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迷不悟,悲心难度,刀斧之笔下的迷人百态,红楼关键字解读之“痴迷”篇(四)
执迷不悟,悲心难度,刀斧之笔下的迷人百态,红楼关键字解读之“痴迷”篇(四)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通过对“神仙”一词的盘点和梳理,大致了解了作者用这些红楼关键字在平平常常的情节中暗示出来的隐含深意,并且,全书中出现的大部分“神仙”都直指开篇主题曲《好了歌》,可以说《好了歌》是全书各处出现的各路“神仙的点睛”,而全书各处出现的神仙又都是对《好了歌》主旨的暗示和呼应。从我前几篇文章的梳理来看,这种呼应是纵贯全书的(前八十回),也是自成体系的。
那么说完了“神仙”,我们接下来就要讲讲入世关键词“痴迷”篇,说到“痴迷”,我们不得不说一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一本讲什么内容的书。在我看来,《红楼梦》不仅仅讲的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及四大家族的兴衰,它还是一部描绘迷人百态的书,所谓迷人,在脂批评论智通寺的老僧时就说的非常清楚了,“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这条脂批非常重要,它直接告诉我们,通部书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是入世迷人,而这部书就是一本讲述沉睡在梦境中的迷人们各自在欲望中挣扎沉浮最后又都归于空幻的书。而脂批在评论《好了歌注》的时候也说:“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迷就是痴,痴就是迷,所谓迷人或者痴人,在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总体设定后也大致能搞清楚其设定的含义,那就是以梦比喻现实的人生,沉溺在梦境之中不愿醒来的世人,大都是贪恋红尘欲望,被迷津中的夜叉海鬼拖拽进去万劫不复,这类都是迷痴之人。当其痴迷之时,便是入世之心(火气)旺盛之时,而当其从梦境中醒悟过来,或者迷途知返的时候,便是出世之思引导他们了悟的时候,这个时候便放下一切,最终归于空幻。而那些执迷不悟的便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最终都丧身殒命成了堕入迷津的牺牲品。
在红楼关键字对照表上,“痴迷”二字都属于入世词,而“痴”字和“迷”字无论正文还是脂批都出现了太多次,而且有几处是明显的点睛,如同通部书中出现的“神仙”二字是对《好了歌》的呼应一样,通部书中的许多痴迷二字都是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见到的“迷津”的呼应。不止这些明面上用“痴”、“迷”二字呼应的,还有一些作者在正文中没有明确提示相关关键字,但是用故事却能明显告诉我们其内涵的,有些脂批从旁做了注明,有些甚至连脂批都没有明说,但是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作者在暗示迷人百态的,例如上一篇我们提到的贾敬,作者和脂批都没有明说他是迷人,然而贾敬为了达成自己成仙的欲望,执迷不悟,不顾身命,服下有毒的丹药导致丧命这个故事,就是通部书迷人百态之一。而最最典型的,就是通部书开篇讲到的贾瑞的故事,作者并没有直接说贾瑞是迷人,但是整个贾瑞的故事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沉溺色欲无法自拔,为了欲望的达成不顾一切最后丢掉性命的故事。贾瑞的这种执迷不悟,甚至在死后鬼判拉他走的时候,他要拿了镜子再走,这就是贾瑞的那种迷人不悟的状态。

因此,脂批也在贾瑞一节中明确的提到了“迷”字,就是提示我们贾瑞是一个入世迷人,
【蒙侧批:凡人在平静时,物来言至,无不照见。若迷于一事一物,虽风雷交作,有所不闻。即“穿堂尔等”之一语,府第非比凡常,关门户,必要查看,且更夫仆妇,势必往来,岂容人藏过于其间?只因色迷,闻声联诺,不能有回思之暇,信可悲夫!】
那贾瑞只盼不到夜上,偏生家里有亲戚又来了,【庚辰双行夹批:专能忙中写闲,狡猾之甚!】直等吃了晚饭才去,那天已有掌灯时候。又等他祖父安歇了,方溜进荣府,直往那夹道中屋子里来等着,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蒙侧批:有心人记着,其实苦恼。】只是干转。左等不见人影,右听也没声音,心下自思:“别是又不来了,又冻我一夜不成?”【蒙侧批:似醒非醒语。】
南北皆是大房墙,要跳亦无攀援。这屋内又是过门风,空落落;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庚辰眉批:可为偷情一戒。蒙侧批:教导之法、慈悲之心尽矣,无奈迷径不悟何!】

