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着网络世界的“云行为”
阅读时请放上自己喜欢的音乐,因为这样你才可能会有兴趣阅读这篇比较硬核的文章。


开幕雷击,尤其是第二张图,简直是名场面对吧。上面这两张图就是很典型的云行为。而在生活中像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少见:某些人听到一首歌,马上脱口而出“这是[消音]上的歌哦!”;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视频,尤其是关于政治的视频下面,总有人用错误的事实和方式来证明自己错误的观点。
“云”这个词语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原本它就是指天空中水滴的集合,然而进入网络时代,社会赋予了“云”这个词语更多的含义。从最早的云盘,到18年末井喷时期的云主机、云计算,再到如今带有贬义的云玩家、云JO(厨)。但是对于这个并不陌生的词语,或许大部分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如果要系统地给“云”这个词下定义,就要按照词性来进行分类。
如果云作名词,有一个含义。含义①:高空中水蒸气所凝结的小水滴的集合,即传统意义上的云。
如果云作形容词,还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定语形容词,此时云有两个含义。含义②:某个以非网络形式为载体的名词的载体变为了网络,如云(磁)盘、云课堂、云主机。含义③:并不符合某个身份定义的人做了只有该身份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的、但又不符合该身份定义的行为,如云玩家、云JO(厨)。而另一种情况是云作表语形容词,此时云的含义同含义③.
云作副词、动词时的含义同含义③。
以上对“云”的定义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也摸了个大概。而标题“论云行为”中的“云行为”所对应的含义则正是含义③。我知道你很可能没看懂含义③,所以我会举一个例子来解释云行为:
明日方舟玩家的定义——玩过Arknights的人。现在有一个人没玩过明日方舟,但他却和明日方舟玩家讨论某个干员的强度。很明显这个人做出了云行为,那为什么我说他做出了云行为呢。因为他没玩过明日方舟,所以他不符合明日方舟玩家的定义,然后他做了只有明日方舟玩家才能真正做到的事(讨论干员强度),同时讨论干员强度这件事并不符合明日方舟玩家定义(玩明日方舟),所以他所做的行为就符合了含义③,所以这个行为就是云行为。
然而云行为并不只有这一种。由云行为的定义可知,云行为可以根据目的被分为两类:A类——客观上做出了云行为,做出云行为的人主观上也知道自己做出了云行为,主客观相统一。 B类——客观上做出了云行为,但做出云行为的人主观上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云行为,主客观不统一。
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活中和网络上,A类云行为(以下简称云行为)越来越多了,并且已经多到影响了我们个人的感受。而对网络上云行为泛滥现象的思考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想尝试解释的是为什么如今网络上的云行为如此猖獗。
我认为一个人做出云行为的直接原因是这个人的认知,或者说素养。而影响个人素养的因素分为两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基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在这其中有讨论价值的是年龄因素。2014年以来,网络和入网设备的迅速普及让中国网民的平均年龄下降(此处应有网民年龄分布图),而一个人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做出云行为。
(蓝色粗体部分论证过程:我把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思维叫做自我意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对人的思维至少有两个影响:①相对于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更加重视自身的利益和感受;②渴望被他人认同,或者说害怕失去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从①可以知道,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的人自我意识越强,所以年龄越小的人就越容易因为②做出云行为。)所以网民低龄化是网络上云行为增多的一个原因。
外在因素中有讨论价值的是舆论环境(网络交流氛围)和时代特征。
舆论环境对云行为的影响:在2014年以前,互联网交流的特征是社区氛围:互联网之间相对封闭,互联网被分割为一个一个的社区和论坛,几乎没有现象级的交流平台。小而分散的社区通常意味着更严格的管理和更专业的氛围。这两种特点让发言门槛有明显的提高。(蓝色粗体部分论证过程: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游戏的新手,现在你加入了一个这个游戏的讨论群组,相较于在B站抖音中,你在群组里发言前肯定会想的更多,发言时会更谨慎)
而如今互联网的交流平台正趋于向单级或多极化发展:B站和网易云、抖音快手等少数平台聚集了互联网大部分的网民。这种网民的集中带来的是较为松散的管理和非专业化的氛围。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发言的门槛降低了不少,就导致未经充分了解就随意开口评论的云行为增多了。
时代特征对云行为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完全不了解一个东西,他是不可能做出有关这个东西的云行为的,而如果他所作的行为和他了解的程度不匹配,这会就导致他所作的行为成为云行为。由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要做出云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人必须对云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个了解并不充分。而当今的时代正好为一个人做出云行为提供了这样的前提。在16年以后,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APP迅速崛起,凭借大数据,新闻推送类APP也在快速发展。这些短视频APP和新闻APP逐渐成为了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碎片化阅读成为当今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追求专业知识的知乎在17年向大众化转型,成为了又一个天涯问答。这些现象都在表明,人们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宽,但深度却在减少。快餐化的时代,信息纷繁却又缺少深入思考。这样的时代,不就是滋生云行为的最佳温床吗?

而在这样的网络环境里,我们要怎么减少云行为带给自己的影响,这才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
每个人都在同一个网络世界里冲浪,然而一个人逛上一天的网络,可能没遇到几次云行为,而另一个人冲浪相同的时间能遇到上十多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质量不同。如果要把信息质量给量化,可以简单用“信息质量=网络中云行为客观数量÷遇到的云行为数量”这个公式量化信息质量。把这个公式变形,可以得到“遇到的云行为数量=网络中云行为客观数量÷信息质量”。从这个式子可以知道,如果我们要尽量让自己少遇到云行为,就应该提升“信息质量”和减少“网络中云行为客观数量”。
提升信息质量本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过滤信息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当你在观看视频时,你最多会接受三种信息:视频本身、弹幕、评论。所以把好这三关至关重要。筛选视频不多提及。筛选弹幕有两种方式:关闭弹幕,或者提高弹幕屏蔽等级。筛选评论可以通过看热评来做到,高赞评论通常意味着这是大多数人接受并支持的言论,相较于低赞和无赞评论,你接受这个评论的概率更大。
减少网络中客观云行为的数量,要从上文得出的网络上云行为泛滥的原因(网民低龄化、信息宽泛浅显化、网络氛围非专业化)入手。根据上文对“网民低龄化”和“信息宽泛浅显化”现象的分析,可以知道“网民低龄化”和“信息宽泛浅显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个人很难对这两个现象进行撼动。所以个人能够做到的是改善“网络氛围非专业化”。这要求个人对云行为保持并表现出批判态度,在遇到云行为时能够做到阴阳怪气批驳反对,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
“认知来源于实践”,这个道理一说人人都知道,可把它时刻铭记在心中,作为行动准则的人却很少,或许这才是当今云行为如此泛滥的根本原因。而如果人人都能够对未知怀有一份敬畏,在生活中踏实践行科学精神,我想网络世界会再次变为一片净土。
(我在中考前六十天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和几位朋友讨论了不到一个月,只用了两个晚上就敲出了文章,所以一些推理过程,比如量化信息质量的公式很可能不准确。
本文观点均为本人主观臆断推理,未查阅任何资料,不保证准确性,请在阅读时加入自己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