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樱之诗》自游戏内一段对话的笔记及个人注解,从而向整体游戏的映射与透析。其二

2020-02-16 18:13 作者:一之上调和  | 我要投稿

  接着开工,话说太复杂了,好难,任何一个时段的问题如果只是从历史看那肯定就是一些谁都能唰唰唰说出来的东西,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受到XX主义作风的影响我们太喜欢整天就说XX主义与XX主义之间的问题实际上XXXX,但其实细究的话,完全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因此在这种对论的情况下,我建议各位最好在心中为对手留一个辩护席,然后拨一半律师团给他们,而不是依靠外人比如我,来为他们代辩。

   本段对话截取自游戏《樱之诗》第V章节,接续上文:

   同前,这一段节选的对话本身牵涉极大量的剧透,下拉前请确定自己通关了游戏全线。

















旁白(由草薙直哉内心担当);对话者(草薙直哉与御樱禀);注解(读者Kotori-Sora)。我是要开始飙文的分界线↓

禀:像这样躺着看过去的樱花非常漂亮呢

直哉:嗯,是啊

禀:从地上仰望天空,落地的樱花瓣被无数次的吹起......

直哉:嗯,是啊......

直哉:忘了是何时,曾经和圭也像这样......两个人于樱之森仰望天空

注解:游戏开头,即直哉的父亲草薙健一郎死时。

禀:从这里?

直哉:嗯,是啊......

禀:圭君也曾见过这片风景......

四月的正午,风中仍然带着一丝寒意。

飞舞的樱花之下,我和禀懒散地躺在地上。

望着天空。

看着樱花。

清风吹过。

樱花随着飞散。

整个视界就像要被花海填满似的......

然后

白云流动。

渐行渐远......

向着更广阔的天空......

注解:这一段的句号“。”用的比较多,后面也是,大家在读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注意节奏,这样有利于构建与再现景色。实际上这一段就是对地区实景的描写,架构同之前的梦蝶是一样的——樱花花瓣飘落,又再次起飞,如此往复,渐行渐远,但最终向着更广阔的天空。这里提到圭看过,所以这幅梦蝶对圭而言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直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画需要对象,画与对象的关系并非谁先谁后,在画诞生的过程中有对象的参与,在画完成后同时伴有传达的对象。这就是长山香奈所说的,“你的画基于现实世界,却又改造了它”。

  ps:要来了,homo王尔德

禀:自然模仿艺术......

直哉:王尔德的艺术论吗......

禀:绘画的意义在于美本身。光是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成为绘画的存在理由

直哉:啊~,这个我知道。这是英国诗人阿尔加农·斯温伯恩在评论A.J.摩尔的绘画《杜鹃花》时说的话。

禀:是的,那句话后来被当做唯美主义的本质

直哉:唯美主义......一般被称为耽美主义。19世纪末,在时代背景的加成下,把“美的享受·形成”作为最高价值的艺术潮流。

直哉:你之前评论的《快乐王子》那本书的作者奥斯卡·王尔德正是那个艺术潮流的代表人物。

注解:因为要说的太多了,分条论述。①②为当代符合国情的网络检索法。③时代背景。④象征派与印象派的演变。⑤象征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表达主旨。⑥唯美主义的创造命题。⑦唯美主义的背后世界。⑧关于王尔德与两性。⑨唯美主义对后续画派的影响。

①首先看到这种东西,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百度核心词条。也就是唯美主义,但是要注意了,XX主义这种词条只能摄取其中本质性的东西,即定义与概念,以及一些符合历史叙述口吻的历史,其余的影响、发展之类的权当看过记住,但别当真。因为这些词条的编撰和补充会很荒谬,荒谬的就像真的有虚无主义这种NB的人民之敌一样。

②然后找几个当事人搜索他们的人物词条。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情况,反向交织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思潮真正的内容。这类似于犯罪心理学中的分隔审问,人都会说谎,记载的历史也不可能完全正确,但从复数的人亲自着手远比接受别人编撰时使用的言语诱导要好很多。

③唯美主义的诞生背景是文艺复兴潮汐的最后一浪加之刚从哲学战场撕裂出来的浪漫主义在文学战场的兴起。这个时代是唯物主义背景下哲学家的天堂,他们是主流,逆流方有非理性主义的萌芽、逐渐放弃哲学主战场的浪漫主义文学、象征派和印象派兴起背后的唯美主义运动。

