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茨与克莱德曼

霍洛维茨晚年,他在巴黎开演奏会,最后几场的票居然剩下不少没有卖光,而隔壁“新潮”的克莱德曼演奏会,十几场的票却一售而空——时代发展至此,古典钢琴音乐(甚至古典音乐)的演奏如长河落日,渐趋昏黄,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连霍洛维茨的票房都已经难以保证,谁的处境还能比他更好?霍洛维茨本来就已经是古典钢琴演奏中最有噱头,最有吸引乐迷元素的钢琴家了,但无论如何,他毕竟是一位真正的古典钢琴家,他的曲目,是不折不扣的传统经典曲目,论搞噱头,搞气氛,搞浮华表面的装饰性,是斗不过新时代的跨界“偶像”的。
上述将新旧两者联系起来的表达,很容易令人产生古典钢琴演奏的衰落因为是新时代跨界演奏败坏了音乐品味所致。当然不是。这只是衰落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古典音乐演奏的衰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生活本身的环境与节奏改变了,电视,电影,摇滚,体育,各式各样的娱乐,快速的生活形式,都改变的古典音乐演奏的命运,而改变本身很难去论及对与错。
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古典音乐到底要不要为此而改变自我的存在方式?——要看怎么改。事实上现在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了,穆特不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卖弄性感了么?李云迪的发型也一直很肖邦。但让人难以判断的是,古典音乐本身的价值准则是否也相当程度地改变了?如果有一天,古典音乐界能给乐迷的已经不是乐迷内心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些绚丽的表象,那所谓“古典音乐”就已经毫无意义。对艺术而言,表象可以改,但内在的准则却不可以改,因为没办法改!你得到了你不想要的和你没得到是一样的,整个意义丧失掉了。如果它会因此而消亡,那没办法,它只有消亡!
已经有很多人担忧古典音乐会不会消失,我倒是很乐观,认为它从生活中消退到某个程度后会稳定在一个点上,爱好者维持一个大致的基数。古典音乐不会彻底消失,因为它本身已经极度的浓缩,成为无可挑剔的文化精华,它依然有致命的魅力与美丽,尽管发现古典音乐之美需要一点时间。历史上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都完全消失了,那是因为它们不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典音乐仍然广泛地联系在大众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而不仅仅是美的表现;巴赫和莫扎特与贝多芬,依然足以成为我们精神与心灵上的抚慰与需求;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会不断变迁下去,但人类的精神层面,古往今来的变化却微乎其微,爱与恨,哀与愁,愉悦和痛苦……而那些总能缠绕我们精神深处的伟大艺术,亦总是相对地显得更加永恒些。
艺术所需的真诚与代价——
而具体说到古典与流行中的“跨界艺术”,他们是否有价值?——我认为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真诚的问题。目前经常看到的所谓跨界当中,我认为有价值的不多,因为它们往往欠缺艺术真诚。如克莱德曼一流,学琴没到家,但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时代人对古典的优雅心向往之却已无法忍受原汁原味的古典节奏,便聪明地钻了这种心理空子,改编一些古典名曲,抽掉了其中最卓越的技巧与最精妙的意蕴层次,仅仅留下一些“优美”的旋律段子,再加一些极为简陋无味的管弦乐诸如此类,便整出了他拥有“极致优雅气味的上流古典大餐”……整个“创作”过程可能不消五分钟哩,看他近年又多了多少中国改编曲……太阳最红,##最亲……在流行乐中打滚多了,一开始也是觉得很悦耳的样子,就是很容易厌烦——却不知容易腻的原因,大了才发觉放了太多糖,巧克力吃多了受不了。老克这一套巧克力情调钢琴,开始时红到连霍洛维茨也只有瞪眼的份,不过整多了老外也看清了,日渐吃不开——不料却突然发现了中国这片封锁已久的新大陆,这里比钱更匮乏的是娱乐与文化,一下子就化身为优雅的钢琴王子,混了二十载,到如今脸上的皱纹足以抽丝剥茧,日渐凋零的金发已在风中飞扬,金发王子变成了秃发王子,却依然游荡在各地的二三线城市,贩卖他的“巧克力钢琴艺术”。——没事,多改编几个中国曲子就行,毕竟中国不怕你粗制滥造,就怕你没有迎合我。



