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亮木头到打了蜡的苹果,到底是谁“害”了黄晓明?

与黄晓明最相关的两个词,一个是Baby,一个是油腻。
Baby现在属不属于他,这个网络上都在猜,我们不知道。
油腻这个词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完全抛弃他,这是肯定的。

黄晓明的油腻来自于他邪魅狂狷的笑容、浮夸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以及嘴里蹦出来的不合时宜的语言和旋律。
他的笑容被吐槽意味深长且毫无意义。他的浮夸在别人眼里看来跟傻没有区别。更别说被无数次拿出来滚来滚去的“闹太套”和身高梗了。

那这朴实无华的油腻为什么跟了黄晓明这么多年?
这个说来话就太长了…
最近,黄晓明为新戏暴减20多斤,甚至还要达到导演要求他瘦30斤的要求,这样直接的物理去油术,再加上最近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洗洁精”式的表演,的确看上去清爽了不少。

43岁还有这样的男团状态,在中生代里面确实不多。你看看他的食谱,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和柔和的月光,这不就是喝西北风嘛!对自己严苛的要求,粉丝开始心疼他,网友们的评价也变得没那么尖锐了。

黄晓明出道20多年,他也知道自己觉得自己不帅的时候,就是最帅的时候。他肯定是想去油的,不过江湖的事儿,光想是没用的。
那么到底是谁“害”他到如此地步,这一切的根源,还要从他被召入北电说起。
一、当木头有了感情,那就执拗了

北电,一个让黄晓明误认为是“北京发电厂”的学校,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只想简简单单当个播音员,从未想过当演员的黄晓明,因为机缘巧合,被拎去参加北电在青岛的面试。虽然几轮成绩都不甚理想,好在老师是个颜控,力排众议,强行把他招入门下。

这个人就是黄晓明的恩师崔新琴,犹如他的第二个母亲。崔新琴当时要黄晓明的原因也很简单,形象好、单纯、脑子木但善良、可塑性强,是一块漂亮的木头。
所以在二封金鸡影帝的颁奖礼上,黄晓明不忘感谢恩师,虽然她觉得我是块木头,还是把我招进了电影学院。在电影学院求学的经历,被黄晓明认为是上天送给他的一份礼物。这份儿珍贵的礼物,对黄晓明来说,是莫大的机遇,也是无形的压力。

如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把带自己去部队的班长史今当成了恩人,黄晓明也把崔新琴当成了恩人。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他要听话要孝顺,要懂得感恩,这个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将老师的好记在心里,而报答老师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演艺圈闯出一片天。所以说,最直接“害”了他的人,就是他的恩师。

而他的性格,则是他油腻的根源。黄晓明演了20多年的戏,可以从他的性格里看出很多东西。他是一个拧巴的人,骨子里带着自卑又容易骄傲,这个性格在你我身上都会有一些。
二、大家别捧我,我就不会飘
黄晓明期待观众的认可,又怕观众的夸赞,这也导致了他把自己油腻的部分“功劳”归于喜欢他的观众。他这块漂亮的木头,也在充满油腻的道路上变成了打上了蜡的苹果,溜光锃亮。
黄晓明的起点很高。第一部电视剧《爱情不是游戏》,第一部电影《我们结婚吧》虽然没有太多的火花,但实打实都是男一。
后面的《龙珠风暴》跟他搭戏的是陈宝国,《长缨在手》阵容更豪华,许晴、邵兵、陈小春、王刚齐聚。《明亮的心》又和王学圻、陶虹搭档,再到一炮而红的《大汉天子》,里面更有陈道明、贾静雯、宁静等知名演员。所有的资源都是顶配,所以他出道即巅峰,不想飘起来都很难。
汉武帝这个潇洒帅气的少年天子形象,给了急于证明自己的黄晓明一种自信,我很适合霸道总裁,耍帅这种事情,最适合我。

其实黄晓明油腻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他在2000年拍摄的情景剧《网虫日记》。里面的形象,简直和现在油腻的状态如出一辙。他在里面饰演无时无刻不在装酷的网络作家俞白眉,简直就是现在霸道总裁的模板。

从此在后面的一系列作品中,黄晓明让油腻逐渐包裹着了自己。《风流少年唐伯虎》,风流倒是没演出来多少,装疯卖傻却显而易见。尤其是周星驰的比较下,黄晓明的这版,就更加相形见绌了。