作者虽没有在正文中明写贾瑞是个入世迷人,可是脂批中多次在贾瑞这段评论他是执迷不悟,当贾瑞色迷之时,偶然想到凤姐是不是又骗了他一次,脂批就说这是“似醒非醒语”。醒字在红楼关键字对应表上是代表出世的,原本对应的是梦字,这里“醒”字与前面脂批里的入世关键字“迷”字交叉对应。贾瑞深陷迷津之时偶然想到可能的真相,脂批就说他“似醒非醒”,便是指明,贾瑞是一个梦中迷人。醒就是醒悟,觉醒,只有梦中人才会醒来,也只有迷人才会醒悟。
关于贾瑞,我在《王熙凤的选择,贾瑞的鬼门关》一文中都做了详细的解读,其中最关键的是风月宝鉴那面镜子,而镜子的正反两面也在红楼关键字对照表上分别代表入世和出世,甚至通过风月宝鉴,作者直接暗示了全书主旨,还是跟一干迷人有莫大的关系,脂批说通部书写的都是入世迷人,甚至还能收录进古今亿兆痴人,说明这本书的作者是打算用他笔下描绘的若干痴迷之人做为镜子来为现实生活中的迷人们指点迷津、令他们吸取教训,并劝诫和警示他们早日回头,早日醒悟的。而这就是《红楼梦》全书主旨,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早就分析过了。
而书中的神仙就经常使用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的“治世之药”来引导这些迷人最终醒悟、梦觉,然后归于空幻的,由于书中到处都是迷人,除了宝玉等主要人物以外,还有许多迷人,神仙不能一一顾及,那么作者本人也具慈悲心,用自己的笔来度化这些人,在秦可卿曲词中,脂批这样说: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甲戌侧批:六朝妙句。】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所谓的作者具菩萨之心,刀斧之笔,其本质的含义就是作者愿意用菩萨心肠来度化这些迷人,虽然用残酷的笔锋描绘了迷人在欲望中泥足深陷时遭受的极端痛苦和煎熬,看起来如被刀斧般锋利的笔端在虐待他笔下的人物(迷人)们,但实际上,作者是希望通过这样残酷冷峻的笔法来唤醒他们,令他们不再执迷下去,能够早日悟道,成为“神仙”般的人,也就不用再遭受欲望的折磨与苦痛,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这本书也常常描绘一些迷人们执迷不悟,最后身死丢命的下场,来警醒和劝告读到这本书的世人的。而这种劝告和警示就是作者的菩萨心和慈悲心了,可惜的是,作者用笔去度化的人,往往是执迷不悟,最后身死令人不胜唏嘘的下场。如同跛足道人这个神仙给了贾瑞风月宝鉴,原本是让他看了救命的,可贾瑞执迷不悟,不顾身命,反倒加速了他的死亡。而那些最终醒悟的人,反而被度化,最后成为了真正的“神仙”。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甄士隐就是这样的结局,而最终贾宝玉和甄宝玉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因为他们都是有慧根的,最终也都了悟,梦醒了。
那么作者究竟是怎样用刀斧之笔度化他的笔下迷人的呢?比如,贾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夫人命贾环抄写《金刚经咒》(有的版本上是《金刚咒》),贾环却对前来请安的贾宝玉心怀妒恨,要烫瞎他的眼睛,甚至是后来得手以后,王熙凤便暗中把火引到赵姨娘身上,导致赵姨娘怀恨在心,要咒死宝玉和凤姐两个,情节层层递进转换,读者应接不暇,因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王夫人让贾环抄写的那个东西,是作者的慈悲之心,专门安排来度化他的,贾环做为一个入世迷人,一心妒忌同父异母的哥哥宝玉,并且屡屡加害,从赵姨娘的话中也能看出,宝玉若死了,这一份家私最后都是贾环的。因此,贾环加害宝玉既有嫉妒和不忿,也有夺家产的私欲。抄经是作者悲心,希望贾环能够领悟佛经中的点度之意后醒悟,可是贾环是怎样做的呢?他一边抄写《金刚经咒》,一边妒恨贾宝玉,谋划怎样烫瞎宝玉的眼睛。并且毫不犹豫的这样做了。《金刚经咒》丝毫没能警醒贾环,那些佛经被他当成了耳旁风,白白的抄写,浪费了笔墨,他依旧执迷不悟,不顾一切的将油灯推倒在宝玉的脸上。这就是迷人执迷不悟,甚至作者的慈悲之心也难以度化的典型事例了。

《金刚经咒》是《金刚经》中的咒语,而《金刚经》本身与《红楼梦》主旨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整部《红楼梦》就是以全书诸多入世迷人的故事来展演《金刚经》中的佛法的。所以《金刚经咒》出现在贾环这段情节里绝非闲笔,而是暗含有作者的深意的,他就是要用《金刚经》中的佛法来度化沉溺在欲望迷津中的入世迷人贾环,可他却执迷不悟,一边抄着经文咒语,一边却干下罪恶的勾当,表明了迷人在沉溺之时的那种难以被点醒难以被度化,反而不顾一切做下害人又害己的勾当的八匹马也拉不回头的情状。
在贾环将贾宝玉的脸烫伤以后,赵姨娘反而因为被数落了一场更加怀恨在心,于是她跟马道婆一起合谋诅咒宝玉和凤姐二人,脂批在这里评论赵姨娘为“痴妇!”
那婆子出去了,一时回来,果然写了个五百两欠契来。赵姨娘便印了手模,[甲戌侧批:痴妇,痴妇!]走到橱柜里将梯己拿了出来,与马道婆看看

