或许正是对这个无始无终,不断延续的世界的描述。

拉吉塔尼这个角色非常有意思。这个充满求知欲的印度小伙,是所有学生中唯一有着宗教信仰(印度教或佛教)的角色。印度文化相当重视认识论。在佛学理论中,学者构建了一个相当复杂精巧的认识论框架,比如七识、五感、五蕴等等。这或许是拉吉塔尼求知欲的来源。

瑞穗,从名字上看就非常福有丰饶气息。亚喵逊为团队提供了生活与研究的物质基础,也或许对“漂流”的产生原因有着关键作用。

而女主角希(nozomi),则代表着希望。她为人们带来了“方向”,这在漂流的世界中是最为宝贵的事物了。思想家们所构建的哲学体系中,需要在昏暗的世界黑夜中指出道路。
或许这些学生们便是对于贫困时代思想家们的写照。孩子们所创造出的世界与事物,或许是他们构建出的思想体系。而他们“攻略”各个世界的过程,是不是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攻略得到的“能力遗物”,则成为了他们认识世界,构建世界的工具。

第四话中的猴子棒球,我们不能因为这一集就在全片的尺度上把长良与“裁判”这一角色等同。或许长良仅仅是从“裁判”这一角度经历了这个事件,从而得到了“猴子毛球”这个象征“根基”的能力遗物。

4. 漂流的原因
换句话说,这是对于“上帝死亡”原因的发问。很遗憾,不论是动画中的角色们,还是现实世界的思想家们,都无法给出答案。上帝的死亡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运动,或许人类语言根本没有能力找出答案。
从其本质上来看,虚无主义毋宁说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
……这个最可怕的客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能说出自己的来源。
————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不过动画中给出了几个片面的“可能性”。

长良的能力创造出了这个无边的世界。正如前文所说,或许正是人们对于深邃宇宙的探索激发了对于虚无的思考。人们在十九世纪时清晰的看到了虚无主义,这个时代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宇宙认识逐渐加深的时间。人们发现地球或太阳并非宇宙中心,宇宙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辽阔的多。宇宙虚无主义便应运而生:在如此广大的场域之中,渺小的人类似乎并没有什么生存意义。

而猫咪的能力亚喵逊(复制),则摧毁了人们的独特性。人们发现自我并非独一无二,从而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
又或者,漂流的原因来自于第六话中描述的“剪辑”。长良脑中的记忆(认识)与现实是割裂的,这其实类似于我们对于缸中之脑问题的忧虑。在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中,上帝会保证“心与物的统一”,既“上帝会保证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因为上帝爱人。”康德也认为人们需要利用上帝赋予的理性(天赋,先验)来认识物自体。上帝死后,就没有人为“认识”这一行为提供担保了。我们仅仅是观测者,面对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罢了。

不论哪种解释,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漂流来自于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或许是对于“自由”的隐喻。人们在获得了自由与力量之后,如同沉睡的人睁开了眼睛。世界不再单纯,根基与意义也如同须臾梦境一般消逝。漂流,或许就是因此开始的吧。

5. 关于时间
作品中一条相当有趣的设定:每个人所经历的时间不同。
在漂流发生前的“故乡”中,时间流逝是匀速的。我们平时所感受到的,世界同步的时间被称为“世界时间”。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同步的“世界时间”仅仅是一种假象。
时间是意指性的。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Αἰὼν παῖς ἐστι παίζων,πεσσεύων
世界时间是儿童的游戏。
————赫拉克里特
海德格尔所说的“意指”是指语言学中能指(词汇)与所指(实物)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时间和语言一样,是人为规定的,类似于游戏规则。我们生活中对于时间的感受本就不是匀速的。梦境就是最好的例子,睡眠中的我们感受不到世界时间。
其实不论是动画还是海德格尔,这种时间观都受到了相对论的启发。

尼采提出永恒轮回的出发点便是对于时间性的无视。动画中混乱的时间,正是对于无根基性的表现。漂流世界,就连时间都失去了锚点,成为了一种假象。
或许,脱离永恒轮回的唯一方法,便是时间的尽头——死亡。

6.追寻死亡的人
在无始无终的世界中发明死亡。动画中的校长与亚希老师的目标,便是在这个世界中“发明死亡”。拉吉塔尼在旅途中也遇到过这样一个消灭欲望追求死亡的世界。

