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MBA时哪些心态如何调节?
1、信息缺失型
斯蒂格利茨曾提出信息的缺失程度与决策的正确与否紧密相关,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假设一位同学要考m大学某专业,准备了大半年临近报名才发现该专业只招收2人,迫不得已只能改变目标。这就是对考研基本信息掌握不足导致的结果。
除了公开的基本信息,还有部分信息是比较“灰色”的,需要一定的关系才能打听到——例如调剂信息,对于高分落榜考生就像是根救命稻草。
在决定是否考研之前、考研过程之中以及考研完成之后,都要不断地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无论正规渠道的信息还是道听途说的消息,统统拿下,然后再做认真判断,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为自己的考研服务。
法则之一:完全掌握公开信息,全力争取灰色信息。
2、容易受伤型
考研的难易程度与报考学校和专业是紧密相关的,从易到难分别是:本校本专业、本校跨专业、跨校本专业、跨校跨专业。
被“暗算”的机率有多大?往往是:
A)导师不了解(或认同)你或你原来的学校;
B)部分学校习惯于自给自足,形成了学术派系;
C)部分学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对本校学生采取“地方保护主义”;
D)部分学校,对同等学历的考生采取歧视性政策。
对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特别是国内一流名校),在招生时已经基本做到了公平与公正,作为一名优秀的本科生,不妨将眼光放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俗称“天南海北”)等地的知名高校。在了解信息,确认无误之后,可以埋头苦干,用你的实力来说话。
法则之二:选择合适的学校与专业,尽量减少遭暗算的可能。
3、优柔寡断型
部分考生长年摇摆于城市、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之间,结果时间被白白浪费。
确定专业和学校的基本方法是:
一是以兴趣、发展前途与个人能力为衡量标准,确定专业方向;
二是以个人关系、个人能力以及搜集的学校信息为衡量标准,确定报考学校;
三是早做决定,“死不悔改”;
四是特殊情况下,例如突然发现与其他学校相关导师有更好的关系等可以考虑更换目标,但也必须力求果断。
做出决定之后,马上找到报考学校的各种资料,特别是指定教材和课堂笔记等甚至对报考导师的学术观点要有所把握。
法则之三:优柔寡断就是浪费时间,早作决策立即行动。
“清培商领院”小编“小杨老师”编辑发布若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