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鲁迅研究(全11讲)

鲁迅研究 文字版 方便大家学习回顾
大家好,很高兴我可以跟大家一起来谈谈鲁迅。今天我想集中的谈论一个话题,是关于鲁迅著作的整体性。我们知道有很多研究鲁迅、对鲁迅有兴趣的人,(但)如果不是专门家的话,恐怕很难对鲁迅的创作的整体有一个了解。我们有的作家,比如说王朔,他甚至认为鲁迅的全集都是一些短片的杂文构成的,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所以他不是一个大作家。很多的读者也相信者的说法,我的观点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鲁迅虽然他按照中国文人的格式和方法,他喜欢写一些短片的杂文杂感 ,他的小说也是很短的,可是在这些短篇的作品中,它有一个完整的想法,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的流变的过程。我在看的时候,我倒是觉得看鲁迅的全集,就似乎是看一部长篇小说一样,它有一个故事情节,这个情节有些是针对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的。
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另外一个部分,就是鲁迅个人的思想和情绪,也是一个完整的情节。我们可以(从《鲁迅全集》中)看到它是有逻辑的展开,有前后的一贯性,有必然的变化和发展的,像我们一个的人物一样的,有统一的情绪和思想。这是一个结论性的部分。
大家知道鲁迅 1918 年他重新步入文坛,(之所以说重新)是因为1906 年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个所谓的“弃医从文”的经历,放弃了他本来的医学而开始文学的创作活动。这个是鲁迅第一次在日本所从事的文学运动。可是我们知道他失败了,他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在一起合作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在东京和上海两地发售,一共只卖掉 40 本,所以它是一个很大的失败。失败以后, 在1909 年鲁迅回到中国,(随后)十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在文坛上面有什么作为。那时候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新的文学界,直到 1917 年,胡适之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以后,我们才有所谓的文学革命,才有所谓的新文学运动。
鲁迅在这个运动的第二年发表《狂人日记》,它标志着中国的第一部现代的白话短片小说诞生,同时也标志鲁迅重新登上文坛。《狂人日记》的重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今天我不是正面去展开《狂人日记》。我提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这个狂人日记一共有 13 节,都是讲狂人的。他发现整个中国历史是吃人的历史,然后他感到非常的震惊和愤怒,然后他觉得他是一个觉悟者、一个觉醒者,所以他有责任去劝说别人不要再吃人。
这整个 13 节的狂人日记,鲁迅花了 11 节90% 多的篇幅,就讲这个狂人作为一个战士如何的呐喊,然后周围人如何迫害他,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情节,所以我们在文学史上历来就把它作为一个战斗的呐喊,一个战士的挑战,对整个中国文明和社会进行挑战的这样一部著作。
可是到了第 12 节,情况有一个很突然的改变, 狂人他突然发现在他哥哥主持家政的时候,他的妹妹去世了,他的母亲很哭得很伤心,可他哥哥安慰他的母亲。然后狂人怀疑在他哥哥安慰的时候,跟他母亲有一个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他们把妹妹的肉也放在菜里面吃掉了。当然这是狂人的一个想法,是一个象征的一个描写手段,也就是说狂人自己是他的家族的一员,他们都要去吃他,那么吃他妹妹就是很必然的事情,毫不奇怪。那么问题在于,狂人在觉醒之前,他也不知不觉的吃了他妹妹的几片肉。他一旦发现这样的一个严重的事情以后,他就觉得不能再想下去了。我吃了我妹妹的肉。由此推断下去,因为遗传的关系,我也有了 4000 年吃人的履历了,跟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这当然是一个很深刻的发现,它从一个单纯的战士,一个挑战、反抗、揭露批判者的一个形象,突然转变为一个忏悔者,一个自己觉得自己也犯了罪的,而且自己也吃了人的这么一个忏悔者的形象。可是问题是,《狂人日记》 90% 多的篇幅是讲战士,讲呐喊,而因为这个最后两段几句话的这个草草收场讲忏悔、讲发现自己吃人的一种震惊,这个在篇幅上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不协调。我想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因为这个狂人发现自己的这个吃人的事情比别人吃人更严重,因此他无法想下去了?或者说鲁迅先生在当时的思想认识的高度,他还不能够达到世界文学的忏悔主题,他不敢深入地忏悔自己的吃人,因此他就最后“救救孩子”,草草收场,小说也就戛然而止。
