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儿吊打孙悟空?笑话!
总体来说,86版《西游记》的《大战红孩儿》这一集正剧是比较尊重原著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缺失了一些细节,所以给很多人造成了一个错误理解:孙悟空一碰到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就狼狈逃窜甚至身受重伤,他根本不是红孩儿的对手。
但原著里,红孩儿是打不过孙悟空的,三昧真火正常来讲也伤不到孙悟空,红孩儿在原著中第一次使用三昧真火的情形是这样的:
那妖魔与孙大圣战经二十合,不分胜败。猪八戒在旁边,看得明白:妖精虽不败降,却只是遮拦隔架,全无攻杀之能;行者纵不赢他,棒法精强,来往只在那妖精头上,不离了左右。八戒暗想道:“不好啊,行者溜撒,一时间丢个破绽,哄那妖魔钻进来,一铁棒打倒,就没了我的功劳。”你看他抖擞精神,举着九齿钯,在空里,望妖精劈头就筑。那怪见了心惊,急拖槍败下阵来。
猪八戒就是个搅屎棍儿,没他瞎掺合,孙悟空卖个破绽就能打死红孩儿,结果猪八戒一上阵,红孩儿脱身,借助小车摆成的五行阵才得以发功,技能施放过程还相当复杂,如果不是哥俩站在一旁看热闹,也不至于让他放出火来。
剧本和电视剧里。猪八戒都被火烧伤了,但原著没有,老猪跑得很快:
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其实三昧真火并不是什么高级的法术,比之前太上老君的六丁神火、黄风怪的三昧神风差远了。孙悟空都敢往火里飞: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
但孙悟空火眼金睛就是烟熏出来的,在火里看不到东西,所以只能先撤退,但没受伤。
这一集的剧本中,一开篇就是孙悟空与红孩儿对打,完虐红孩儿,面对三昧真火的阵法,也是因为猪八戒受伤才败退,并不是怕火。而唐僧被捉的情节,是靠“闪回”来展现的。
而到了正剧里,可能考虑到红孩儿演员年龄太小,没有安排动作戏,红孩儿似乎完全不会武功,只会放火。猪八戒被火尖枪喷出的火烧伤,孙悟空带着猪八戒狼狈跑路。
这样一来,红孩儿的火就被夸大了。
再看原著中红孩儿第二次放火:
那妖王与行者战经二十回合,见得不能取胜,虚幌一槍,怎抽身,捏着拳头,又将鼻子捶了两下,却就喷出火来。
这一次红孩儿知道武艺差太多,所以不再硬撑,主动施法,孙悟空已经请了龙王,当然要用水来取胜,也没有干扰他作法,结果水对火没有作用:
好一似火上浇油,越泼越灼。大圣道:“等我捻着诀。钻入火中!”轮铁棒,寻妖要打。
龙王的水对三昧真火的作用完全就是增强火势,让火焰阵的威力更强了,但即使如此,孙悟空还是很自信,就是不怕火,偏向火山行,结果轻敌了,才吃了烟的亏:
那妖见他来到,将一口烟,劈脸喷来。行者急回头,熏得眼花雀乱,忍不住泪落如雨……那妖又喷一口,行者当不得,纵云头走了……这大圣一身烟火,炮燥难禁,径投于涧水内救火。怎知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可怜气塞胸堂喉舌冷,魂飞魄散丧残生!
