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叙述式主持风格的腔体运用
上次我试论了叙述式主持风格的语调和调值特征。这次来进一步探讨叙述式主持风格的腔体运用。
在上个世纪末以前,在整体的时代特征影响下,加上为了在现场尽可能将声音传得更远,又想在远程传输时尽可能抗拒信号干扰和衰减,主持人、播音员多数都会使用高位置腔体在较高音域进行播讲。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流行的叙述式主持风格,或称自然式主持风格,在腔体运用上呈现了另一种态势。得益于愈加成熟的音响系统,主持人们不再需要过分追求声音的现场穿透力,转而使用更加接近日常口语的声场效果。这就使得头腔共鸣、眉心集中、咽音等高位置的声乐技术在叙述式主持风格中失去了更多发挥空间。
在“日常”“温暖”“抒情”“稳重”等审美导向的引领下,叙述式的主持风格强调口腔前部空间的舒展,强调下巴的放松,也强调口腔中后部的微微打开,使得音色在不至沦为白嗓的前提下保持了口语化的随意与温暖。
同时,为了声音呈现出厚重的可信感,胸腔共鸣的积极参与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下咽壁站定和胸廓站定技术来打开下喉管、增加胸腔共鸣的空间。只是与歌唱不同的是,主持这一活动终究是以口腔共鸣为主导的,胸腔共鸣对于主持而言,往往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此处还必须谈及另一重要话题,即叙述式主持的真假声使用。上世纪的播音员主持人,以及当代的朗诵艺术、话剧表演,都常常使用混声技术来增加声音的张力与表现力。但主持艺术用声,特别是叙述式的主持用声,却仍应以中低音域的实声为主,过强的声音表现力反而会干扰甚至破坏在场来宾的情感代入。当然,既然是实声,那么颗粒感过强的“气泡音”也该尽量避免。还有,为了尽可能带来温暖的叙事感,我们可以使用气包声的用声技术,在声带闭合良好而不漏气的前提下增加气息通过量,在实声周围裹上气息,带来一种在实声和气声之间、更接近实声的听感。
这些腔体运用的特征,大多数走了叙述式风格的主持人,本人其实往往并没有这样的意识,而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学习和模仿了这样的一种主持方式。本文仅为作者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梳理、自我剖析,还望方家斧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