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42-1999:犀飞利七代胜利尖的演变

2022-08-17 21:27 作者:九九蠡  | 我要投稿

【序】

胜利尖是犀飞利最具代表性的笔尖外形之一,标志性的大尺寸的圆柱形笔尖用料极为厚实,同时也为整个钢笔行业贡献了新的笔尖制作范式。

今天简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从1942年开始到90年代末期,约五十年时间之中犀飞利所生产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胜利尖。

【一代+-】

1942年5月,也就是美国进入二战后不到六个月,犀飞利推出了“TRIUMPH”系列的钢笔。毫无疑问,这款笔上寄托着当时的美国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战时的胜利有负压和拉杆两种上墨方式可供选择,但是无论哪一种上墨方式,都通用一样的笔尖总成,并且不区分Triumph与Tuckaway。

1942年10月,战争生产委员会 (WPB) 对橡胶的使用实施了新的、更严格的限制,犀飞利因此停止生产需要橡胶墨囊的拉杆上墨胜利。

上图就是典型的战时胜利。售价1250美分,有着标志性的宽金属环。此外可见银色的拉杆胜利还包含一个半透明的观墨窗。

此时的胜利尖大致可以算做第一代胜利尖。其制作工艺稍显粗糙,是先制作出如上图的金片,再焊接成圆柱形,最后打磨抛光掉焊缝。如果你看见部分开裂的胜利尖,很大概率就是早期生产的胜利尖。

此时的笔尖本体与底座的连接并没有成型的螺纹,而是卡进去的。具体见上广告上从左往右数的第三步到第四步,原本是有一处突出的三角形,到第四步的时候内折进去了,这应该就是固定笔尖结构之一,以来对这种笔尖总成一般来说无法无损拆尖。

此时的笔尖依然有两个版本,可以由笔尖底座螺纹的颜色予以区分,其中红色版本比较稀少。

战时笔尖还有一个特征在笔尖总成的螺纹本身。战时笔尖有四线螺纹,战后所有的笔尖都有单线螺纹,单线的显然加工起来更容易,成本更低。

【二代】

犀飞利在二战结束时对其钢笔进行了重新设计,不同于千篇一律的鱼类造型,此时出现了稍显短胖的雪茄型钢笔。 并且随着战争管控的结束,拉杆上墨的胜利也重新开始生产。

与新的笔身相搭配的是新设计的笔尖总成,全长笔尖(一般来说是92号)的长度约22毫米,较短的笔尖约为19毫米长(也就是大家俗称的79号尖)。

但是92号尖也会有个别偏短的,根据咖啡说法部分92号仅长20毫米。

第一代战时制造的胜利尖成本高昂并且有明显缺陷,笔尖底部的焊缝开裂风险无法避免。战后犀飞利改进了工艺,笔尖直接从金属管开始加工旋转成锥形,从而规避了焊接风险。

此外装配方式也得到了精简,犀飞利将一个内螺纹套筒焊接到笔尖背面的内侧(美国专利号2,474,996 ,红色,在下面的专利图中标注 23),然后再通过螺纹将笔尖与底座连接。

这些笔尖总成可以通过小心加热来拆卸;然而焊料是一种低温合金,加热过度会使它熔化并导致笔尖脱落。并且整个螺纹也易腐蚀,通常还非常脆弱;如果松动了修复起来会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战后红色笔尖底座已经停产,但是出现了由有机玻璃制成的透明底座。

并且总成也出了两种型号,一种用于负压式上墨,一种用于拉杆式上墨。负压的笔舌会额外突出一部分,一般认为是为了消除墨水张力,方便顺利下流所用。故如果混用可能会影响钢笔的正常使用。

【三代】

1949 年,犀飞利推出了 Touchdown 上墨系统。尽管用户操作 Touchdown 的方式与其负压相同,但结构上还是有所改变,这催生了新的笔尖总成。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笔尖总成有了一个外露的、肉眼可见的底座。

对于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生产中,笔尖制造工艺出现了进一步的改进。

当金属管被旋转加工成所需的形状时,通过改变金属的厚度,可以使锥形部分的后端做得比其余部分更厚,这增加出来的厚度便可以直接在笔尖上加工出螺纹,不再需要将螺纹套筒焊接到笔尖中。

在胜利尖退役之前,对原生金属进行螺纹加工仍然是标准制造工艺。自此胜利尖的制作基本上就成熟了,没有很显著的需要改良的缺点。

1949 年的笔舌保留了负压上墨所需的笔舌突起,但其实不起作用,有可能是库存没有用完,留着也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你甚至可以将FM TD的笔尖总成的零件安装在部分负压胜利上。