孙悟空被火弄死,不是因为实力不济,而是因为自身的弱点加过于轻敌,也有红孩儿为保命喷出烟自救的歪打正着成分,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孙悟空都不比红孩儿差,而是强很多,吃亏丢命属于偶然事件,也是孙悟空狂躁轻敌的性格所致。
但电视剧展示出来的却是红孩儿喷火,孙悟空全身着火,龙王的雨增大火力,孙悟空身上被烧、眼睛被熏,跳到水里被激晕。虽然这是六小龄童老师牺牲最大的一场戏,他至今都难以忘记、深切知道快被烧死的人是什么感觉。由于演员的敬业奉献,这场“火戏”的确比任何版本《西游记》的特效火都逼真和震撼,但它也无形中拉低了孙悟空的战斗力,给人一种打不过红孩儿的错觉。
但剧本并不是这样写的,甚至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战斗力,故意魔改了剧情,改成孙悟空突眼冒火毫发无伤,但东海龙王被火烧伤,孙悟空救了龙王跑路。
这样改的好处是孙悟空的战斗力依然在线,不至于让人误解,但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故事讲不圆了。
原著中,是孙悟空的受伤导致猪八戒中计被捉:
行者道:“想老孙大闹天宫时,那些神兵,都禁不得我。这妖精神通不小,须是比老孙手段大些的,才降得他哩。天神不济,地煞不能,若要拿此妖魔,须是去请观音菩萨才好。奈何我皮肉酸麻,腰膝疼痛,驾不起筋斗云,怎生请得?”
本来请菩萨的事只有孙悟空能办成,一是速度快,二是轻车熟路,但孙悟空受伤不能飞,才不得已派出猪八戒,被红孩儿猜到了意图。剧本在这一段交代了红孩儿的反应,但电视剧没拍,猪八戒刚出发不久救遇到了假观音,接过被骗到洞里捉了。原著也是这样写的。
但剧本里,孙悟空没有受伤,按照常理,不应该让猪八戒去请观音。编剧为了自圆其说,安排孙悟空去送受伤的龙王回龙宫,猪八戒搬救兵。这就太牵强了,完全没分清轻重缓急。正常来讲,应该是猪八戒送龙王或直接让其他三个龙王去办,搬救兵这么紧急的事情必须要孙悟空出马,只要不受伤、还没死,就不应该转托其他人。
除了战斗力方面设定不一样,原著、剧本、正剧之间还有一些差别。
最明显的就是开战场,剧本是倒叙,孙悟空一开篇就跟红孩儿打起来,然后才是唐僧回忆自己被捉的过程。
正剧的故事从师徒四人登山开始,这个开场和原著是一样的。原著的细节非常丰富:正值秋尽冬初时节,但见霜凋红叶林林瘦,雨熟黄粱处处盈。日暖岭梅开晓色,风摇山竹动寒声。剧本里也直接抄了其中的语句。正剧的拍摄地是长白山原始森林,景色虽然跟原著不同,但意境不差。原著景物是已红色为底色,为的是给“火”的出现做铺垫。电视剧则是有意想展现原始森林美景,唐僧师徒在林子里走了半天也没遇到红孩儿,还借景发挥出孙悟空冒充妖怪吓唬师父、师弟的情节。
孙悟空通过一抹红云判断来了妖精的情节,剧本和电视剧跟原著差不多的。但由于“过路妖精”的相关台词被电视剧挪到了《三打白骨精》那一集,所以这集的正剧就没有了。从红云出现到唐僧上当这个过程,电视剧删除了很多细节。这也造成了一个逻辑问题:唐僧在这之前已经吃了一次银角大王的亏,为什么这回又上当了呢?这也让很多人对《西游记》原著的故事逻辑产生了怀疑。其实考虑原著的人设和细节,唐僧上当是理所应当的。
原著里,红云出现之后,孙悟空很冒失地把唐僧推下马:
行者大惊,走近前,把唐僧-着脚,推下马来,叫:“兄弟们,不要走了,妖怪来矣。”慌得个八戒急掣钉钯,沙僧忙轮宝杖,把唐僧围护在当中。
这一段剧本写了,电视剧也拍了,还原不错。但孙悟空过于警惕的行为也吓跑了红孩儿,让自己说不清了:
好妖怪,即散红光,按云头落下,去那山坡里,摇身一变,变作七岁顽童,赤条条的,身上无衣,将麻绳捆了手足,高吊在那松树梢头,口口声声,只叫“救人!救人!”却说那孙大圣忽抬头再看处,只见那红云散尽,火气全无,便叫:“师父,请上马走路。”唐僧道:“你说妖怪来了,怎么又敢走路?”行者道:“我才然间,见一朵红云从地而起,到空中结做一团火气,断然是妖精。这一会红云散了,想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伤人,我们去耶!”……三藏闻言,也似信不信的。
