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潮州之战:新泰伯郝尚久败亡
郝尚久此人先降清,又跟着李成栋反清,然后又降清,最后又反清,不过,这并不是他的可笑之处。他的可笑之处在于,他在1653年的三月份二次反清的时候,仍然窝在潮州一带,直到最后败亡,也没有给抗清斗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一生反复横跳两次,实在可笑。

但这是有原因的,郝尚久西面的惠州总兵黄应杰以及惠州道李士涟早在三年前就投降了清朝,此时调集兵马准备阻击郝尚久军,郝部西攻广州的路线被挡住了,同时,清军总兵吴六奇驻兵于大埔、镇平、程乡一带,从北面威胁着郝尚久,黄、吴二人一西一北对潮州形成了夹击之势,同时呢,郝尚久控制的潮州府所管辖的各地官吏大多拒绝追随郝尚久反清复明“多挟印去,空城以待”,当然,这并不是潮州众官多么忠于清朝,只是因为当时清强明弱的局势,谁都能看出来,而且郝氏反正,潮州孤立于敌群之中,失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一旦郝尚久败亡,清廷势必要大肆报复屠戮,所以潮州各地官吏不但纷纷逃跑,而且有人还纠集乡兵伏击郝军,抓捕郝尚久部将。

郝尚久本部兵马虽然并不算少,但在这种强邻环绕,内部动乱频频的情况下也绝对没有主动发起进攻的可能了,所以他只能派人联系昔日的老对头郑成功,希望他能来救援,抑或是希望自广西而来的李定国能够成功攻破肇庆,无论是郑、李二人谁先进兵,潮州府城都能安然无恙。
而最终的结局,咱们都知道了,四月初八李定国攻打肇庆失败,明军败退回广西,孙可望李定国哥俩继续内讧。而郑成功,似乎更不靠谱。毕竟郑、郝两家之前是打过仗的,还打得很惨,而且,要想让只拥有一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岛的国姓爷来救你郝尚久,也不太现实。

最为重要的是,此时,我们的国姓爷已经开始和清廷谈判“(1653年)八月,藩驾回中左。太师平国公(郑芝龙)差李德、周继武等赍手书到称:清朝欲赐地来和,欲差二大人赍海澄公印敕,以一府地方安插,又系刘清泰保认,先差德等来探可否,回报,然后方令诏使资来。藩日:清朝亦欲给我乎?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也。遂回禀与平国公,令李德星驰赴京回报”潮州府城是在8月13日完全陷入清军的包围,而且之前的六月,郑成功唯一的军事行动便是攻打鸥汀寨,对郝尚久则至是“谕郝尚久,令其固守城池,不可悖叛归清”然后“尚久不报”,就是说郝尚久没有给他回信,大概是被郑成功这种傲慢的态度惹恼了。
可以明显看出,郑成功并不把郝尚久的死活当回事,在潮州危急的时候,也只派出了陈六御率领少量兵力象征性地“支援”了一下,便撤了回来。

到这个时候,郝尚久和潮州的结局已经注定了。九月十四日,尚可喜、喀喀木发大炮轰击潮州城内,城内一片混乱,郝部将领王立功投靠清军,将潮州城门打开,清军冲入,大肆屠戮报复,城内居民遇害者不计其数,郝尚久见大势已去和其子郝尧一起自尽。
如何评价郝尚久呢?首先,这个人肯定不会有什么正面形象,更逞论英雄,但是如果说,这人完全是个小丑,那倒也未必。

因为他毕竟在弘光年间跟过凌駉。凌駉,安徽人,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凌駉滞留在北方,不久,清军进入北京,凌駉先是在河南对大顺政权,同时和清方取得联系,但不久又投向南明,到南京朝见弘光皇帝,接受弘光朝廷的官职,出巡河南,最终在归德被清军俘获,拒绝清方招降,自尽殉国。

当然,也不用对凌駉曾经联系清廷而感到疑惑,毕竟1644年到1645年之间,河南地区动荡不安,清军、地方武装、南明军、大顺军分踞一方,河南官吏心向明朝者在一些问题上必须更为灵活一些,而且凌駉在清军逼近归德时,曾经集合兵力欲出城劫营,战败之后被俘获,拒绝降清,最终自尽身亡,已经表明他对明清两朝的态度了。

在凌駉于河南活动期间,一些已经臣服于清朝的地方将领受到他的影响,投向南明,比如咱们今天说的郝尚久,当时还是参将,除此之外还有副将郭光辅,以及阎可义、郭朝辅、孙守正,还有一批原大顺政权的将领,从河南到山东,甚至到北直隶,都有受到凌駉影响的将领。但当清军南下时,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做出有效的抵抗,郝尚久、阎可义、郭光辅等人被清廷活捉,还有大批的将领倒戈投降,甚至当清军逼近归德时,凌駉身边的少数军队直接打开城门,向清军投降,直接导致凌駉被俘。

但是以郝尚久为代表的一批将领,这些人是“复叛从贼”,主动响应凌駉,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心中还是有那么一点精忠报国之念,并且也认同南明政权。
实际上,不只是郝尚久,很多光速剃头的将领也知道“精忠报国”四个字,比如咱们之前讲的王得仁,偷偷自己穿上明代的服饰,在自己家的后院看人演唐朝名将郭子仪的故事。但是这些道理讲得再好,也抵不过现实的利益,清军来了,如果抵抗,大概率会兵败,手上掌握的明军肯定死伤殆尽,毕竟兵力强大如靖国公黄得功,都落了个中箭阵亡的结局,自己运气好能南逃,而投降则有可能继续成为拥兵一方的“节度使”,虽然剃了个头,但是兵力和财力也不会遭受损失,所要面对的敌人则是战斗力低下的起义军加少量前同行,所以很多明军将领都当了好汉,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毕竟大家都知道剃发降清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都知道“一个半个耻臣戎”的道理,所以很多明军将领的心理也是相当矛盾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