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能踩死大象后,就要警惕被看不见的手捏住了【前篇】

【tip】其实任何一种存在形式,不管是个人、公司、组织、政府、数据,达到某个临界值总归会出问题。偶然出这么一期内容,也是从阅读汉代的《盐铁论》联想到关于【税赋】与【铸币权】。

不久前,阿里旗下的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和上交所同时披露了招股文件。
蚂蚁集团的三大业务模块为支付(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金融(信贷、理财和保险)以及创新业务三大块(区块链、云计算)。
可能与大家想的不太一样但符合逻辑的是,目前蚂蚁最大收入来源不是起家的支付业务,而是借贷。

援引文件中的说法——
招股书里,蚂蚁的微贷业务,即花呗、借呗、网商银行小微贷款等加起来贡献了 285.86 亿元收入,占比 39.41%。作为对比,支付业务占比 35.86%,同比少了大约 7 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 6 月末,蚂蚁集团消费贷余额 1.7 万亿、小微贷余额 4220 亿。使用过的用户数超过 5 亿人。
不出意外,蚂蚁集团肯定能在A股上市,从而能让国内投资者多了个更优秀的标的可选,对比各种奇奇怪怪喜欢财务造假粉饰太平且主营业务离普通老百姓太远的公司,这种日常能接触到的企业才更贴合大众的投资逻辑和习惯。

正如引子中提到的,本期的重点并非是蚂蚁集团多么值得投资,而是【蚂蚁】这个庞然大物越发壮大后,其业务模式对传统意义上【税赋】与【铸币权】的可能冲击。
我想,国内大多数人的日常支付方式是在支付宝与微信中二择一,由于微信的普及,可能3线以下城市的微信支付覆盖率(使用频次)更高——但我个人是不喜欢用微信支付,一来是支付还需要以现金存量作底,不如花呗便捷(隐形透支);二来是现金转出还需支付手续费,设计者逼迫你的现金在系统内转,进来就不怎么想让你出去,让我总感觉像只貔貅。

当然,你可甭以为使用支付宝与微信是没有【成本】的,你每天使用支付宝与微信,只要形成交易,后台都会对该交易进行抽头,这种抽头很少在前端显示,基本都是后端,有些是以单笔交易计算,有些是以某个周期的交易总量计算,总之,你本身的交易中也承担了一定的成本,哪怕只有1分钱。
这种盈利方式并不新鲜,离大家近一点的是淘宝客的抽佣,离大家远一点的是信用卡交易背后的银联。银联之所以能躺着赚钱,也是依赖于每天海量信用卡交易背后的“抽成”。说实话,虽然银联的后台很硬,最近几年有点力不从心,的确是阿里与腾讯这样的巨头分流了相当规模的交易量。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支付宝和微信本身已经具备了信用卡的功能,且能在自己的产业逻辑里形成闭环,随着支付宝和微信在民间的强渗透,以后可能也没有【银联】什么事儿了——注意,只是可能。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交易本身,从每笔交易(环节)中“抽头”,如果主体不是公司而是政府,这就是【税赋】。但,问题在于,一家巨无霸公司,大而不能倒的企业,其末端能接触到大众几乎所有交易行为,这种必然产生的“税赋”,从远期来看,就难保证不出问题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