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专栏证明我还活着
没什么可发的,那就讲讲家庭格局吧,
没为什么,就是真TM吃饱了撑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隔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家庭格局解构
1《乡土中国》:
决定一个家庭的形态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的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即对于中国传统家庭形态的概括,将中国传统家庭看作是一条以父子为主轴,以婆媳为副轴,并可以从主轴的任何一个节点向外通过亲戚关系进行扩张的关系网。而另一方面,对于西方家庭,书中认为其是以夫妇为主轴,并且每个以夫妇为单位的家庭互相独立,孩子是家庭中的客人,当孩子成人(或拥有等同于成年人的能力时),夫妇不再负有法律上的抚养义务时,孩子便从家庭中完全独立,仅在亲缘上和法律上对原家庭负有赡养义务。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家庭间的的界限,中国传统家庭的范围极广,长辈(年长夫妇)和后辈(年轻夫妇)可以同属一个家庭,但在西方家庭中,两个时代的夫妇大多不属于同个家庭,尽管从亲缘上看,年长夫妇的孩子就是年轻夫妇之一,但在家庭的格局上,两对夫妇分属不同家庭。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的差异从内在来看是家庭界限的不同,而从现象上来看,则是家庭的大小不同——西方家庭一般不超过三代同堂,且同个屋檐下的家庭成员多是直系亲属,一个拥有祖父母,父母,孩子三代人同住一间房的西方家庭就算得上“大家庭”了,而中国,就算是祖父母,祖父母的弟妹、哥姐,父母,父母的弟妹、哥姐,孩子和一群旁系亲属住在一起也只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20世纪50年代的长辈应该深有体会)。因此,中国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与现代的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家庭形态——
2新的家庭:
这种新家庭受时代发展和文化交融的影响,在格局上和形态上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像这样的家庭,我将其定义为“开明绅士家庭”。这类家庭受传统家庭的影响,在精神上仍保留着传统家庭的差序格局,但在现象上,这类家庭已逐渐向西方家庭靠拢——家庭变小,夫妇的主轴作用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这样的家庭仍与传统家庭脱不开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仍然发挥着联结家庭的作用,父子的主轴地位还并未完全受到夫妇的“威胁”;另一方面,这类家庭由于离开了传统家庭赖以存在的熟人社会,因而在家庭大小上不得不作出分割,而一个小家庭中,夫妇两人的作用以及这两人在家庭事务中占的比重相较于传统家庭显然得到了提高。从这两个方面看,“开明绅士家庭”这个名称不仅非常合适,而且还充分概括了这类家庭中存在的两股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开明绅士家庭”中,作家庭事务主轴的显然是夫妇;可是从关系网外推,对于家族的传承,各个家庭同系的亲属所组成的关系网是以父子作为主轴的,并且每个单位同系家庭都像珍珠一样穿在父子主轴上,这样一来,“开明绅士家庭”实际上指的是双主轴家庭中的每一个单位同系家庭,“开明绅士家庭”与双主轴家庭是子集与全集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家庭拥有事务上和传承上的两条主轴——事务上的夫妇主轴在每个单位同系家庭内部作主持作用,而传承上的父子主轴则是在家族层面作主持作用,先前无论中国传统家庭还是西方家庭,都不曾出现过这样的双主轴家庭。
二:双主轴家庭的成因
家庭格局的形成往往需要满足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三个主要条件。从环境入手,一个家庭如果不适应社会环境,导致家庭不和谐,那么这样一个随时可能破碎分离的家庭是不可能形成一种家庭格局的;而除了社会环境,每个人对于家庭的认同和每个人的三观所组成的精神环境同样是促成家庭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涉及到家教,当然家庭认同和个人三观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说精神环境是社会环境的衍生物,两者在家庭格局的形成中缺一不可,两者共同组成环境条件。而从生产力水平来看,生产力越发达,家庭格局越简单,因为个人的生存难度在生产力发达时,相较于生产力落后时能够得到极大降低,故不需要庞大的家庭来维持生计。而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封建时期由于生产力较为低下,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水平,便造就了传统家庭的格局,传统家庭格局与封建时期的阶级格局颇有相似度,在中国地主是压迫阶级,农民是被压迫阶级,家庭中,晚辈也往往受到长辈的限制;而由农民开始一级一级往上是一个以中央朝廷和官僚系统为主轴的封建社会,在家庭中则是从儿子往上以父子为主轴的关系网;而西方封建时期,尽管“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庄园经济发挥的作用却和中国家庭发挥的作用如出一辙,两者都是封建时期的事业单位;因此,双主轴家庭的形成逻辑也是这样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生产关系进步,中国的生产力已经不再需要传统家庭了,因而家庭被细化,被分割;但另一方面,巨量的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两千年封建制度的统治使得中国的熟人社会仍然蓬勃发展,尽管真正意义上的地缘性熟人社会已经大幅减少,但精神上的关系网仍然牢固,因而社会环境对于传统家庭的需求依然存在,受此影响,家庭成员对传统家庭的认同以及家庭内部对于晚辈们的三观引导和社会层面上对于传统家庭的认可促成了精神上的差序格局;因此,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部分交融,最终促成了新的家庭格局——双主轴家庭的形成。
三:双主轴家庭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双主轴家庭在中国,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大部分的家庭都离不开自己的关系网,而“关系社会”的发展更促长了双主轴家庭的优势,如果一个双主轴家庭中的孩子要想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那么他必须继承这个家庭的关系网,因此,双主轴家庭是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唯一的突破口是社会变革或生产力大幅增长,当生产力增长到一个阈值,足够使个人能够轻松地在社会中生存,那么关系社会的存在就不必要了,每一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有“断亲”的底气,不再依赖关系网,因此家庭就会彻底“西化”,成为一个仅负有教育、抚养义务的单位;但所谓“西化”并不是真正成为西方家庭的模式,这仍然只是双主轴家庭发展的一个中间过渡,事实上,从中国的生产关系层面来看,社会化抚养才是双主轴家庭发展的终点,此时,家庭已经没有了主轴,孩子的教育和大部分抚养都在社会进行,仅学龄前和10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留在家庭中,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的社会环境并不支持孩子“断亲”,非双主轴(除传统家庭外)家庭更是难以得到“向往的生活”,因此,双主轴家庭格局占据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状态短期内不会迎来改变,亦或短期内改变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