他的杨过,被人说成《神雕侠侣》唯一的败笔。甚至金庸先生直言不喜欢他,演技过于浮夸,勾引师父太过做作。和白古的杨过相比,全程傻笑的黄晓明直接被秒成了渣。


《新上海滩》倒是不错,可惜经常性的皱眉、抿嘴,抽烟三连击,给人感觉还是不太舒服。

再次挑战金庸名著《鹿鼎记》,比起张一山的“猴式”演法,“黄式”技巧似乎还有些许可取之处。但虚假浮夸的动作和表情,把观众推向了一个恐怖的观感深渊。


之后高龄拍摄的各种偶像剧,简直就是对观众审美的摧残。《泡沫之夏》,油腻的巅峰,毁了黄晓明,也毁了何润东。

至于后面的《何以笙箫默》《锦绣缘华丽冒险》等霸道总裁剧,全是一个味儿,看一眼就想打饱嗝。


黄晓明出油的这些戏,基本都是霸道总裁款。看得出,他真不适合演喜剧和偶像剧,无一例外全部翻车。
说到底他本人也不是霸道总裁,自卑且内向,不善表达。再看他优秀的作品,基本上还都是本色出演,因此在霸总这类角色上面,黄晓明用力太过了,根本拿捏不到精髓。
不过对于是否还要继续演偶像剧的事情,黄晓明并没有死心:“没有做那么细的规划,现在就是希望能多尝试既拥抱市场又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有合适的角色都会考虑的。”
三、对不起,我是个好人
进了电影学院之后,黄晓明从崔老师那里学到的第一句话是:学演戏先学做人。这句话让黄晓明受益良多,直到今天,他仍然把这句话当作人生和事业的座右铭。“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做人一旦做好了,你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你对事物的好奇心,对前辈和影视作品的敬畏,都会让你在电影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太会做人,就会成为一个烂好人,他自己很明白这一点。这个朋友来劝我说来帮个忙吧,我就去了;那个姐姐来说帮个忙吧,说某某大腕走了,没有办法只能求你帮忙,那我就去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走了很多场、拍了不少烂片,帮了不少朋友,这其中就有和史泰龙一起的《金蝉脱壳2》。

四、脱了蜡的苹果,真甜
这么多年来,黄晓明骨子里的自卑还是在的,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盲目的自信,这其实也是“走后门”进入演艺圈留下的祸根。
《大汉天子》爆火之后,想出演《玉观音》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却被无情拒绝,要知道海岩的剧可是非常受欢迎的。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之后,黄晓明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晓明都受着这种不自信的困扰,甚至因为网络暴力而抑郁了两年,萌生出退圈转行的想法,那个时候他觉得狗看自己的眼神都是异样的。
直到他拍了《无问西东》和《琅琊榜风起长林》之后,又慢慢地重拾了自信。也正是当他放下包袱后,沉下心来打磨角色,才让我们看到了慢慢脱了油的真实的黄晓明。
《风声》的时候,为了演好日本军官,练了三个月的日语,用他的话讲,那时候坐在马桶上都在背日文。

拍《中国合伙人》的时候又学了三个月的英语,突破自己的“闹太套”塑料英语。黄晓明在中餐厅里就展示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口语水平,可见这么多年,他一直没忘记学习英语。

后来他又在压力之下接拍了《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让观众们再次看到了他的演技,这部戏在他去油腻的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侯鸿亮毫不吝啬对黄晓明的夸赞,“是我一直想合作的演员”,并用了三个词点评黄他:山东人,好人,好演员。

《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的程凤台得到了大部分原著小说粉丝的肯定,大家都夸他用心在演戏。这个剧的成功也是因为他真正地走进了了程凤台的内心,甚至于拍完戏后都会控制不住地哭。就这样,拍了半年又休息了半年,他觉得自己还没有从程凤台的身体里走出来。

事实证明,黄晓明能去掉自己身上的油。
从漂亮的木头到打了蜡的苹果,再慢慢剥去这层蜡,黄晓明用了20多年的时间逐步审视、拷问自己,从浮躁到沉稳,他也用实际行动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脚踏实地,倾心尽力。黄晓明,请你以后演戏的时候少用脸,多用心,相信你的百年老店一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