显然,从唐僧视角来看,孙悟空可能真的在耍他,这一点剧本和电视剧都没有表现出来,因为节奏太快了。
为了让唐僧遇不到红孩儿,孙悟空是用了法术的:
你看他让唐僧先行几步,却念个咒语,使个移山缩地之法,把金箍棒往后一指,他师徒过此峰头,往前走了,却把那怪物撇下,他再拽开步,赶上唐僧,一路奔山。
这一段特效太难拍了,所以剧本完全没写,正剧则改成了孙悟空故意指错路,企图绕开红孩儿。
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该遇到的,始终躲不过:
却说那妖精在山坡里,连叫了三四声,更无人到,他心中思量道:“我等唐僧在此,望见他离不上三里,却怎么这半晌还不到?想是抄下路去了。”他抖一抖身躯,脱了绳索,又纵红光,上空再看。不觉孙大圣仰面回观,识得是妖怪,又把唐僧撮着脚推下马来道:“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也!”慌得那八戒、沙僧各持兵刀,将唐僧又围护在中间。那精灵见了,在半空中称羡不已道:“好和尚!我才见那白面和尚坐在马上,却怎么又被他三人藏了?这一去见面方知。先把那有眼力的弄倒了,方才捉得唐僧。不然啊,徒费心机难获物,枉劳情兴总成空。”却又按下云头,恰似前番变化,高吊在松树山头等候,这番却不上半里之地。
红孩儿不死心,碰到唐僧是迟早的,但孙悟空救尴尬了,推倒唐僧两次还没看到妖怪,“恶作剧”嫌疑实在太大。
却说那孙大圣抬头再看,只见那红云又散,复请师父上马前行。三藏道:“你说妖精又来,如何又请走路?”行者道:“这还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惹我们。”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扳着脚,推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行者道:“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
孙悟空最后这句台词在电视剧里是有保留的,这句话显然很气人,所以原著里,唐僧几乎要动刀了:
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
没有沙僧打圆场,孙悟空必然倒霉,在这个大前提下,唐僧再碰到红孩儿的时候,就成了绝对权威,孙悟空是不敢唱反调的。所以,孙悟空无形中帮了红孩儿:
还未曾坐得稳,只听又叫“师父救人啊!”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兜住缰,便骂行者道:“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大圣见师父怪下来了,却又觌面看见模样,一则做不得手脚,二来又怕念《紧箍儿咒》,低着头,再也不敢回言,让唐僧到了树下。
这样一来,主动权彻底掌握在红孩儿手里。之后唐僧师徒和红孩儿的对话,电视剧也做了改动。原著里,那妖魔见他下问,越弄虚头,眼中噙泪,叫道:“那借金银人,身贫无计,结成凶党 ,明火执杖,白日杀上我门,将我财帛尽情劫掳,把我父亲杀了,见我母亲有些颜色,拐将去做甚么压寨夫人……却将绳子吊我在树上,只教冻饿而死……”说实话,这也是歪打正着,红孩儿自述的前史和唐僧的前史如出一辙,唐僧很难不心生同情,在乌鸡国唐僧决定帮国王,也是因为国王的遭遇很像他爹。所以,原著里唐僧的上当,逻辑上是没有大问题的。只不过,红孩儿的话如果被牛魔王或铁扇公主听到,这孩子就该被混合双打了。
到这里,电视剧尊重原著,让孙悟空驮红孩儿,但剧本里改成了孙悟空刚要驮红孩儿,就被他放一阵风把唐僧摄走了。
编剧这样改,可能是为了加快节奏,但也免不了把孙悟空改饭桶了,居然被妖怪当面抢走师父。放到原著,这根本不可能。
原著是这样写的:
孙大圣驮着妖魔,心中埋怨唐僧,不知艰苦,“行此险峻山场,空身也难走,却教老孙驮人。这厮莫说他是妖怪,就是好人,他没了父母,不知将他驮与何人,倒不如掼杀他罢。”那怪物却早知觉了,便就使个神通,往四下里吸了四口气,吹在行者背上,便觉重有千斤。行者笑道:“我儿啊,你弄重身法压我老爷哩!”那怪闻言,恐怕大圣伤他,却就解尸,出了元神,跳将起去,伫立在九霄空里,这行者背上越重了。猴王发怒,抓过他来,往那路旁边赖石头上滑辣的一掼,将尸骸掼得象个肉饼一般,还恐他又无礼,索性将四肢扯下,丢在路两边,俱粉碎了……那怪已骋风头,将唐僧摄去了,无踪无影,不知摄向何方,无处跟寻。
孙悟空不在唐僧跟前,红孩儿才动手抢,猪八戒、沙僧两个饭桶根本阻拦不了。电视剧删除了重身法情节,孙悟空对红孩儿的假尸体也没那么残忍。这次红孩儿的变化套路跟白骨精差不多,都是寻一个皮囊穿上,关键时候真身能跑,所以叫“解尸法”。但红孩儿的变化应该不止于此,后面变观音的时候应该不是用皮囊,而是真身变了,毕竟人家爹也是会七十二变的。
之后,孙悟空怪罪八戒、召唤山神土地问话的情节,电视剧和原著差不多,孙悟空从山神土地那里得知了重要信息: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可电视剧少了信息,原著对红孩儿的来路描写非常仔细:众神道:“说起他来,或者大圣也知道。他是牛魔王的儿子,罗刹女养的。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牛魔王使他来镇守号山,乳名叫做红孩儿,号叫做圣婴大王。”三昧其实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使心神平静,孙悟空象征着心,所以遇到“三昧”法术,都要吃亏。
行者道:“刚才这伙人都是本境土地山神。我问他妖怪的原因,他道是牛魔王的儿子,罗刹女养的,名字唤做红孩儿,号圣婴大王。想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遍游天下名山,寻访大地豪杰,那牛魔王曾与老孙结七弟兄。一般五六个魔王,止有老孙生得小巧,故此把牛魔王称为大哥。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果然不出沙僧所料,那怪物闻言,那里肯信,牛魔王压根就没提过孙悟空。孙悟空怎么说也是反贼,牛魔王不会主动提。
这些电视剧都还原得不错,但剧本完全没写,孙悟空似乎早就认识红孩儿,知道是自己侄子,所以动手的时候都在手下留情。这样看来,剧本的逻辑是有问题的,电视剧尊重的是原著,而非剧本。
另外,原著里的红孩儿形比哪吒更富胎。应该是个胖孩子,电视剧里的红孩儿虽然可爱,但不够胖。
电视剧为了避免单线叙事,在主故事线外安排了一些红孩儿的镜头,这些也是原著里没有的。随后沙僧提议找龙王借水、孙悟空找龙王等等情节,剧本、原著和电视剧差不多。
猪八戒被捉后,剧本和电视剧的叙事节奏开始加快,甚至删除了大量剧情。比如,原著中写的是:
却说孙大圣与沙僧正坐,只见一阵腥风,刮面而过,他就打了一个喷嚏道:“不好!不好!这阵风,凶多吉少。想是猪八戒走错路也。”
剧本和电视剧对剧情做了简化。剧本是孙悟空送完龙王回来,看到猪八戒上当。电视剧是孙悟空直接在林子里看到猪八戒上当。
剧本和电视剧里,孙悟空一看到猪八戒被捉,就变成虫子钻进洞里。实际上,很多洞府没那么好钻。原著是:
行者果然疲倦,不敢相迎,将身钻在路旁,念个咒语叫“变!”即变做一个销金包袱……一个小妖,果将包袱背进,不知是行者变的。行者心中暗想道:“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交游甚厚,至如今我归正道,他还是邪魔。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好行者,躲离了六个小妖,展开翅,飞向前边,离小妖有十数里远近,摇身一变,变作个牛魔王,拔下几根毫毛,叫“变!”即变作几个小妖。在那山凹里,驾鹰牵犬,搭驽张弓,充作打围的样子,等候那六健将。
这一段剧本写了,电视剧没拍,但浙版《西游记》还原得较为详细。