从 1918 年开始的鲁迅第二次文学的生涯,(从 1918 年到 1936 年他去世),整整 18 年时间,他是一个热烈的,不断的发出挑战的战士的形象,这也是我们的文学史到现在为止给鲁迅的一个基本的定位,它整个的形象是一个很热烈的一面。
可是我们读《鲁迅全集》我们有一个直接的感受:除了他非常热烈的战士的一面以外,除了他不妥协地批评中国的国民性,批评中国社会以外。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不仅时时的批评别人,我也非常无情的解剖我自己。解剖他自己的这一部分使他变得非常的消沉,有的时候非常的悲观,整个的情绪就不是很热烈,而是很冷静的。他的调子总是比别人低。
我们说鲁迅是一个民族魂,他死的时候上海各界有一个统一的公示,但是现在据考证是由我们党所控制的一个叫旧博会的组织,给鲁迅的遗体盖了一个大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我们中国人喜欢把民族魂理解为一个战士,那么像这样一个消沉的,一个意识到可能自己也吃到人的而不断发出忏悔的作家的形象,好像无形中就被忽略了。因为《狂人日记》里面开了一个头,马上就结尾了,所以它不是那么鲜明。但是在《狂人日记》以后,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是热烈的批判和冷峻的怀疑交织在一起的。今天我的主题就是顺着狂人日记往下读,看看鲁迅是怎样的,在批判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同时,对自己发出反省,甚至忏悔,甚至像狂人这样(意识到自己犯罪)的犯罪感,这恐怕是鲁迅研究一个强调不够的地方,而强调不够恰恰说明了在我们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有鲁迅早就看到的一种不愿意把矛头对准自己,总是喜欢看别人身上的缺点的特点。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去看,我们会发现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狂人日记》以后,在整个的 20 年代、 30 年代鲁迅有一种特殊的情绪,这个情绪是当时的很多作家身上所没有的。我们看胡适之,看钱玄同,看周作人,更不用说看后来的巴金、老舍、曹宇这些年轻的作家,他们身上没有鲁迅的一种,好像是以革命的未亡人的身份自居的心态,这是我的一个提法。五四以后在很多人都高歌猛进,为未来社会生活的理想而兴奋的时候,他老是怀念辛亥革命以前的,或者辛亥革命期间的所牺牲的,而且迅速被人们遗忘的烈士。这个好像很有意思,鲁迅在杂文中经常批评这个遗老遗少,就是前朝的不肯进入新社会的一些遗老遗少。可是鲁迅自己身上又散发着一种(“遗老遗少)的气质,好像进入民国以后,他不适应,他老是怀念为民国作出贡献的一些烈士,这种心态他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在 1925 年(写的)后来收录在《华盖集》的一个系列杂文叫《忽然想到》,其中《忽然想到 第三》我觉得非常值得重视。他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久,我就受了奴隶的骗,就变成他们的奴隶。”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辛亥革命的很多革命者,也不完全是指这个窃取革命果实的那个袁世凯、北洋军阀,还包括很多真正的自命的革命者。一旦他们掌握了权柄以后,以前他们口口声声要为他们谋福利的普通国民就变成新的奴隶了,就变成他们的奴隶了。这当然是很不符合中华民国的立国理想的。
鲁迅对此耿耿于怀,他说:“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却又是民国的敌人,我觉得有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也不是故意的,(是顺着一种革命的逻辑展开的),我觉得什么都要重新做过,退一万步说罢,我希望有人好好的做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 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
这个话说起来很奇怪,就是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他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他自己也没有这个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革命斗争,没有人承认他是革命元勋,比如说他老师章太炎,蔡元培这一辈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是革命元勋,而且革命以后这个章太炎的地位很高,蔡元培的地位也很高。而鲁迅他没有直接参加革命运动,可是他说这话的口气就有一点革命元勋的口气,就是你们都背叛了,你们都不符合中国国民国的这个国民的资格、身份,我要教你们怎么知道。
