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所有大题?答题模板!高考语文?必胜高分!【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2023-07-29 19:14 作者:清梦盈舟  | 我要投稿
  • 题型
  • 概括题(What)

拆开→找范围→定关系→删包含→连成句

  1.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旨(小说)
  2. 对象 结构 背景 情感(散文)
  3. 形象(人 + 意象) 语言 表达技巧(手法) 思想情感(诗歌)
  • 手法题(How)



情节手法题

组织(叙事特征题)

语言(语言风格题)

视角题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叙述方法

插叙:插入另外一件事。

补叙:补充细节(去掉也行)。

倒序:把结果放前面,原因放后面。

  • 作用题(Why)

问法:

  1. 有什效果么、用意作用好处?
  2. 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3. 分析XX是XX
  4. 对……简要评析(信息类文本)(What + Why + How)

思考方向:人物 情节 环境 主旨

人物作用:

  1. 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情节对人物)。
  2. 烘托出人物形象、性格、心理(环境对人物)。
  3. 突出(对比、类比、衬托)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情节作用:

  • 见证者(叙述者)、推动者;使情节更加集中。
  • 使情节详略得当、张弛有度。
  • 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情节对人物)。
  • 根据出现位置(情节对 + 环境对):
  1. 开头:引起下文;吸引读者兴趣。
  2. 中间:承上启下;埋伏笔(远);做铺垫(近);设置悬念;制造突转、巧合,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吸引读者兴趣;暗示时间推移。
  3. 结尾:呼应上文;总结全文;留白、留有余味。
  4. 标题: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环境作用:

  1.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 塑造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3. 烘托出人物形象、 性格、心理(环境对人物)。

主旨作用:

  1. 深化主题(黑暗)。
  2. 升华主旨(光明)。
  3. 抒发情感。
  4. 使文章有传奇色彩(普通人改义士) / 现实意义(义士改普通人)。

||||||||||||||||||||||||||||||||||||||||||||||||||||||||||||||||||||||||||||||||||||||||||||||||||||||||||||||||||||||||||||||||||||||||||||||||

  • 信息类文本阅读
  • 概括信息(下定义)

东西+种差+属性

如:杨佳奇+等腰+三角形

  • 概括结构

方法:

  1. 概括出每一段句子(谁 + 动作 + 事),或和其他段的关系。
  2. 合并同类项

论证思路

论证结构 +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并列 递进 对比 总分总

行文脉络

重点:关联词

  • 演讲的效果

增强感染力、说服力、传播力

  • 讲述顺序安排原因

行文脉络 + 符合公众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需求

讲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 文章特征
  1. 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
  2. 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3. 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
  4. 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方法手段,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
  5. 社会性:通俗性(如:用词通俗易懂);关注点(从社会的角度展现物种保护的意义,体现社会责任,具有人文眼光和社会性)。

||||||||||||||||||||||||||||||||||||||||||||||||||||||||||||||||||||||||||||||||||||||||||||||||||||||||||||||||||||||||||||||||||||||||||||||||

  • 小说散文
  • 叙事特征题

内容:

  1. 线索
  2. 重点(主要关注的点,如:小孩子的心理
  3. 特点(虚构的;真实性)

形式:

  1. 角度:视角;人称
  2. 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3. 语言:词语;句式;文段;手法(参考语言风格题)

手法(参考手法题):

结构 + 表达方式(描写、记叙……) + 炼字 / 修辞手法 / 表现手法。

  • 语言风格题(手法题)

问法:赏析语言?赏析一下……?

  • 语言

生活化、口语化,自然亲切

  • 词语
  1. 灵活的运用叠词(音乐美)。
  2. 精炼的使用动词(准确使用了一连串动词,使句子活灵活现)、形容词(绘声绘色的描绘了……)、副词(体现了人物的……心情)、关联词(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紧密)。
  3. 巧妙的运用颜色词、声音词。
  • 句式
  1. 排比句、反复句、对偶句(更加灵动)。
  2. 整散句、长短句(更加整齐)。
  • 文段
  1. 时代特色(如:包队、下乡)
  2. 地域特色(如:方言、少数民族服饰)
  3. 人物特色(如:一篇文章讲很多人物,描写某个人物的文段体现出他的语言特征)(包括人和作者的特色)(如:豪放与柔婉;直露与含蓄;质朴与华丽;庄重与诙谐;舒缓与急促;亲切与辛辣)
  • 修辞