很明显,这个追寻死亡的世界,原型就是印度文化。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相信世界与人生轮回不息,而使得人类堕入轮回的原因便是欲望。只有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无念无想”的境地,完全脱离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涅槃”。“涅槃”“nirvana”,在梵语中的原意指“灯的熄灭”,本身就是对于“死亡”的描述。西方哲学中,叔本华将佛教哲学带入自己的体系。认为脱离痛苦的方法是“否定生命意志”,摒弃欲望。这种“否定自我”,或许印证了长良那句“那个人是不是讨厌自己啊?”
片中的“战争”这一角色,或许就是死亡的象征。然而,战争却在深渊中死于朝风的“静止”。这一段让我想起洛夫克拉夫特的那句“With strange aeons even death may die.”

正如拉普塔尼所说,在漂流世界中,“死亡”这个概念相较于原本的世界发生了改变。其实反观我们的现实世界,我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其实基本来源于宗教。在思想家们看来,“死亡”是一种最终极的遮蔽,没有任何理论能够阐释死亡的本质。在上帝已死,宗教式微的时代,死亡也为我们露出了晦涩的一面。现实世界中对于死亡的理解,其实与漂流世界中类似,与其说是一种发现,不如说是一种发明。各种各样的的解释,其实仅仅是一种逃避罢了。死亡(战争)就是虚无,就是深渊。第十集中,象征希望的希落入深渊,这正是对于上帝死亡的隐喻。

主角们并没有选择追寻死亡这条道路。他们拥有着宝贵的勇气,用以迈出通向深渊的一步。

6. 重力
朝风的能力“慢光”,能够操纵重力。而“重力”被诗人里尔克用于形容“冒险”与“保护”。

在德语中,“保护”(Schutz)、“射手”(Schütze)和动词“保护”(schützen)属于动词“发射”(schießen)一类……保护(Schutz)乃是被推出来和被推到前面的东西。它阻止那种危险去伤害甚至攻击受威胁的东西。
————海德格尔,《诗人何为》
“保护”本就是一种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以保护他人的行为,而这也正是一种“冒险”。而“冒险”,则是一种“重力”
吸引着的、对一切起中介作用的存在者中心,即冒险,乃是一种能力,它赋予所冒险者一种重量,也即一种重力。冒险是重力。
————海德格尔,《诗人何为》

片中反复强调朝风作为“保护者”的身份。比如在第儿集开头的马桶世界里,只有朝风在才保护了长良与希的安全。并且朝风也是探索世界的先行者。尤其是是第十集中的深渊,是依赖朝风的能力才得以探索的。是的,冒险者的使命,便是“入乎深渊”。
凡比基础更加冒险者,就冒险入于一切基础破碎之处,即进入深渊。
————海德格尔,《诗人何为》
“朝风”,早晨的风,很自然的让人们联想到想到自由与勇气。他向往着希望,正如他对女主希的憧憬。在最后一集中,朝风把罗盘给予长良,也是一种勇气的传递吧。
7. 入于深渊的少年们
假定竟还有一种转变为这个贫困时代敞开着,那么,这种转变也只有当世界从基础升起而发生转向之际才能到来,现在明确地说,也只有当世界从深渊而来发生转向之际才能到来。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人们必须经历并且承受世界之深渊。但为此就必须有入于深渊的人们。
————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剧情的重大转变,都发生在长良踩空的瞬间。
第一集中海岛的出现。

第四集中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能力。

第七集中巴别塔世界的反转。

最后一集中踏出摩天轮。

正如前面提到,深渊abgrund,含义就是“失去基础”,“没有大地”。长良的每一次踩空,都是对于深渊的探索。深渊中存在的不仅仅是虚无,还有着希望。神明并没有完全消失不见。希所追寻的光亮,乃至于希自己,都在深邃的谷底等待着我们。我们需要的,是踏入深渊的勇气。这便是尼采所说的“强者的虚无主义”。

动画中踏出校园的那一幕,让我联想到了《少女革命》最后一集中,安西踏出校门的场景。长良最终所到达的世界,便是校园之外的世界。
乘坐两千光年的列车跨越悲伤,少年与少女相遇了。
————片尾曲,《少年少女》
正如同离开巢穴的鸟儿一般,少年少女们也总有一天到成人的世界中去闯荡。这并不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仍然有着希望存在。只要你拥有着面对现实的勇气,便能够与她再度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