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西内蒂生产理论讲义导读——资本往事 #0
生产理论回眸
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从采集狩猎到现代工业,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产能力提升的历史,是从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并使自然力为己所用的历史。财富的概念是在这种历史中形成的,当工业革命带来空前的生产能力,经济学家们盛赞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有时被理解为存量,有时被理解为流量。当谈及一个人的财富,往往指的是存量财富,背靠金山,不需要干活也是富人。当谈及一个国家的财富,往往指的是流量财富,随处可见的GDP概念,就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净产值。
在很长时间内国民财富被认为就是国王的财富,因此,从存量角度理解一国的财富也顺理成章,重商主义是对这种思想的迎合,在他们15至17世纪的著作中,财富就是物质财富,特别是贵金属的存量。地球上的贵金属总量一定,因此吾之所得必是汝之所失。
法国重农主义颠覆了这种思想,弗朗索瓦·魁奈绘制的经济表把生产和分配置于经济分析的中心,财富一边被生产出来,一边被消费掉,流量的概念比存量更重要了。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顺着这个思路走得更远,斯密将劳动生产力视为国民财富的原因,托伦斯把他的著作命名为《论财富的生产》,李嘉图把国民财富在地租、利润和工资间的分配置于分析的中心,萨伊把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分成三卷,分别谈论生产、分配和消费。马克思则超越了经济分析,走向了哲学和社会学的争议领域,物质生产对他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和历史本身的基础。学者的关注点从存量转移到流量,这样的转变是值得注意的,经济学家发现,自然资源禀赋和财富生产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更关键的是生产能力。
到了19世纪后期,经济学开始转向,边际主义者回到了前古典时代把财富视为既定资源禀赋的传统,他们将数学引入经济分析,与日常经验紧密结合,建立了以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均衡理论,使经济学进入新古典时代,并一直掌握着经济学的主流话语权。但是新古典理论在分析现代工业生产时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缺陷也使其遭受了许多批评。批评者们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向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挑战,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古典生产理论
我们先回顾一下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魁奈的《经济表》为经济学贡献了重要的循环思想,社会生产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人们将过去的生产成果投入新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成果再次投入下一个生产过程,每一期产出超过成本的剩余部分用来维持社会成员当期的消费。
魁奈把人分成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生产阶级是农民,负责产出全社会的财富,不生产阶级是工匠,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并不生产物质。地主阶级则提供土地给生产阶级耕种。生产阶级向地主阶级支付地租获得耕作的权利,生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用农产品同不生产阶级交换工业品,经济系统在这些流动中持续运行,这就是经济表的原理,这种分析简单粗野,但已经形成了现代投入产出分析的雏形。
我们带着魁奈的循环和剩余思想的印象,来关注理论成就最为卓越的李嘉图。和魁奈一样,李嘉图也给社会成员贴上了阶级的标签,地主阶级出租土地获取地租,工人阶级提供劳动获取工资,资本家提供资本雇佣劳动组织生产获取利润。工资构成了全部的生产资料,而利润和地租构成经济剩余,如果地主和资本家把全部剩余消费掉,那么下一时期的生产将会与前一时期完全一样。但利润也可以用于积累,雇佣更多工人扩大生产过程,使经济不断扩张。这个过程能持续到什么程度呢?受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影响,李嘉图为经济未来描绘出一幅悲观图景。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家新的投资,新的投资要雇佣更多的工人,支付更多的工资,但是肥沃的土地总是被优先占领,新的投资只能在更为贫瘠的土地上开展,国民财富增长因此逐步放缓,而工人的总工资随着工人数量增加水涨船高,产出剩余将逐年递减,无法维持经济持续扩张,从而走向一个长期停滞的局面。当然,现实指出,人口的增长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科技进步也让增长的终局远未到来。
李嘉图的分析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劳动所创造,用劳动来计量,但当我们考虑社会上不同的商品,理论就展现出难以解释的矛盾。一方面,劳动密集程度不同的行业要求相等的利润率,劳动和价值不成比例,这个无情的现实逼得李嘉图假设全社会所有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都相同,并认为这是最接近真理的假设,卡尔·马克思接手了这一理论难题。另一方面,当社会上存在不同劳动密集程度的行业,收入在工资和利润间分配方式的变动将会影响不同商品的价值,这也是以“过往决定当下”为特征的劳动价值论所不能容许的。李嘉图因此开始寻找能够过滤收入分配变动影响的“不变的价值尺度”,但没有成功,李嘉图全集的整理者皮耶罗·斯拉法后来接手了这个难题。
