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万徐良|众妙之缘-2024全国百位书画家名人录

2023-11-02 16:23 作者:北京墨真书画  | 我要投稿



【艺术家简介】


万徐良   字承凤,军旅画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南昌人,现居北京。入伍广西边防部队,参加中越自卫反击作战,多次立功嘉奖。先后毕业于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课程,首都博物馆画院高研班,文化部中国书画院首届全国画院院长高级研修班。历任江西省委政法委编辑部美术编辑、记者兼《江西法制报》社美术编辑、记者。现任首都博物馆书画院人物画创作部部长、专职画家,北京观复美术院研究员,中国军旅书画学会副会长,红五行动全国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西漫画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写生会南昌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关心一下代“爱心公益大使”,被授予中国宋庄文化传播使者。


【作品鉴赏】



腹有诗书气自华   美人在骨不在皮


文/白玲



 一幅幅千娇百媚,柔美温婉的女子图, 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如一群从唐诗宋词穿越时空的美女,带着江南烟雨的回忆寻找往昔青蓝淡墨的梦,刹那间已经惊艳了时光。你能相信作者是一位军旅出身,名副其实的铁骨铮铮硬汉吗? 这位经历过战争的血雨腥风,用曾经握过枪的手提笔描绘出人间女子绝世的容颜,娴静的神情,这样柔美的画风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对人间静好、世界平和的一种祈祷与热爱吧!带着这样一种好奇的心,我开始走进了这位江西南昌画家万徐良老师的艺术世界。


万徐良,字承凤,军旅画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南昌人,现居北京,先后毕业于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首都博物馆画院高研班,文化部中国书画院首届全国画院院长高级研修班。历任江西省委政法委编辑部美术编辑、记者兼《江西法制报》社美术编辑、记者。现任首都博物馆书画院人物画创作部部长、专职画家,北京观复美术院研究员,中国军旅书画学会副会长,红五行动全国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西漫画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写生会南昌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关心一下代“爱心公益大使”,被授予中国宋庄文化传播使者。



万徐良老师出生于江西南昌,生活在南昌县广福镇的一个农村,自幼喜欢画画,他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虽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对美有着自己质朴的理解和表达。从五、六岁开始,万徐良老师便常常涂鸦眼前看到的各种东西,受到了母亲的赞美与认可,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一条追求艺术的人生道路。年青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的报道,内心萌发想考取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的念头,可惜当年的招生考试已过,这个念头一直在他心中强烈燃烧不曾熄灭。经过努力奋斗终于第二年考取了,由于家里穷没钱去北京读书,他错过了追求梦想的一次重要机遇,这也是万徐良老师后来改学国画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参军,当时正赶上自卫反击战,遗憾母亲因病去世没能看上最后一眼,这成为了万徐良老师心中一生的痛。他在边防前线辗转三年,绘画的梦想始终未曾放弃,在部队的文化建设中,就曾任军地"两用人才"美术组组长,创作了许多的优秀美术作品。这些题材反映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痕迹,洗礼的青春,战友的情谊值得一生去回忆,珍藏。当年的军人是唱着歌,含着笑,带着理想投奔到战场,人生正值芳华在那样艰难残酷的环境下度过,怎不让人百感交集,这样的作品值得细细体会和静心感受。


万徐良老师转业后参加工作,业余便有了大量时间画画,只要休假便走到自然界中写生。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通过努力在江西一家知名刊物杂志社担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从而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审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创作能力。退伍回地方之后,万徐良老师感受到时代变革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冲击,他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为了实现曾经的艺术梦想,2014年9月万徐良老师考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班学习。


年少经历贫苦的磨难与追求理想的失意,青春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退役后经历对理想如痴如醉的追求与奋斗。从兼职画家到北京孜孜求学成为专职画家,从开始学习油画到后来研究国画,一路走来,艰辛坎坷,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万徐良老师都执着痴迷绘画,从没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不断探索。有过与众不同的的人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才能切身领悟美好的东西,才能画出灵魂深处的作品。让我们通过万徐良老师的绘画作品走进他的艺术生涯,渐渐体会他多层次的精神境界。


