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认知无我论(1-1-3-4)——新世纪AI程序员的无我论意识形态,梅

2023-07-10 17:43 作者:瑞瓦肖的风  | 我要投稿

认知无我论(Cognitive Anatta),代表人物:梅青格。


科学话语女性癔症化的意识形态“我明知道(归根结底没有自我),但是……”,最终会走向新世纪-佛教的意识形态,典型即乔布斯、程序员,追求空灵、无欲、坐禅的那种设计性的理工科知识分子。


“现象上的透明性”是G·E·Moore提出的用来反驳观念论的概念,最能体现这个概念的就是颜色,颜色既是观念也是物,在两者之间有一种未加反思的透明性。梅青格认为人的意识具有这种“现象上的透明性”,即看不到它,无法科学化、专题化、客体化地把握这个框架。这种透明性会让人错误地感觉到他体验事物都是直接的。(所以主体性的自由和意识的现象性的透明是完全不可兼容的。)


场域论(1):物理主义宇宙(宁牺牲主观意识,也要保留科学实在论)

本体论(1):物质基础:晦暗的深度(opaque depth)

认识论(3):实在论(在透明框架下的经验主义的朴素态度)vs[失败的康德主义=]无主体的表征主义(在透明框架下无法把握透明框架本身,会导致一种不可知论),梅青格用无我论(透明性本身[即意识]不是一种可以/需要专题化、对象化研究的内容,不应当预设有一种结构叫做意识)来调和二者,只承认有认识论闭合的机制(认识论闭合机制的作用:避免自反性、避免自己可以操作的源代码,让主体少一个表征主义的认知层,让主体感觉心灵是直接裸露在对象面前的。如,我看到一个手机,这是表象,它需要被构造,那我对于这个构造过程又需要表象,这个表象又需要被构造,构造过程又有表象,如此便成为无穷阶次。如果这样的话,那主体根本无法行动,认识论闭合机制[时间性当下化作用]即:使得高阶次的现象化过程变成一个简单的线性时间的节点,去现象学化,变成直觉)。


目的论(4):认知主义就不需要去解释一种神话“自我是从哪里来的”,它只需要反过来描述哪里发生了那种拍平(降阶次)的认识论闭合机制。认知主义“哲学”运动的核心(如何用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等描述意识发生的机制和过程)被扬弃。心智的三种模型(局部决定论vs结构进化论vs被迫的自我维持)都拜拜了,唯一一种模型就是做减法、降阶次。这便让心智的认识能去主体化、实在论化。最终走向神秘主义(自认为跳出狭隘的理性的自我主义,走向一种更高的无我论的智慧)(这是其必然道路,因为它无法把主体性的结构辨证化)。


主体的意义在于去主体化,及其中的辩证性是认知主义科学家无法把握的,这需要拉康的无头的主体性来把握,必须要引入主体和主体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哲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主义主义】认知无我论(1-1-3-4)——新世纪AI程序员的无我论意识形态,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