马克思的理论展示了魁奈经济表的许多特征,也和李嘉图面临同样的劳动价值论问题。马克思承认,商品价格如果要和劳动价值完美对应,必须假设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都相同,这种假设更像是理论上的投降,所以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表示,以劳动体现的商品价值和作为交换基础的价格并不是一回事,劳动密集的部门的确生产出了更多的剩余,但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要求平等,于是全部的剩余好像被放进一个大池子里,然后被各个资本按自身规模瓜分,形成各部门平均的利润率,这叫做“转形问题”。
李嘉图无法逾越的理论难题被马克思变成了对资本主义的一纸诉状,但对其逻辑一致性的批评也出现了。马克思好像有点过于自信了,他先从价值理论出发论述社会财富能够循环再生的条件,再按照资本主义规律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却没有发现,转化之后的方程组已经不再满足之前的社会再生产条件。对此,波兰经济学家鲍特基维茨认为,马克思的方程列错了,但这个问题仍是有解的,他的做法是给三个部门的产品各设置一个价格,将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表示的再生产方程改为用市场价格表示,使转形后的生产体系能够实现再生产。但这又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束的迹象。
新古典生产理论
经济学从李嘉图走到马克思这里,已经不再是学界的主流思想。187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古典边际分析占据经济学的正统,直到今日。我们能够从任何一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窥得这个思想体系的精要。新古典理论的基本结构是一个纯交换模型,社会上有着一个个孤立的个人,各自拥有给定的资源禀赋,同时拥有由效用函数来表示的消费偏好,所有人在自由市场上买卖他们拥有的物品,市场竞争能够确定一套价格体系,使得社会分配到达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无法在不牺牲一个人效用的情况下增加另一个人的效用。这个模型中没有生产,其中的财富是天生的,是存量,而不是流量,这又回到了古典经济学之前的传统,当然,重商主义封闭政策并不受新古典经济学的欢迎。
这个没有生产的体系自身含义是完整的,它描绘边际效用的决定性意义,勾勒商品间的替代关系,并把价格视作商品稀缺性的体现,实现既有资源的最优配置,一群人带着各自的目的来到市场,经过热火朝天的交换之后,都心满意足地离开,故事从此结束。这幅图景中缺少生产过程,于是新古典经济学家顺理成章地比照着描写消费的概念创造出对应的生产理论,并揉进了原来的体系中。消费理论中有边际效用,生产理论就有边际生产力;消费理论有苹果和梨的替代率,生产理论就有资本和劳动的替代率;消费理论中商品的价格代表商品的稀缺程度,生产理论中工资和利率就代表劳动和资本的稀缺程度。于是,一群带着禀赋的人进入市场相互交换的故事,就变成了一群带着要素禀赋的人先走进要素市场,相互结伴进入生产过程,并按照最大化产出的方式生产,再拿着产品进入市场互相交换的故事。这个故事最为著名的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在他之后所有新版本的故事都必须挂上他的名字。然而,这个理论的局限性在与古典经济学的对照中已然显露,交换模型就算加入了生产,它仍然是在处理存量财富,没办法像魁奈、李嘉图和马克思那样描绘财富流量的生产,瓦尔拉斯的做法是把时间分割成段,每个阶段的财富流量可以视为存量,但这样无法把不同时期联系起来,从而像李嘉图、马克思那样建立有关资本积累的理论。后人发展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使其中的人能够进行跨期决策,把一生的资源禀赋分配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但这样的故事中,社会上的经济决策不是一期一期渐次发生,而是一念之间就把一生的活动都计划好了。虽然模型精致优雅,但并没有刻画现实中不断流逝的时间。
总量生产函数悖论
新古典经济学使用生产函数来描述生产,不同的要素投入函数,得出一个产量。生产函数对不同要素的偏导数,就是这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即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能带来的产出增量,在竞争机制作用下,要素价格与边际生产力相等,具体来说,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润率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这是教科书对工资和利润做出的一般解释。
每个企业都可以视为一个这样的函数,把它们都加起来,我们就得到总量生产函数,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整体的利率、工资和产出关系。但问题也随之到来,生产函数中的要素是地位对等的物质,工资是发给单位时间的劳动的,而利润率却是支付给一笔资本价值的,一个人工资一千是一千元发给了一个人,一笔资本利润率百分之十是一千元发给了一万元。显然,工人的数量先于工资而决定,工资升高或降低,工人是不会因此增多或减少的,因为工人是实际存在的。但是资本就不一样了,总资本价值的计算是依赖于利率的,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本价值本身的计量,这被称为维克赛尔效应。因此,我们本来想用资本量算利润率,但知道资本量却必须先知道利润率,这就形成了循环论证。维克赛尔构建了一个模型,生产函数里投入实物资本品,而资本总量按价值量确定,结果是,利润率和资本边际生产力并不相等,想让它们相等,则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严格到什么程度呢?必须假设全社会只生产一种商品,既是消费品,又是资本品,这样利润率和资本边际生产力才能够对应起来,这让我们想到了李嘉图为了维护劳动价值论而假设全社会的资本构成都相同,新古典经济学体会到一种古典的尴尬,优美的理论结构碰上复杂的社会结构便灰头土脸。
我们隐隐感受到,社会上不同的资本结构是造成生产理论诸多难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产业间关系的分析十分必要,这个领域的两位先导者是里昂惕夫和斯拉法,他们都对不同部门间复杂的交互关系以及对经济总体的影响作出深入研究,理论有着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志趣并不相同,里昂惕夫致力于为真实的经济过程制作庞大的投入产出表,为政府及企业的经济决策作出参考,而为李嘉图整理了全集的斯拉法,把矛头指向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