④起初象征派与印象派水火不容,但实际上随着后印象派的发展,这两者的理念已经相融合了。象征派可以是视为自唯心的放射,可以视作是类似于唯美主义的一种艺术体裁,而印象派则是基于唯物向个人表达的延展,两者的出发点是相反的,但在后印象派的梵高与高更等人开始,印象派的客观构图中开始掺杂来自内心表达的干涉。

⑤简要来讲,早期的印象派想表达的是,“单纯的自然景色在人类眼中的映照,这是人类对自然的加工,我们是自然的搬运工”。象征派则是“这不是自然的景色,这是我的景色,我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以自然事物的模样把它展现出来了而已”。然而,后印象派在汲取了象征派的内涵后表达方式就变成了,“自然景色在我心中的模样,这是我心中所看到的风景,现在我把它画/表达出来了”。

⑥回到唯美主义,这算的上是人类美学史上最大的进步之一。如果单单以对立相来看,他们的对面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者把“美”看成是“非人”的事物,因为美就是“美”本身,但如果以创作的角度来看,正是他们以人类之躯在盗取“神火”,因此艺术变成了人创的,是人创造了艺术,故而艺术高于生活,是人们当今的生活在模仿已被创造的艺术,而艺术家则应该致力于创造新的艺术,他们所创造的“美”原本是不属于人类也不存在与自然中的东西,但经由其手,所以现在是了;而传统艺术家虽然是在创作“美”,但他们却只认为自己是“自然/美”的搬运者,因为美早已在自然中存在,所以他们的作品是“自然所赋予”的,那么毫无疑问,对他们而言,艺术源自生活,所有的艺术不过是对于生活断片的截取,艺术家就只是搬运工和加工者。

⑦唯美主义是理性主义想非理性主义过渡的一个派生物。它同时具有两者的特征,一方面,唯美主义承认“美是理性,是生来就存在的规范”;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美与道德毫无关系,美是有别于道德理性的另一种独立的理性”。

⑧王尔德是同性恋者,这和他的唯美主义分不开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唯美另一个(准确来讲这个才是原·主流)称呼——耽美主义变味的原因。如果说唯美主义在艺术问题上,是“只要是美就ok”,那么耽美主义在性伦理问题上,就是“只要有爱就没问题”。

⑨唯美主义运动很快就结束了,因为太过极端,但是它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也正是“实验艺术”的魅力所在,它们所提供的不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的改进,而是一种艺术构思、一种思想上的延展。所以在迎来20世纪之后,波普艺术接续着象征与印象派发展了起来,如果大家对科幻文学、赛博朋克,以及他们衍生的视觉文化有印象的话,那么波普艺术就是重中之重的要素。波普艺术的主旨是“贴近生活的意象使用”,赛博朋克那要素茂密的广告牌,银河帝国里闪耀的红色与人物剪影交替的征兵广告(核冷战要素警告.jpg),这些都是源自于波普艺术及其之后的分支发展。可以说波普的核心就是“我说了我的看法,把它用画展现出来,画里面没有只存在于画中的自然,只有你也看得懂的椰子树和可乐瓶,你喜欢椰子树,那会让你想起海滨假日,你也喜欢可乐瓶,因为你正身处家中看着我的广告”。SCA-自只谈到了这里,波普大叔还算是出场了,也拿了奖,而SCA-自对于现代艺术及后现代风格就很严厉了,因为它们还不成熟,现在还停留在“实验”阶段,并不能称得上完整的创造物。

ps:后面还要再谈,这种国人接触的少的东西,要讲清楚,就很难。但这里这么多字已经把核心大体上理清了,之后的多是些变体与延展。

直哉:我听老爹说了。你小时候被老爹教授了艺术。因为“艺术”是人的产物,所以必须要教你

禀:但是,没能遂健一郎先生的愿......

直哉:是呢。如果说“绘画的意义在于美本身。光是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成为绘画的存在理由”,那么其中还有人存在的必要吗?

禀:天晓得。谁知道阿尔加农·斯温伯恩或是奥斯卡·王尔德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

注解:唯美主义作为实验艺术理论的一个矛盾点出现了,即人并非必要的环节。同理,在另一个极端中,人也并非必要的环节。如果说美是“非人的”、“自然的”、“本就存在的”事物的话,那么这其中就没有人的席位,人无论是盗取“神火”,还是搬运“自然”,在整个体系中都不是无中生有,也就是说不是人定义了“美”,而是“美”本就存在(理性主义)。

  如果只是抓住本质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对于创作者而言,构思路径就完全是两码事。

直哉:但是,禀很清楚

直哉:禀的唯美主义不是那个19世纪末席卷欧洲的思想

禀:嗯,确实如此

禀:不过我依旧喜欢奥斯卡·王尔德

禀:他的话似乎是我内心想法的代辩......

