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1.12.07

2021-12-07 17:47 作者:绿边的小河  | 我要投稿

1.“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
2.“既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你的孩子。”
3.我可能中弗洛伊德的毒太深了(尽管我尝试着多学学荣格以稍稍解毒,结果发现自己更沉醉于内心和过去的世界),在这个时候读到的阿德勒的确是一剂及时的良药。阿德勒对于当下的重视,对于人际的理解,对于勇气和决定的重要性的再三确认......在我的内心久久回响。
——《勇气的心理学》张沛超


自尊是你根据两个主要目标来评价你自身、你的生命、你的个性、你的本质以及你的整体。这两个目标是:(1)你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效,是否取得了成功,包括你的学业、工作和项目。当你成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回避你所不想要的东西时,你认为这是好的。很好。不过,你也会对自身做出评价:“我是个优秀的人,因为我取得了成功!”当你没能实现目标成就时,你会说:“这很糟糕,我也很糟糕。”(2)当你的目标是和他人融洽相处时,那么当你和别人相处得不错,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时,如果你将这种相处和你的自尊(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联系起来,你就会对自己说:“这很好!”“我是一个优秀的、有价值的人!”如果你没能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认可,你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和自己本人都是没有价值的。
听起来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它显然会使你陷入麻烦之中。作为不完美的人,你无法保证自己在工作和爱情上永远不犯错误,所以你的自尊最多只是暂时的。即使你现在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你仍面临着再次犯错并陷入自责的危险。更糟糕的是,由于你不能立刻知道未来的结果,而且你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自己的成功,因此你会对重要的事情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很可能会影响你的表现,提高失败的可能性。
——《自尊是病吗》阿尔伯特.埃利斯


正如现代哲学家阿尔弗雷德·科日布斯基所说,你意识到你的表现是你的一部分,但不是你的全部。你的表现是由你做出的,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其负责,但它只是一次表现,而你的表现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而且总是——是的,“总是”——你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特点。正如科日布斯基所说,你并不是由一次行为决定的。你是由数千次行为决定的,其中有好的行为,有不好的行为,也有无关紧要的行为。


基于社会竞争的模型认为,社交焦虑演化自成员间阶级分明的社会结构。为了在这种竞争性环境中生存,社交焦虑的个体们会更敏感地察觉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阶级中失去地位的暴力威胁或行为威胁。同时,作为一种维持地位的方式,“低等级”的个体们或许从社交焦虑中格外受益,因为他们本最有可能被逐出群体。
在社会排斥模型中,社交焦虑被视为一种警告信号,向个体表明他们面临着被抛弃或是排斥的风险,无论这个群体是否存在着统治阶级。这里的关注点是维护所有人际关系,由个人的“社会测量器”(sociometer)来衡量你在人际关系中的价值。


现在的人其实普遍都缺爱,只是我们缺的爱的那部分不一样。
70后缺的爱是,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到我们身上,所以缺爱。
90后缺的爱是,父母太多的时间关注到我的表现上,关注到我身上。但他们喜欢的不一定是真实表现的我,而一直希望我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他们给的爱是“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所以我们缺爱。
——胡慎之


人们对依恋的个人看法可以从儿童期和青春期一直保持到成年期的多个阶段,其形式是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在社会发展的早期,儿童将他们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吸引力和可爱性的感知(自我模型),同他们关于照料者的可接近性、反应性和一贯性(他人模型)的预期整合起来。这些模型在整个发展阶段相对稳定,因为它们是自我强化的。也就是说,内部模型由一组认知图式构成,人们通过这些图式看待世界,收集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信息,以及做出人际决策。这个模型是一种“对关系亲密度的普遍预期和偏好所构成的有意识的‘注意状态’,指导个体对关系体验的信息加工以及他们的行为反应模式”。如果注意状态是安全的,他们会把世界看做安全的、把他人看做可靠的。不幸的是,消极和不安全的图式也可能会保持下去。例如,一些人把世界看做不可预测的、把他人看做不可靠的,他们很难克服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愿望。
——成人依恋的安全性《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哪种习得性无助是暂时的,哪种是终身的?哪种无助会波及全球并足以摧毁所有人的努力,哪种具有地域性?哪种情况我们怪罪自己,哪种情况我们埋怨外界?
......
你觉得自己为何会遭遇那些大大小小的不幸呢?容易放弃的人习惯认为:“都是我的错,我注定倒霉一辈子,我做什么都没有用。”另一些不肯向厄运低头的人则认为:“不过是环境使然,一切很快就会过去,何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比这更重要的东西。”
你对福祸的解释方式,就是你的“解释风格”,它不仅仅是你在面对成败时的信口之言,更是你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养成的一种惯性思维。你的解释风格直接源自你对自身价值的看法——不论你自认为大有可为还是一无是处。你是否会受无助之苦,正取决于这一中介因素。
——《习得性无助》

2021.12.0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