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难过的时候,你会找人倾诉吗?
感到难过了,感到厌倦了,这时候你会去找谁来倾诉?我听到的最多的答案是“不倾诉”“没人能理解我”,这些回答蛮令人心疼的,也许经历了太多的生活毒打,我们就都学会了伪装快乐。
我能跟谁说去
一个人能向别人求助、开口讲那些不轻易提起的话题,这说明遇到的问题可能不算小,如果不是看不到希望了,或者实在想不出解决办法了,也不会有那么强的倾诉需求。
但我们得到的回应大部分都是负面的:
第一种是「否认」,否认你的感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不都这样吗”“完全没必要感到难过啊,你何苦呢”,但是此时此刻,你就是在难过啊,感受这种东西,岂是挥挥手就能消失。
第二种是「拒绝」,拒绝承认你描述的严重程度和痛苦程度,“哪有你说的那么可怕,别把人想得那么坏”“你想得太多了,放松点吧”。
第三种是「回避」,这种回应方式在其他人看来,可能还挺热情,比如找点鸡汤段子转移你的注意力,或者做点好吃的堵上你的嘴,其本质都是对人的忽视——回避问题、回避负面感受,绝不做哪怕一秒的停留。
第四种是「提要求」,这一类往往以提建议的形式呈现,“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呀”“你为什么不吃肉糜呢”,且不说这些建议你可能早就尝试过,关键是这在你已经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又额外提出了要求。
第五种是「画饼」,这是最苍白无力的一个,“会好的”“会有的”,你问“how?”,ta继续当复读机“会好的会好的”“都会有都会有”。

这些负面的回应,多多少少还算得上善意,可能只是因为对方不善倾听和安抚,或者自身也在承受压力,因而没能满足倾诉者的期待。
但有些回应可就谈不上善意了,被随意评判、被爹味说教甚至被打击,那都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当我们年幼尚且弱小的时候,父母、师长那些本可以给予倾听与关怀的人,本身就可能是言语伤害的来源。
于是有些人从小便养成了不开口的习惯,因为担心自己展现出脆弱的一面时,会被人当作把柄来嘲讽。
有的人则满怀愧疚感,担心倾诉会带给别人太多的“负能量”,担心自己一旦说的多了就会被别人反感。也许这部分人是柔软的、敏锐的和善良的,但却也是孤独的。
在一次次开口又一次次失望后,我们都变得习得性无助了——我能跟谁说去?有什么用啊,还不如我自己熬过去。一声苦笑的背后,有太多的辛酸。
虽然我们学会了适时闭嘴,学会了戴着面具生活,但渴望被理解的需求并没消失,即便是秉持“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一观念的人,也许同样有过倾诉的举动,这个观念本身可能就是在倾诉受挫后产生的。
有些感受会被时间冲淡,有些痛苦可以用哭泣、写日记、出门兜风之类的方式来缓解。但不是每一种难过都那么容易被解决,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忘却苦难的幸运。
我们当然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保护自己、安抚自己的自救举动,但这些“自救”并不总是有效的,它们常常是新问题的来源。
比如有的人会诉诸于烟酒,下班回家后,总是要在车里坐一会,抽一根再上楼;有的人找其他的乐子来掩盖或者回避创伤事件,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宣泄,但也造成了长远的消极结果;有的人会割伤自己,肉体的痛苦远小于心理的痛苦,看着自己的血流出来仿佛连同伤心也一起流走。
不过,也有的人顽强地挺了过去——如他们自己所说,真的是自己熬过来了,他们在创伤后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和富有经验。
我们寻求的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试图倾诉的时候,我们期待获得怎样的对待?是什么样的东西让我们感到对方是个值得信靠的朋友,或者感到自己真的被看到了?
我想,我们都希望那个倾听者是不敷衍的,即便ta没怎么说话,但你能感到ta在认真听。我们还期待ta明白人与人是不一样的,重视主观经验的价值。
那就是说,同样的事情,在别人身上可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在你身上则造成了经久不去的痛苦,但这不是奚落你“为什么别人能行你就不行”的理由,这是理解一个人内心的关键。
无论是生理上的疼痛、还是心理上的痛苦感,他们都是主观感受,主观感受是不能做比较的——因为它们都在你的大脑里真实地发生了,别人无论是什么状况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你给这个痛苦打几分,它就是几分,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会首先信任你的感受、相信你告诉ta的话,而且ta完全确信你的心理现实——你对某个事件的主观体验,而不是非常“直男癌”地盯住客观事件不放。
再进一步的话,我们期待这个倾听者能带入到我们的角色中来,穿着我的鞋子走路,体验我体验到的合脚或者硌脚的感觉,而不是站在ta自己的位置上妄加评判。

我们还期待倾听者能够停留在这个感受上,既不会因为自己无力承受而逃开,也不会因为关切或者焦急而催着你往前走,就仅仅是在原地停留一会,与你和你的感受待在一起,哪怕什么话都不说。
如果再理想一点的话,我们还希望这个倾听者给自己的回应是支持性的,能坚定你的自我,或者ta给出的指导是建设性的,能站在你的角度、考虑你的需求来给出建议,让你在迷茫中看到方向。
不过,这些真的都很理想化,我们在生活中很难遇到这样一个倾听者,周围的人大多行色匆匆、各忙各的,谁都渴望跟一个理想的倾听者做朋友,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是关系温情而坚定的伴侣之间,也不能保证做到如此。
我们能怎么办
写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要开始卖咨询师了?哈哈不是的,那还不如去多赚钱、多攒钱。
心理咨询师的确是极佳的倾诉对象,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本身就有助人的倾向,而且性格特征偏向于敏感、包容,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也能够满足上述的那些期待,用来访者的话说:“我虽然不敢保证他们不会冷漠,但我至少知道他们并不无知。”
但是,心理咨询收费并不便宜啊,而且你还有试错成本呢——遇到不合格的“咨询师”被坑、遇到不匹配的咨询师要换人,都是真金白银啊。
看过我的其他文章的人会了解,我其实是个大俗人,我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到过要“做大自己的资源”这个观点:
比如因为白天工作过于繁忙而报复性熬夜,我会说解决熬夜的问题不在于夜晚,而在于白天,它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
再比如,关于考研焦虑的问题,我会说焦虑可能来源于路太窄,所有的希冀都押注在考研上岸上,所以不焦虑的核心在于你有其他的路可以达成目标。

金钱并不等于贪婪于享受欲望(虽然这也没什么毛病),金钱的意义之一是自由——你可以离开你不想待的地方、你可以负担你想要的东西,选择权本身就是克服无助感的金钥匙。
做大自己的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时间、精力、财富以及健康的体魄,这些都会促使一个人用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采取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唯一的一条出路上死磕,还承担着死磕时巨大的压力。
以我自身的经历来举例的话,我极其讨厌刷碗,每次做完饭,碗都拖着不想洗,有时候为了省下两个碗甚至干脆用锅吃,为此家中也有过争吵。
我当然可以去找擅长亲密关系、家庭治疗的咨询师聊聊,我也可以寻找一些自助的方式,看能不能平复自己的情绪、变得不再厌恶刷碗,但是这些全加起来都没有一台洗碗机有效。
相比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寻求心理帮助,洗碗机真是香爆了,立竿见影、童叟无欺,无非是花点钱的事。我对刷碗的厌恶并没有改变,只是我不用再面对刷碗这件事情了。
如果你在难过的时候、厌倦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倾诉者,选择自己熬过去,那么这些做法本身便会用掉一部分你的意志力,换言之,你的时间和精力是宝贵的,不妨把它们用在刀刃上。
编辑 | 橘黄夜猫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