注解:要来了,要来了,上一段我讲了,无论是唯美主义还是自然主义,其中的“美”都是非人的。而禀的唯美主义是解析“美”本身的东西,准确的来讲,禀所说的是“神赋论”,美是神赋予的——弗里曼称其为,“最冷酷无情的美”。禀的唯美主义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很类似,他们的美都是纯粹的,纯粹的美,这样的东西甚至可以称之为“美神”(实际上这也是唯美主义这个词的词根由来之一)。但相比之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中终究还是有人存在的,虽然人不是必要的,但对人们而言天才是必要的,正是因为美是这般难以触摸的东西,所以需要天才取下来供人们享用,王尔德是自负的人,就像那几个浪漫主义作家都是自恋狂一样,因为他们正是替人类摘月亮的天才。

  从这个角度来讲,幼年的圭身上的气质倒是有些王尔德的味道,因为圭正是绘画梯子的人,在鸟谷真琴的个人线中,幼年的圭就已经有这种气质了,再结合其扭曲的幼年人设(樱子刻的小本本),极有可能幼年的圭本身就指代王尔德时代的这批唯美主义所驱动的天才狂人。但圭在后来的成长中被直哉所改变,这一段成长的故事极有可能担当了樱之刻的回忆杀内容。

  正是因为禀的唯美主义不需要人,连天才也不需要,单单只是神挥洒出来的东西,仅仅是神在阐述关于“美”这个概念本身,所以草薙健一郎试图向其中添加人的成分,他想告诉禀,艺术应该是人的东西。——但他失败了,现在变成了直哉要做的事情。

禀:自然模仿艺术......

注解:这句话是对亚里士多德后文中原句的反用,应该从范畴的形而上学理解这里的含义。与其说是自然模仿艺术,其实禀想说的是,我们所看见的自然都是理性所投影的表象,而艺术则是人类的理性,即范畴本身。

禀:草薙不喜欢这样的吧

直哉:不,没这回事。我觉得这正是艺术的本质

注解:正论。艺术正是诸事物在人的理性中的范畴本身,艺术创作即为表达理性,而理性高于自然,所以是自然在模仿艺术。

直哉:不过,我果然还是比较喜欢作为原句的“艺术模仿自然”

禀:是亚里士多德的话呢

直哉:嗯,没错

禀:艺术作品是模仿自然而生的。非常简洁明快,是无需说明的强固思想

注解:我前面说了,SCA-自所展现的是,艺术与哲学的分裂,这一句话里的强固思想是针对艺术而言的,如果要从哲学史角度来讲,这句话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绘画与哲学的发展是不同的,在这个时代,艺术与哲学存在分裂问题,艺术渴求超越肉眼的束缚抵达内心,而哲学渴求摆脱幻想的束缚回到眼见为实。

  ps:我连自己都要绕晕了,太绕了,如果各位看不懂就跳过这一部分吧。如果你是学过哲学的人,那么你就反而会很不可思议,因为这里面的变化是很细微的,亚里士多德的话无论正着讲还是反着讲都脱离不了“范畴”,我之前和某个大佬也辩论过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这两者并不在本质上对立,因为他们其实只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概念在两个不同地方发展出来的东西而已,真正批判亚里士多德范畴论的,还要等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诞生开始。这里艺术上的唯美主义的诞生其实更像是被哲学界的动荡所波及到产生的影响。

禀:实际上,艺术的历史可以说是“如何解释自然”的历史

直哉:但是如果换一换的话,就有点奇怪了

直哉:就会变成艺术的历史是解释“自然如何看待本身”的历史

直哉:这样一换,亚里士多德的话就会出现龟裂

直哉:我觉得正是那个龟裂催生了唯美主义

注解:参考唯美主义的诞生,前文说了,唯美主义是和非理性主义、浪漫主义一并出现的思潮,它们代表的,是对整个依靠在理性与范畴上建立的旧有哲学系统的叛逆。

直哉:长久以来,人们都把映在自己视网膜上的东西当做是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直哉:人类们相信自己是通过视网膜看到自然