此处出现了入世关键词,“痴”字,就是在告诉我们,赵姨娘同她儿子一样是入世的“痴迷之人”,而且脂批在评论马道婆不顾一切追求钱财的神态时是这样说的:
马道婆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又有欠契,并不顾青红皂白,[甲戌侧批:有道婆作干娘者来看此句。“并不顾”三字怕杀人。千万件恶事皆从三字生出来。可怕可畏可警,可长存戒之。]满口里应着,伸手先去抓了银子掖起来,然后收了欠契。

“并不顾”三个字表现了迷人们的急切追求欲望的达成,不顾一切,任何劝阻都充耳不闻的那种执迷不悟的状态,马道婆是另外一位入世迷人。因而脂批说这三个字“怕杀人”,不顾一切就是大多数迷人沉迷不醒,贪求不止的特点,也往往因为不顾一切,最后导致丧身陨命的悲惨下场。比如,贾瑞不顾一切只看镜子正面,最后丢掉性命,贾敬不顾一切服下毒丹药,最后被毒死,我们如果能看到八十回后的内容,一定也会看到其他迷人如贾环,赵姨娘,马道婆等人不顾一切犯下大错,最后导致悲惨下场的结局。
按照脂批的说法,全书通部都是入世迷人,则贾赦,贾琏,贾蓉,贾雨村等等诸人都是沉溺在红楼大梦中的梦中迷人,以贾雨村为例,当贾雨村在智通寺外看到的对联,就是作者具慈悲心给迷人贾雨村的提前度化和警示,但是贾雨村火气正盛,后来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他执迷于官阶禄位,是贾宝玉口中的禄蠹,甚至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攀附权贵,干下不少丧尽天良,贪赃枉法的坏事,而脂批对贾雨村的下场也做了预言: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证实了迷人执迷不悟,不顾身命的下场是多么的悲惨。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迷人都是蠢坏下流之人,除了宝玉,黛玉这类情痴以外,另外还有一种人,痴迷一物不能自拔,宁可献出生命,也不愿放手,例如被贾雨村和贾赦迫害的石呆子就是这类迷人:
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从上面原文可以看出,石呆子也是一个迷人,他执迷的是古董扇子,一方面作者劝贾雨村,贾赦这样的迷人早点缩手,免得日后眼前无路之时想回头也不可能了,另一方面,作者也是在同时劝告石呆子那样的人,不要过于贪图迷恋某一事某一物,比如扇子这类古董,最后甚至不惜以命相抵,结果导致自身受到残酷的迫害,贾雨村为夺取石呆子的扇子,不惜捏造罪名,将石呆子打入监牢,尽管贾雨村最后可能因为此类事件导致自己锁枷杠的结局,但是那时石呆子恐怕早就已经冤死狱中了。(注:石呆子的名字也明显暗含深意,大荒山石头下凡红尘历幻,因被声色货利所迷,是为蠢物,蠢物再加一个呆子,便是蠢物呆子,可见其痴迷不悟的程度有多么深。)由此可以看到,每个迷人都有自己贪恋执迷的东西。作者就是通过对各种各样的迷人贪恋自己执念的东西最后终身为之所误的描写,描摹了一副生动而警动人心的迷人百态全景图,其中能够听从神仙的点化,最后从迷梦中清醒过来的,则被度化成仙或归于空幻。而执迷不悟的,则被拉入迷津,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或身死为他人笑,或下场悲惨,锁枷扛起。如小说一开始的甄士隐,他执迷的就是自己的儿女,当癞头和尚对着甄士隐怀抱中的英莲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根本舍不得宝贝女儿,这时的甄士隐还是一个入世迷人,在经历了一切所谓因英莲“累及爹娘”的祸事后,甄士隐在神仙唱的《好了歌》的点化与警醒下,不再执迷,而是醒悟了,这才跟着跛足道人出家而去;而其他的迷人们,如贾瑞、贾敬、贾雨村之流,则在纸醉金迷的诱惑中沉沦堕落,最后下场悲惨。作者通过这些迷人们的结局,来警示和劝告读者,不要执迷,早点放下,才能早点从一切艰难苦厄中解脱出来。
而全书最最重点描写的,当然是几位主角,尤其是贾宝玉这类迷人艰难的醒悟之路,令贾宝玉执迷的东西,是个“情”字,关于宝、黛、钗、凤等主要人物是如何被作者不断暗示其痴迷于红楼大梦之中,我在后面的关键字讲解里再专文为大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