后面的剧情,剧本、电视剧和原著又接上了。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结果红孩儿起了疑心,问起了自己的生日,孙悟空立即露了马脚。这一段剧情还原度很高,很多台词都和原著几乎一样。但是,孙悟空变成牛魔王见唐僧和八戒的情节,是电视剧自己加的。虽然没能骗成,但是孙悟空占了便宜心里高兴,行者道:“我不疼了。古人云,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看着行李马匹,等我去。”……好大圣,说话间躲离了沙僧,纵筋斗云,径投南海。
这段情节被整个删除了:行者道:“正是。未曾到得宝山,被那妖精假变做菩萨模样,把猪八戒又赚入洞中,现吊在一个皮袋里,也要蒸吃哩。”菩萨听说,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唬得那行者毛骨竦然,即起身侍立下面……那龟驮着净瓶,爬上崖边……这行者即去拿瓶,唉!莫想拿得他动……菩萨道:“常时是个空瓶,如今是净瓶抛下海去,这一时间,转过了三江五湖,八海四渎,溪源潭洞之间,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你那里有架海的斤量?此所以拿不动也。”随后,菩萨又是一顿推辞,孙悟空好言相劝,菩萨才答应亲自前往。菩萨闻言,即着善财龙女去莲花池里,劈一瓣莲花,放在石岩下边水上……行者不敢推辞,舍命往上跳。果然先见轻小,到上面比海船还大三分……行者却脚踏实地,笑道:“这菩萨卖弄神通,把老孙这等呼来喝去,全不费力也!”……天王即唤哪吒将刀取三十六把,递与木叉……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道:“汝等俱莫惊张,我今来擒此魔王。你与我把这团 围打扫干净,要三百里远近地方,不许一个生灵在地。将那窝中小兽,窟内雏虫,都送在巅峰之上安生。”……遂把净瓶扳倒,唿喇喇倾出水来,就如雷响。整个号山一片汪洋。
之后,孙悟空按照观音的指示,和红孩儿打斗佯败,这妖精见没了行者,走近前,睁圆眼,对菩萨道:“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么?”菩萨不答应。妖王拈转长槍喝道:“咄!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么?”菩萨也不答应。菩萨将莲台作为陷阱,红孩儿坐了上去,结果中计。那木叉按下云头,将降魔杵,如筑墙一般,筑了有千百余下。那妖精,穿通两腿刀尖出,血流成汪皮肉开……那妖精却才慌了,扳着刀尖,痛声苦告道:“菩萨,我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大法力。千乞垂慈,饶我性命!再不敢恃恶,愿入法门戒行也。”……菩萨道:“你今既受我戒,我却也不慢你,称你做善财童子,如何?”
电视剧里,红孩儿被放出来后就反悔了。而原著里,红孩儿是等护法神木叉去还天罡刀的时候才动的手。菩萨道:“这篇咒,不是《紧箍儿咒》咒你的,是《金箍儿咒》咒那童子的。”……他两个才跳过涧去,撞到门前,拴下马匹,举兵器齐打入洞里,剿净了群妖,救出八戒和唐僧。这个单元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乌鸡国和红孩儿这两个单元,作者在回目和行文中,加入了很多全真教修炼的词汇,比如“婴儿”、“金木参玄”、“木母”等等。所以,清代研究《西游记》的主流学派“金丹大旨”派对这两个单元做出了很多索引,《西游原旨》一书就对很多细节做出了解释,比如:变作七岁顽童,赤条条的,身上无衣,将麻绳捆了手足,高吊在那松树梢头,七是火之数,赤是火之色,吊在树上寓意木能生火,小孩则寓意“无知”。所以这一段是隐喻“心不明,火即生”。而原著情节里,此时唐僧在生气,孙悟空也在生气,确实与解读暗合。
(本文许多观点,出自网红up主“弓手冬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