直哉:但是“看”这个行为并不能创作出世界的表象

禀:是呢。人类的眼球里的神经细胞最多只能解析100万像素。尽管如此,人类却还是想要更加高解析度的镜头。

禀:要是世界仅仅是映在视网膜上的东西,那我们的世界想必一定更加枯燥单调

直哉:确实

注解:这里揭示了经验主义说到底只不过是狭义理性主义修改前置通路的产物,就像是神经医学的诞生标志着人是通过感官认识的世界,而不是通过心灵感应与灵媒。但神经医学的诞生没有改变人在面对世界时,“是认知理性的”——这一根本命题,康德的辩证不过是移花接木的伎俩,而不是阴阳调和的本事。换而言之,这句话指出了经验主义对整个理性主义哲学的世界的影响有限,整体上并没有脱离“范畴”这一牢笼。

禀:“看”这个行为,必定还包含着其他意义和价值

禀:王尔德说过

禀:无论什么事物,你只有承认了它的美,你才算是真正看见了它

禀:它的美被承认之时,它才能算是“存在”

禀:有位诗人深爱着湖水和地方,用淳朴和潜藏的热情书写了赞美自然的诗歌。它就是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禀:据说他是从自然中得到了灵感才创作了诗歌

禀:不过,要是用王尔德的话来说的话——

禀:华兹华斯确实是去了湖畔。但是,他所做的事情不过是从石头这种自然风景中读取出了早已蕴藏其中的教训

注释:其实是经典的理性主义观念。人只有获得了关于美——这一范畴的认识,才能在自然环境之找到美的所在。

直哉:如今,人之所能看到雾,并不是因为雾在那里

直哉:是因为许多像诗人和画家那样的人将雾这种神秘的“美”告诉众人,所以雾才存在

直哉:大雾笼罩了伦敦或许有好几个世纪。不,应该确实是

直哉:然而,没有人见过雾,也没有人想过雾这个东西。没有经由艺术的发现,那种东西就不曾存在

注解:雾都伦敦,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环境史上最恶劣的一幕。但在当时因为改变是如此潜移默化,以至于真正关注大雾的人几乎没有。在历史中留下记载的,往往都是诗人与艺术家,于是雾都伦敦这个名号反而带有一丝浪漫的感觉,但有趣的是,同属英国的曼彻斯特则被冠以“煤烟城”的称呼,化身为世界资本主义剥削人民的符号。这里故而说“美”是被发现和赋予的。

直哉:王尔德的书里也写了这样的东西

直哉:这说法可太厉害了。在没有被艺术家发现之前,雾就不曾存在......

直哉:但即便如此,这句话也可以说是正确的

禀:美被发现,美被记述,我们才能用眼睛看到美丽的风景

禀:“自然是孕育我等的伟大母亲。”人是这样想的。但事实恰恰相反。是我们创造了自然

直哉:着简直就是王尔德的观点呢......

直哉:但是,它一面是正确的,一面却又是完全错误的

禀:一面是错误的?

直哉:嗯,那只是片面的真理

直哉:果然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人物啊。无法完全否定他的话语

注释: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出了范畴,他的第一哲学在之后也被理性主义的先去笛卡尔发展为了形而上学,但实质上亚里士多德仍然是倾向唯物基准的。

禀:什么意思?

直哉:王尔德说这种发言,就像是“美”这个东西一开始就在自己脑袋中一样

直哉:但果真如是吗?

直哉:在我们与自然接触之前,“美”这个东西就已经漂亮地装进我们的脑袋中了吗?

注释:经验主义,或者说不列颠经验主义(不列颠理性主义也对)对大陆理性主义的诘问。

禀:谁知道呢

直哉:有这么个事例

直哉:一只猫从小被养在只有竖条的箱子里

直哉:只有竖条存在的世界。其它概念全无

直哉:之见过竖条的猫会变得怎么样呢

禀:会怎么样呢?

直哉:实际上真有这么个实验

直哉:实验结果是,那只猫不回避横置的棒子,一定会撞到棒子

直哉:也就是说,那只猫没见过横的东西

直哉:对那只猫来说,不存在横“的概念。因为它是在只有“纵”存在的世界里长大的

禀:那只猫最后怎么样了?

直哉:那之后,它被放到外界用普通的方法养育。外面的世界,不光有“横”的概念,还有很多别的各种各样的概念

直哉:若处于自然之中,必定能发现各种和各样的概念吧

直哉:不,对一只猫来说,“概念”这种东西太言语化了......简要来说,就是“应当注意的对象”。这样便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对象了吧?

直哉: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怎样的教训呢?

直哉:猫的头脑中一开始并没有装着所有东西。即是说,生物是通过从自然中学习,才能渐渐发现各种事物的存在

直哉:果然,我们要用过自然去发现......

