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摘要

2022-09-26 23:24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本書還會再做介紹)

    本書藉由擔任以商業聞名的安徽歙縣知縣張濤的視角,即他在《歙縣志》中對於時代的悲嘆跟批評,以及懷念明初純樸農村社會的心態為主軸,同時運用他在縣志中對於明王朝興衰與四季循環的隱喻,將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鋪陳為本書的章節。作者從每個世紀中葉開始將明代劃分為冬、春、夏三季,並且運用木刻、方誌、士人文集、墓誌銘與書信等材料,講述國家力量與商業化彼此之間的消長過程,也就是呈現明朝國家力量的退場與商業文化的蓬勃發展這兩個主軸,最後再以秋季作為結尾敘述王朝毀滅。

    首先冬(1368-1450年)一章從牆磚、交通、戶籍等明人生活細節討論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敘述洪武體制建立後對個人的嚴密控制。然而當明初被政府壓抑的商業貿易依循著運河逐漸復甦,與大量人口離開農田,象徵安穩農業生活的冬季也轉向了春(1450-1550),國家對人的控制愈發鬆弛情況下,使之逐漸轉型成貨幣體制,與此同時民間商業不論在紡織、米糧等市場經濟,還是商業文化下的知識傳遞,也都反映出商業的蓬勃發展,而這樣的發展也引起新興士人階層的排斥,即便他們也是此風氣的受益者,卻依舊認為商業是道德衰敗的開端。白銀成為原先商業文化的潤滑劑,使得明代中國進入縱樂與困惑的夏(1550-1644),在人們對貴金屬的熱愛之下,成為張濤筆下追逐錢神的一群人,同時他們也帶動舉凡印刷、旅遊、書信等產業;同時生產的糧食與紡織品的進入消費市場後,產生新興地主與商賈,也形成傳統仕紳與暴發戶彼此競逐服飾與物品的時尚之風。接著是王朝嬗變的秋(1642-1644),作者運用兩篇戰亂求生經驗仕紳札記,來看明代社會因為商業發展形成的社會結構與歷史發展。不同於當時文人對商業帶來的道德敗壞導致王朝衰敗的批評,事實上此卻是促使仕紳與商人兩群體愈發靠攏。最後關於季節變換的隱喻,或許不只是王朝興亡社會秩序改變,而是中國的社會結構又回歸到父系秩序、統治階級的正義等中庸的價值體系當中。


作者介紹

    卜正民(Timothy Brook) 哈佛大學東亞歷史學和東亞語言博士。現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以明代社會文化史、全球史為主,著有《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等書,著作頗豐,近年也在中研院近史所出版《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

    在上海復旦求學時受到李慶甲教授的影響初次接觸晚明知識分子,當時卜正民感受到時代的脈動,進而影響他日後的研究方向。在哈佛讀博時,在提出中國有科學傳統的李約瑟教授手下從事研究項目,進而改變卜正民對於歷史的理解,比如中國歷史如何被書寫、編撰,以及該如何理解中國;並且又受到指導老師孔飛力影響,卜正民開啟他對中國地方社會的興趣。而在中國史研究上,卜則受到中國明史專家傅衣凌啟發,即以地方史料解決社會經濟史的問題。此外,他也認為如果將中國歷史比作房子,作為一位外國中國史學家,未必能比身在其中的中國學者更能清楚房子內部的細節,但他希望能夠以窗外之人的角度來觀看中國在世界的位置,這也是他作為一位漢學家對自己的期許。

 

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

 

後記

這是上學期中國史(二)的摘要報告之一,之後如果有空的話會再多討論卜正民的書,或許開個專欄,或是影片吧?

然後這學期準備要蠟燭兩頭燒囉!!

希望這週能弄完下週的城市史摘要,等等能弄完甘叟的指閱,史研寫的非虛構寫作摘要

累哇歷史2022-9-26 台北城南宿舍 秋高氣爽 無雨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摘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