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历史记载黄巾起义之异同
刘备、关羽、张飞结成生死同盟,资金到位,团队集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跟着校尉邹靖讨伐黄巾起义军。《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自带主角光环的,所以与刘备同为汉室宗亲的幽州太守刘焉主动认刘备当侄子,这个侄子后来很不地道,从刘焉亲儿子刘璋手中抢走了地盘。《三国志》中的刘备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只是在邹靖手下打辅助,立了一些战功,至于是什么样的战功,没有详细记载。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甚至记载了刘备在此期间的一次吃瘪记录:青州一带有个叫张纯的人造反,平原刘子平慕名推荐刘备参与抵抗,结果刘备在战争中受伤,倒地装死,被故人用车救回。所以,刘备讨伐黄巾军的历程并不见得有多顺利,不像《三国演义》写得那样光芒耀眼。史书上也没有关于刘备投奔老师卢植的记载,也没有记载他为皇甫嵩助阵。皇甫嵩火攻黄巾军的事迹是见于史书的,发生在中平元年(184年),曹操也参与了这次战役,与皇甫嵩、朱隽共同围剿黄巾军。《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出场跟史书《资治通鉴》基本吻合,曹操的人生起点也是高于刘备的,战功同样大于刘备,毕竟他能联合中央主力军战斗,不是刘备能比的。《三国演义》把刘备安排入这次战役,也是因为他强大的主角光环。
而后刘备三人赶往广宗追击张梁、张宝,却遇到了被宦官陷害,押解进京的卢植。卢植遭陷害是见于史书的,而且接替他的人正是董卓。只不过,张飞要杀护军救人的情节是史书没有记载的,刘备也不可能卷进来。这不仅是刘备的主角光环,而且是作者有意在刘备和张飞之间建立鲜明对比,表现出刘备行事谨慎、为人谦恭且御人有方,张飞粗鲁暴躁、头脑简单、性格豪爽、我行我素,但也很听刘备的话。这样的鲜明对比也表现在刘备阻止张飞杀董卓的事件中。董卓确实在中平元年八月因战不胜黄巾军被裁换,由皇甫嵩接任。但董卓被刘备三人救命就真的是子虚乌有了。
央视《三国演义》电视剧对刘备遇卢植、救董卓的戏掌握得并不好,甚至编剧本身就有不小的问题。它颠倒了两段戏的顺序,先让刘备救董卓,战争结束上任的路上才遇到卢植,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董卓是卢植的后任,刘备见到二人的先后顺序一旦颠倒,逻辑就说不通了。所以,在通行版电视剧中,这两段戏被严重删减,甚至出现了剪辑错误。国际精编版完整展示了这两段情节,但逻辑上存在很大问题。
刘备当朱隽先锋、破张宝妖法的情节是可以当笑话看的,一看就不是正史。但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黄巾起义就是披着道教外衣,借助老百姓对官方的痛恨和本身的无知传播封建迷信,为群众洗脑,逐渐壮大了势力。虽然主力部队不到半年就覆灭,但残余势力硬撑了二十多年,黄巾军信奉的“五斗米道”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道教流派之一。而在《三国演义》原著里,超自然力是真实存在的,也是作者用来评论是非功过的重要依据。张角得到南华老仙真传的时候,老仙人就告诫他不要把法力用在歪道上。张角兄弟三人的不得善终正是不走正道的结果。即使有法力,也救不了恶人。《三国志平话》中,张角的师父是郓州太山脚下的孙学究,由于得了瘟疫,被家人单独隔离,一时想不开寻短见,跳入天然形成的地穴里。结果孙学究不但没死,还得到了天书,治好自己的病,收了徒弟,张角就是徒弟之一。
作为黄巾军老大,张角身体不好,在中平元年十月就病死了,这位收人五斗米看病的“米贼”连自己都看不好。同年,张梁被皇甫嵩夜袭,兵败被杀。十一月,张宝也栽在皇甫嵩手里,被杀(不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被严政杀死)。朱隽拒绝黄巾军将领韩忠投降、用计击溃韩忠的情节也见于史书,但劝朱隽纳降、给朱隽献策的都不是刘备。
而后是宛城战役朱隽部下佐军司马孙坚身先士卒,杀敌立功,也是见于《三国志》记载的,跟《三国演义》的描述基本吻合。孙坚能当别部司马,不光是因为朱隽的人情,也是因为他的功劳确实大,至少比刘备大得多。
《三国演义》把刘备写成了平黄巾军功劳最大的人,也是沿袭了《三国志平话》的优良传统。《三国志平话》非常吹刘备,更吹张飞。刘备手下不但有关羽、张飞,还有孙乾、糜竺、简雍,张飞敢单挑黄巾军,张角三兄弟都死在刘备军手里。《三国演义》虽然更尊重历史,但还是给刘备加戏了,也让读者对刘备仅为安喜县尉而不平。
然而,刘备连区区一个安喜县尉的官职都要保不住了。《三国演义》原创了刘备与张飞的两次意见不和,其实都是在为鞭打督邮事件做铺垫。张飞性如烈火,两次即将爆发时,都被刘备即使止住,但纸里包不住火,离张飞无明火爆发只差一点火星,倒霉的督邮,正是点燃导火索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