直哉:亚里士多德的话真是对极了。人类通过模仿自然,才能创造出各种事物。

注释:码字累死了,经 验 主 义(不列颠地区的理性主义) 大 胜 利 。

直哉:虽然我想这么说,但那也只是一半正确

注释:康德表示:冷笑,这两个傻屌,看我移花接木,只要在前提条件上动一动手脚,问题的疏导方向就没有冲突了。

直哉:要问为什么,这个实验也能推出完全相反的说法

直哉:正因为猫在脑海中发现了“横”,自然界中才会有“横”的概念存在

直哉:没错,就跟王尔德说的那个,“在艺术家发现雾之前,雾这种东西就不曾存在”是一个意思

直哉:猫没有发现“横”之前,这个世界就不存在“横”这个东西

直哉:无论哪个都说得通

直哉:所以该说是两边都对吧?

注释:康德表示:噔噔咚,你为什么要加问号。

直哉:那只猫是在某处发现了“横”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又是在那里发现了“美”呢?

直哉:从内心?还是说,从自然?

直哉:还是说都不是,是从某个别的地方

注释:终于让我找到机会下手了,对于禀来讲,“美”是来自于神的。

直哉: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

直哉:心和自然

直哉:这两个东西有差别吗?

直哉:心和自然,这两个东西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吗?

直哉:“主观和客观”、“内面与外界”,说法怎样都好

直哉:然而我想问的只有,这两个东西真的区分的这么开吗?

直哉:回到刚才猫的话题。诞生“横”这个概念的地方,是自然?还是内心?想要得出正确的判断,原本就是不可能的把?

直哉:话说,从任何一处诞生都有些不自然吧?

注释:一元论者露出恶心的微笑登场,md,这么一想这完全就是SCA-自草薙直哉这家伙在疯狂雷普近现代哲学史,我吐了。请各位好好回忆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的入学教育,我真的不觉得这个有什么好讲的,基本上全中国的高等教育人群中七成都是信奉辩证唯物一元论的吧,还有两成是科研技术领域的机械唯物一元论,剩下一些零散的唯心一元论加一些理性主义二元论加非理性主义二元论和一直没人管的人本主义也就凑个一成。毕竟非要说的话,就是唯物一元论、唯心一元论、二元论,还有夹在一元论与二元论中间的存在主义以及没人管的人本主义。

直哉:毕竟,对猫所见的世界来说,那是唯一的东西。“试图去区分外界还是内面”这件事本身难道不就是错误的嘛?

直哉:美也是同理

直哉:艺术模仿自然。又或者,自然模仿艺术

直哉:这两者可以说正相反,但或许也能说正相同

直哉:不,大概就是同一个东西吧

直哉:这么想的话,很多事情就都说得通了


  后面就是引用狄金森的诗了,明天再接着谈= =,我觉得我关于一元论的问题没什么好讲的,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人而言,一元论就相当于价值观一类的东西。

  因为每活着的一刻,都是在一元论世界中呼吸的15分钟。存在主义由于对存在概念的精炼,而被划到了二元论中,但实际上,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学者们依然会去选择一个一元论视角来当做他们的价值秤杆用来度量人的罪恶。

  我的话:非理性主义开始,人本主义就已经开始蜕变了,人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受任意两者主导的,人只能是“人的”。在心理学领域,马斯洛与罗杰斯吸取了当时的人本主义内容,并加以“本土化”,据说在19世纪的时候,当时的人本主义倡导者就已经拒绝使用唯物与唯心来描述,而是仅仅采用单纯的人本主义称呼,然后就被划进了二元论(艹)。

  我现在非常不清楚扶她自后面打算怎么写,我可能知道了他的想法,但我不确定,因为这前面是革新的领域,如果迈出这一步,就相当于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一部活在这个时代的文学,而不是复刻过去的幽灵。现在尖端的问题有很多,同一化、泛医学化、国家主义、没人管的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反正国内没什么人提这些。

  或许吧,或许,SCA-自是否是想以日本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禅意来构筑一种类似于人本主义的解法?因为禀是非人态的,所以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植入人的部分到禀的作品里面去。难道是直哉伙同长山妹子的行为艺术团体,然后偷偷在禀的作品上大搞一通,公布后震惊世界,最后二人幸终?(理想主义ing)

  算了算了,明天接着搞,我觉得最头痛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诗和心象素描反而有些搞头,这种哲学史科普(划掉)雷普的操作我这种非理性主义的dd是不知道该怎么进一步剖析的(反正都是些基础),大一的三色小本本你们不会自己看的嘛(暴言)。

《樱之诗》自游戏内一段对话的笔记及个人注解,从而向整体游戏的映射与透析。其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