万徐良老师用画笔和颜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他尤其擅长画女性,那些满含现代气息的女性,浓淡相宜,好比西子。而妩媚秀气的古代仕女图又如一曲古韵悠扬的京韵,遗音绕梁,不绝于耳。当一幅幅清新淡雅,平和静谧的美女画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瞬间被画面丰富逼真的艺术感染力所吸引驻足,这些人物面部质感细腻,表情生动自然,神情淡雅高贵,背景深邃唯美,犹如东方的“蒙娜丽莎”,突现了东方女性神秘而内敛的华丽气质。他的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和谐,浑然一体,独具意味,每幅作品我都能感受画家用创作的灵感捕捉瞬间的温暖和光明。



万徐良老师的山水画色彩凝重,手法质朴,泼墨随意,而他的人物画则驾轻就熟,功力深厚,超凡脱俗。他画的美人图呼之欲出,如同在面前眼神交换,心灵私语,勾起人无穷无尽的遐想。仔细凝视着画中人物,腹有诗书气自华,美人在骨不在皮,女子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一股书香气质,她们如同屈原笔下的美人与香草暗香浮动,演绎着画家灵魂的绽放和升华。这些作品有一种安静而又祥和的力量震慑住我,同时又有一种神秘而哀婉的东西吸引住我,让我想起画家阿梅代奥·莫迪利阿尼笔下的女性。



阿梅代奥·莫迪利阿尼的人物绘画有些东方文化的元素,采用塞尚表现形态结构的方法,人物形象夸张拉长,眼大无神。但仔细看,这些不成其为眼睛的眼睛,很有魔性,这种无神反而胜过有神。画家用一只眼眼睛向外理性看世界,用另一只眼睛感性看自己,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画的人物来表达内心的渴望与现实存在的方式。万徐良老师认为油画和国画只是材料和工具不同,其他的思想,意境等都是一样的,在画风变与不变之间,总有一个来自内心炽热的声音,那就是不被外界因素所引导,只是纯粹追求自我的实现。


万徐良老师多才多艺,绘画摄影书法样样精通。为了提高审美与作画的要求,从1984年开始,他练习书法四十多年,如今写得一手龙飞凤舞的行草。他创作的作品《灼·华》于2017年7月在北京世纪坛艺术馆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从《灼·华》、《朴·华》、《芳·华》再到《意·华》等一系列艺术作品先后都在北京进行了个人画展。几十年来,他凭借对绘画的满腔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兼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经常被行家收藏。



万徐良老师的作品将东方水墨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融为一体,在传统的作画手法上融入西方造型要素并形成一种新的创新风格。他用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反映中国人物写意风情,这是中西方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他以浪漫主义诗意的想象,大胆地作了艺术夸张,尤其是人物造型,其独特的造型感觉,线条夸张变形,表情超然无物,充满了想象力与趣味性。透过画面我们看出画家不仅仅表现娴熟的技巧与笔墨,更多表达的是丰富的思想与个性。


一幅作品或表现形式是否有现代感,并不取决于表现对象的更换,而在于画家本身是否有现代人的思想意识、感情及审美要求。一个好的国画家,诗、书、画都必须具备,缺一不可,艺术要经得起岁月和生活的沉淀,工可炼,意只能修。当下最缺乏的就是美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都被肤浅商业化了,不少国画无趣无味,千篇一律,老气横秋,既没有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又缺乏当今时代的新意,当代中国画迫切需要传承与发展。


大道之简,大美天成,审美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稀缺物,一个时代的文明跟审美密切相关,而美又产生竞争力。当今的中国画坛名家辈出,风格流派纷呈,画家们对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是中国推动绘画发展和前进源源不断的保障,是持续塑造中华民族创新文化的方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我们不忘传承,更不忘创新。万徐良老师说,艺术是他最大的需求,愿万徐良老师在艺术征程上不骄不躁,画出独样的风采,走出一条精彩的绘画人生,我们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问世。






万徐良|众妙之缘-2024全国百位书画家名人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