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薹草属(Carex Linn.)植物 (2010-09-23 13:35:48)
四,值得一说的几种薹草
(1)大别薹草
Carex dabieensis S.W.Su
大别薹草首先是在大别山区岳西美丽乡采到的,后来又分别在金寨和舒城等地采到。在研究鉴定过程中发现这是一种未见报导过的薹草,同时发现它的雌小穗上有返祖小穗,故将这个薹草以采集地在大别山区,同时以它的特征和其它的薹草大有区别而将它定名为大别薹草。
(2)类嵩薹草
Carex kobresiformis S.W.Su
这个薹草最早是1983年在安徽太湖县陈冲采到的,当时曾把这一被黑粉病污染过的标本认作是“白鳞薹草C.polyschoena).由于它的雌小穗比大别薹草具有更多的返祖小穗,于1984年我在"苔草属植物的返祖小穗”一文中(见植物研究4(2)81-86页),对它们出现的“Schoenoxiphoid小穗”进行了讨论。几年以后,1987年我在舒城县小涧冲又见到该类型的植物体,植株发育正常,未受黑粉病侵害。经研究确定它是一个未经报导过的新类型。它的侧生小穗上的所有果胞几乎都发育成两性支小穗,每一个果胞都与Schoenoxiphium以及嵩草属Kobresia的特征极为相似,而把它定为“Carex kobresioides”,后来发现“kobresioides”早已被人用过,于是更改成
Carex kobresiformis,中名为类嵩薹草。
薹草的返祖小穗并非罕见,但像在大别薹草和类嵩薹草中出现的与Schoenoxiphium以及嵩草属(Kobresia)相近似的两性支小却不多见。人们对薹草返祖小穗的研究,证明薹草的果胞是薹草的真正的小穗,而相应薹草分类学上通称的“雌小穗”则系为一穗状花序。为此又可以进一步证明,现存薹草的单性小穗是起源于具两性小穗的祖先。
(3) 穹隆薹草
Carex gibba Wahlenb.in Vat.-Akad.Handl. Stockholm 24:148,1803;安徽植物志 5:452,图2964.1992;中国植物志 12:503-504,2000
穹隆薹草是Wahlenb.早在1803年定名发表的。其后又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Kukenthal(1909)及其后众多的文献记载:穹隆薹草的小穗为雌雄顺序。我在上世记八十年代初发现,穹隆薹草小穗基部的第一鳞片内并无雄花,却有一朵不育雌花,第二,第三鳞片内具雄花,以上其余的鳞片皆具雌花;同时发现,其第一鳞片的形态与第二第三鳞片也不相同,前者背部有两条明显隆起的肋,顶部近截形,边缘有缘毛,基部合生近似囊状抱住小穗,形态上宛如复序薹草亚属(Subgen.Indocarex)薹草的囊状枝先出叶。由于其背部的两条肋可以确定,它是小穗基部的枝先出叶。
已知枝先出叶仅存在于薹草亚属(Subgen.Carex)和复序薹草亚属(Subgen.Indocarex)中,二柱薹草亚属(Subgen.Vignea)中枝先出叶通常是不存在的。在穹隆薹草中确定存在枝先出叶是世畀首次发现,首次报导,并得到《Cyperaceae Newsletter》和有关专家学者的认同,引用。
(4)单蕊薹草 肿胀果薹草
Carex subtumida (Kukenth.) Ohwi in Acta Phytotax et Geobot.1:75,1932;S.W.Su in Journ. Anhui Univ. Nat.Sci.Edit.3:80,1988;安徽植物志 5:510-511,图3074,1992;中国植物志 12:285,2000
这个种是薹草属中唯一的一个雄花只有一枚雄蕊的薹草,我于上世纪80年代在野外采集标本时首次发现,以取其雄花仅有一枚雄蕊的特征将其命名为单蕊薹草,并在安徽大学学报上首次作了报导,这一特征的发现其后又得到《Cyperaceae Newsletter》和专家学者的认同。中国植物志12卷285页将此种的中名定为“肿胀果薹草”,此系根据拉丁学名的种加词“subtumida”而来,考其“subtumida"的原意是相对于珠穗薹草(C.ischnostachya)而言,“subtumida"意为其果胞不像珠穗薹草那样肿胀,只是略为有些肿胀而与珠穗薹草不同,故Kukenthal于1929年将它作为珠穗薹草的一个变种。后来Ohwi(1932)又将它提升为独立的种.因此以”肿胀“二字来命名这个薹草有失原意。因此本种的中名还是叫单蕊薹草为好。
(5)雷湖薹草
Carex okamotoi Ohwi in Act.Phytotax.et Geobot.V.53(1936),et Cyper.Jap.I:429(1936);安徽植物志 5:503,图3037,1992
雷湖薹草采于祁门雷湖,生于林下。T.Koyama(1962)曾指出,这个种属于中国大陆宽叶薹组(Siderostictae)的稀有代表。唯一相似的种是产于贵州,广西的长梗薹草(C.glossostigma),其区别似乎只在于后者的苞鞘被毛。经比较研究看出它们还有其它的一些区别:
雷湖薹草:不孕秆的叶宽4-9mm。柔软,无毛,有叶舌;小穗4-5,单生,顶生小穗雄性,侧生小穗两性,雄雌顺序,长1-2cm.
长梗薹草:不孕秆的叶宽10-25mm,革质至厚纸质,两面及下面脉上以及鞘上被柔毛,叶舌不明显;小穗全部两性,雄雌顺序,1-5个生于各节。
中国植物志 12卷218页将安徽产的雷湖薹草误归于长梗薹草,为此给于纠正。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