见上手法题

  • 趣味
  1. 情趣(小说散文)
  2. 理趣(议论文)
  • 风格转化

方向:弱化自己,强化其他特征

  1.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旨(小说)
  2. 对象 结构 背景 情感(散文)
  3. 形象(人 + 意象) 语言 表达技巧(手法) 思想情感(诗歌)
  4. 冲突 语言 舞台
  • 小说 / 散文诗歌化:
  1. 形象 / 对象 意向化(环境 / 背景 意向化)
  2. 优美化、朗朗上口
  3. 表达技巧丰富化
  4. 感情抒发诗意化
  • 人物更加意象化、象征化(加入主观情感)。
  • 环境变成了诗歌中具有象征的意境(情、意、境)(意象构建的境界)。
  • 情节具有诗化的语言(朴实、清新、自然,有韵味;朗朗上口),语言优美、朗朗上口。
  • 还用了诗歌中才有的表达技巧(以景结情、以动衬静;拟人)
  • 小说主旨往往是为了揭露社会现实,诗歌的主旨除了揭露社会现实,还会表达更多的思想情感(诗意化)。

散文小说化:

  1. 突出人物形象
  2. 强化故事情节
  3. 语言凝练、意味深长(继续手法)
  4. 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补充更多的细节、营造虚拟环境。

小说散文化:

  1. 淡化了对人物的塑造。
  2. 弱化了情节(开端、发展、结局、高潮),各部分看似分散,实则背后都有相同的主旨。
  3. 语言优美、生动(修辞、表现、描写、抒情手法)。
  4. 运用半虚半实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真实、营造真实环境。
  5. 小说的主旨更多是为了揭露社会现实,散文表达情感。

XX戏剧化

  1. 情节冲突
  2. 对白多(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抒情夸张明显。
  • 明暗线

抒情性(小说、散文、戏剧)

判断:

情感

叙事性(散文、诗歌、散文诗)

判断:

次要人物所做的事

好处(参考作用题):

  1.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 情节更加集中。
  3. 结构更加紧凑。
  4. 明暗线交织突出主旨。
  • 科幻而非梦境的作用题

和梦境相比,有什么好处?

  1. 让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更具真实感,更打动人心。
  2. 让人物活动和任务交流受到限制,从而表达出艺术张力(=打动人心)。
  3. 让背景设置更具有想象力,更有助于表现人们理想中的科技进步和时代变化。
  • 堆叠词语效果

见下排比

||||||||||||||||||||||||||||||||||||||||||||||||||||||||||||||||||||||||||||||||||||||||||||||||||||||||||||||||||||||||||||||||||||||||||||||||

  • 戏剧

在小说情节人物的基础上加上冲突语言

冲突:

情节冲突:

人性的变化:唯利是图→大爱无疆

人物冲突:

  1. 和情节冲突一样
  2. 不同的人之间:有的人创新——有的人保守

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动作,营造戏剧冲突,揭示主题。

语言:

动作性

个性化

言外之意

塑造人物:

避免脸谱化、扁平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套话)

||||||||||||||||||||||||||||||||||||||||||||||||||||||||||||||||||||||||||||||||||||||||||||||||||||||||||||||||||||||||||||||||||||||||||||||||

  • 语言文字应用
  • 修辞手法(答上特色

对偶

  1. 意义紧密相连。描述相对事物+文章自己特色(传统民间艺术)。
  2. 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拟人

  1. 拟人的事物,投射了作者的感情。
  2. 使表达更加活泼,形象生动。

比喻

  1. 把……比作……。
  2. 哪里相似,包括事物本身特点以及形容词的相似之处。

设问、反问

  1. 问了什么,答了什么。
  2. 引导思考、突出强调的作用。

排比

  1. 连用“(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形成 铺陈渲染的效果。
  2. 把效果有层次的表达出来。
  • 病句

找主干(主谓宾

阅读率发生增长 X

多个动词

介词+名词+动词= X

根据 统计数据 显示 X

介词 名词 动词

如果有根据,则没有主语,所以显示就没有主语

作为经济学家来说 X

截止目前 X

截止应该后面接线段

可改为“截止到目前” 或 “截至目前”

16%的人群 X

集体无法用16%

可改为 “16%的人”

  • 效果题
  1. 位置不同:强调重点不同,原文更加一致
  2. 长 短 句:节奏(舒缓、松散 / 紧凑) 位置(更适合结尾;和上下文保持一致;长短句交错)
  3. 情感

||||||||||||||||||||||||||||||||||||||||||||||||||||||||||||||||||||||||||||||||||||||||||||||||||||||||||||||||||||||||||||||||||||||||||||||||

  • 作文

材料之间关系:

  1. A是B的基础 / 只有A才能B;B,是为了更好的A。
  2. 在A中B,在B中A。

  1. 有时A;有时B。
  2. A中移用,B中化用,C中创新。

  1. 诚然A / A固然;但是B。
  2. A诚可贵;B价更高。






























所有大题?答题模板!高考语文?必胜高分!【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