直到 TM TD 全部重新设计了笔尖总成,这种无用的冗余结构才会被删除。

【四代】

第四代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代——潜艇的胜利尖。

Snorkel 的直径与 Touchdown TM 相同;事实上,它在推出时被称为 Snorkel TM。它的笔尖总成与 Touchdown 的笔尖总成完全不同,但笔尖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无论是TM的笔尖还是潜艇的笔尖,都可以装在国产的永生601A上。

此处显示的是经销商使用的 Snorkel demo,用于向潜在购买者展示 Snorkel 的工作原理。

潜艇的笔尖总成与其他的胜利尖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根呼吸管横穿了笔舌。

此外首年也就是1952年生产的潜艇,其笔尖总成的底座宽度与TM TD是一致的,但是之后生产的潜艇底座厚度得到了明显的加宽。

一些 Snorkel 笔尖,无论是开放式还是“TRIUMPH”尖型,都标有由一个或两个字母和一个数字组成的蚀刻代码开放尖标记在靠近底座的笔尖正面。胜利尖则标记在背面。

在 1940 年代末和 1950 年代初,Sheaffer 正在探索新的笔尖材料,着眼于生产不锈钢以外的银白色金属笔尖,并且在钯和银以及少量其他金属的合金方面取得了成功。

随着潜艇的发售,犀飞利也将钯银尖投入市场并且获得了成功,起码个人感觉在国内钯银尖的认可程度远高于派克所谓的八合金尖,但是钯银尖的定位是不如14K金的。

犀飞利推出过钯银的开放尖、胜利尖和嵌入尖,分别搭载在潜艇的specia,政治家和主编以及PFM的1/2上。

【五代】

1957 年,Sheaffer 推出了Skripsert,其涵盖的型号从 2.98 美元的学校钢笔到零售价超过 100.00 美元的 Lady Sheaffer 钢笔不等。

这种尺寸的小型胜利尖有9.2k金,也有钯银的。数字编码8为钯银,9为9.2k金。

具体尺寸与国产中包尖一致,并且也都可以安装在永生322等国产钢笔上。

此外这种小型胜利尖之后又搭载了一款名为 Target  的TD上墨钢笔上,并且最终更名为帝国3,这也是帝国系列的开端。

【六代】

1966 年,Sheaffer Stylist 面世,其特点是采用双面“可翻转”钢笔尖,与派克的180是类似的设计。

但是这款钢笔表现不佳,在 1967 年被 Stylist II 取代,并且换成了胜利尖。笔尖材质为14K金,且有新设计了一套笔尖总成。

这个笔尖总成很长,甚至包括了末端的墨囊导墨项芯。个人感觉像是帝国和潜艇的缝合怪,后半部分像帝国,前半部分像潜艇。Stylist II最终于 1970 年停产。

【七代】

胜利系列的尾声名为桂冠。1989 年Sheaffer将其推出市场。历史上的桂冠都是包金的笔帽,据此最近的一只桂冠还停留在50年代,当时犀飞利的主力产品还是潜艇。

90年代的桂冠部分型号为亚克力笔杆搭配镀金金属盖帽,而另一些则为漆或镀金笔杆搭配对应的笔帽,并且标配18K胜利尖。

可以观察到桂冠的笔尖与笔握之间的过渡并没有那么自然,有着很明显的梯形过渡,并不圆润。这在以往的任何胜利尖钢笔之中都不会出现,毕竟胜利尖在外观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这种连贯感。

不过桂冠的笔尖应该是所有胜利尖里面最长的那个,并且也没有任何总成式的设计,而是直接拧在笔握的螺纹上。

桂冠笔尖的螺纹于1949年产的FM TD通用,但是并不通用潜艇的螺纹。

Crest 生产了十年;它在 1999 年的消亡标志着犀飞利胜利尖长达的 57 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后记】

1970到1989年间是胜利尖的空白期,也是整个钢笔行业的衰退期。再之后复生的 crest 也是乘风而起,涌现了一系列的复刻钢笔。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犀飞利做了一些伟大的事情,两次制作工艺的改进与整整七个版本,他对消费者一度诚恳以对,所以八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对这款笔趋之若鹜。



参考:

http://richardspens.com/ref/nibs/triumph.htm

https://mp.weixin.qq.com/s/rDrsO9U223ZbEYa-qbR6wg

标注:

笔尖总成:包含笔尖,笔舌,底座等的即装即用的整体结构。





 



1942-1999:犀飞利七代胜利尖的演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