这一套投机取巧的玩法来到了如今的马克西姆一辈,又有了不少发展:管弦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山寨啦,多加几个乐师吧,无论如何那声势毕竟大了好多不是?关于卖相的价值观也变了,以前老克卖的是西装革履,保守贵族式的上流优雅气派,现在不兴这一套了,有钱人都不喜欢买劳斯莱斯了,布加迪威龙才够刺激!马克西姆卖的就是现代的时尚,性感与野性。

艺术表达的轻重,其实不在于艺术的形式,就音乐的世界而言,古典,摇滚,流行都有它们的价值,“跨界”当然也会有,只要它可以真诚一点,不那么市侩。有很多沉浸古典音乐的人会看不起摇滚或者流行,而摇滚又往往看不起流行,其实他们都搞错了,艺术价值与形式及体裁无关,而和艺术家是否真诚有关。体裁不是艺术的制高点,真诚才是。想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你首先要有面对真诚的勇气。——但恕我直言,大部分都没有,所以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很少。“有能力欺骗但却不去做”,艺术家应该确立这条最重要的准则。以所谓“艺术”欺骗世人其实不难,只要略通一二的技巧,再加上必要的投机心。但你难以蒙蔽自我,你在一个作品上做到了什么程度,心血落了几分,自己会一清二楚,而那些面对了不恰当的赞誉会自觉羞愧的艺术家总是更有希望。
人有时需要古典音乐的绵密,细致,温和,又或者深刻,厚重,宏大——但只要人类的情感同时还需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狂热,激愤,呐喊,正面或负面的各种直来直往的情绪……流行音乐就永远有其价值,因为艺术的各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应人类本身的各种精神需要与情感表达方式而产生的。不管什么形式,你够真诚,就能打动人,能打动人,就是好艺术。罗大佑打动过我,我认为他的作品就是可以传世的艺术,黄家驹亦如是。艺术本质上是不问出处的,形式在填上实质之前,只是虚妄。了解越多的艺术历史,就越能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
艺术,本质是人的艺术,是人各种情绪与感受的反射,艺术人投入越多的心血,出来的作品质量往往就更高。实际上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极度煎熬困苦的过程,杜鹃啼血,伤身伤神,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杀戮,非大勇者这条路走不下去,所以古往今来面对此种杀戮可以从一而终的艺术家都是最伟大的勇者,如梵高即是此流。有些优秀的艺术家后期被称作“江郎才尽”,其实不是才华多少的问题,而是他们已经无法一如既往地面对这种艰苦的困境。人一老就很难像年轻那样无畏无惧了,我们有必要原谅这些江郎才尽的艺术家,因为这种困境委实可怕!——不是说自杀也需要最大的勇气吗?这是真的。旁人追述,拉赫马尼诺夫在作曲时的景况:家人从创作室里叫他出来吃午饭,只见他面无表情,双目空洞,眼神遥远而失去焦点,一声不吭,如行尸走肉般坐到椅子上,问他几句,他的反应也很迟钝,答非所问,神色看着非常可怕,他默默地吃完,然后又一声不吭地站立,走进他的创作间,像个漂浮的孤独幽灵……正是如此!艺术家此时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内心的跌宕中,他仿佛脱离了世界,周遭环境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重量。他的身躯虽如行尸走肉,精神上却闪烁着雷火电光!他在自我的深渊中游荡,寻找那一点救命的星光。那星光就是他要寻找的灵感与方向。艺术家面对着空白一片的稿纸,有些人坐立不安,有些人则面如死灰,充满了焦虑,脑海中交织着繁多的影像与素材,却不知该如何处置;仿佛有千条岔路,却不知那一条是正确的。艺术家总是伴随着精神性的疾病,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每天比常人面对的精神损伤要多得多。而且他们总是孤独地面对,无人可以帮助他们,只要他们处于创造的状态。大众可以远离他们,远离这些恐怖古怪的生物,但必须理解他们,因为他们为创造人类文化的伟大菁华献祭了“渺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