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多万,可惜她用错了杠杆
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多万元,最近上了热门。
和其他事件不同,这次很多人都力挺这位女士。
事情是这样的。
2015年开始,曾经在航空公司工作过的李某,发现一条生财之道。
她选择延误率高的航班,购买机票后,购买延误险。
购买一份航空保险的保费一般是40元。
如果飞机延误,保险公司会赔付400到2000元不等。
如果延误时间特别长,赔付费用甚至可以达到7000到8000元。

然后这位女子,不光自己这样操作。
还用很多亲友的信息,购买机票和延误险。
而且每次她还给一个身份信息买多份保险。
她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40份不等的延误险。
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10余万元延误金。
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
李某这样做了近900次,获得理赔金300余万元。
保险公司就报警,把李某抓了,说是利用航班延误骗保。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热议。
有人说这是凭实力赚的钱。
经历和阅历配合的没毛病啊。
有人说嫌疑人没有虚构保险事故。
她买保险也花了钱。
如果飞机没延误,保险公司也不会给她退保险费。
若该女子估算错误,买延误险都赔了呢?
有人认为借身份证买保险跟理赔发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这诈骗的构成要件根本就不对。
还有人觉得这是合理利用规则。
有人认为李某是人才,保险公司应该聘为精算师。
有人觉得保险公司玩不起牌,把牌桌掀了,不太合适。
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李某就是犯法了,抓的对。
对网上的各种观点评论。
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充分。
我无从判断,也不站队。
因为随着更多细节的出现,大家的看法经常会反转。
我思考的是,李某能不能通过什么办法,正当合法地把利益最大化?
这300多万理赔肯定不是纯收入。
因为李某要投入机票费用和保险费用。
我特别想知道,李某获得300多万理赔的成本是多少?
既然李某选择这样做,肯定理赔高于投入成本,但高多少?

现在保险公司认定李某是诈骗。
是因为她用了多人的身份信息和护照号。
而最后赔款全部转到了李某的账户。
如果李某只是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这样操作。
那就像一些律师说的一样,这完全是合法的。
但如果只是自己这样操作,赚的太少了。
所以李某加了一个杠杆,拿亲友的身份信息一起操作。
这样收益一下就能翻好多倍。
可这个杠杆是有法律风险的。

其实李某还可以加其他合法的杠杆。
比如她就是自己操作,不借用亲友的身份。
然后大方地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操作经过。
这是合法的,自己花钱买机票,自己花钱买保险。
没延误就认赔,延误了就赚钱,不存在法律问题。
因为长期看,李某的操作是赚钱的。
所以随着公开次数的增加,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赚钱之道。
然后李某可以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做付费分享。
那样的话,收入极有可能比现在还高,而且不存在法律风险。
最多是保险公司发现漏洞后,调整价格和赔付金额,以减少这种行为。
你怎么看这个事件?你觉得李某犯法了吗?
你还能想到什么更好的办法,帮李某合法的赚钱吗?
欢迎评论。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