所以他始终是提醒人们注意,目前的中华民国是变了样子的,而且目前的很多人只为自己利益考虑,以前的那些理想和理想家们,为这个理想所付出牺牲的那些人,很快就被忘记了。这种健忘症是鲁迅非常不能接受的。有人说他是从道德上面批评中华民国,当然这个范围还是很广,不仅仅是道德方面。
所以这种这个想法一旦确立起来以后,就很难改变,他甚至说一切还要重新做过,就是要重新革命。于是在 30 年代初,这个思想就很自然地把鲁迅从国民革命的传统拉到了更新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去了。
鲁迅在20 年代末期有一个转变,当然当时还有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就是国民党的公开的背叛,而且疯狂的杀人。可是这个事情的起因应该是鲁迅在辛亥革命不久后对于中华民国的失望。在失望中,一方面他要批评现实,同时在感情的深处,他也始终在怀念他以前耳闻目睹的或者有过一些接触的,在他看来是真正的革命者的那些烈士。所以我就提醒大家注意,他一方面是批评那些革命的不肖者、革命的背叛者、叛徒,健忘者。同时他内心深处他也非常的怀念那些被这个新的国家遗忘的、那些故去的人,但是在怀念的时候又会生出一些新的感情来。等会我要讲一讲 。
又比如在 1920 年的一篇小说叫《头发的故事》,这里面有一个 N 先生, 有人说这个N先生就是张太炎,这个人很喜欢发牢骚,在民国建立以后,对民国什么什么都不满意。而他不满意的焦点,跟鲁迅一样,也是指责现在的人遗忘了以前革命的那些主义,那些理想,遗忘了以前的烈士。
这个小说很有意思,整篇是一个对话,其中有一大段这个 n 先生的发牢骚,他说:“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的眼前(指在北京过中华民国国庆的时候),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几年,暗地里一颗弹丸就要了他的性命,又有几个少年一击不中,(比如说徐锡麟做刺客,没有成功),在监牢里深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哪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度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这一段牢骚正是鲁迅的牢骚,人们背叛革命,遗忘革命就意味着背叛。《呐喊》中的《药》,显然就是这个主题。《药》的主人公是一个男的,叫夏瑜,他的原型实际上是秋瑾,夏瑜秋瑾,他不仅被人遗忘,而且在刚刚被砍头的时候,你会看到茶馆的一些议论非常不理解他,把他作为一个笑料,作为一个戏剧的片段,作为一个谈论,一个笑料。所以以前很多文学史上说这是革命和民众的隔膜,实际上这个民众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指无知的乡下农民,也包括那些自己从革命中走出来,然后迅速地遗忘了同志的人,因为革命成功人他们都得到了很多好处,这些也包括在里面,所以这种情绪确实是整个 20 年代鲁迅的作品的基调。
比如说在《野草》的第一篇《秋叶》,野草确实不好读,他完全用了一种象征的手法,比如什么“我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他先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或者是客观的意象。比如两棵枣树,虽然这个枝叶都枯萎了,但是他直刺夜空,像战士一样的不屈不挠,然后讲了很多懦弱的诗人、喜欢做梦的诗人等等。
最后有一个东西非常不好懂,鲁迅说他最后从花园里面回到自己的书房,看着一些小虫子、小青虫从花园里面跟进来,它们扑倒在自己的灯罩这上面,抽了一根烟,然后默默的去敬奠这些精致苍翠的英雄们,“敬奠”就是怀着尊敬的心情去祭奠。这里面出现一个关键词叫英雄。这个“英雄”在我的理解中,不仅仅是指母性所理解的,所怀念的那个为民国的建立而牺牲的那些英雄们,也指那些自封为英雄的人,这个是很复杂的。鲁迅在深深的怀念和深深的不满,对过去深深的怀念,对现在深深的不满的时候,他始终思考一个问题,叫英雄,因为过去的英雄真的英雄死掉了,他在怀念。而过去的英雄一度成为英雄的人,后来真的被人们认为是英雄的。在新的国家里面掌握了政权,一呼百应的人,又是鲁迅所不满的人,所以在鲁迅的思想中就始终在这两类人,两种英雄之间徘徊。他不满于现在的英雄,假英雄,他又怀念以前死去的那些真英雄,所以“英雄”这个主题是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
我前面的第一讲就是讲这个意思,就是说 1918 年以后,鲁迅继1906 年“弃医从文”的经历,重新走上文坛以后,他带着一股难以排遣的、对于过去的英雄们的怀念和追想中,而这种情绪又伴随着他对于眼前的中华民国以及新的英雄们的严重的不满。他的很多回忆之作,就跟这种特殊的政治情绪联系在一起。
所以可以说这个是鲁迅的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新的起点就把 1918 年的鲁迅和 1906 年、 07 年、 08 年这个三年在日本时候的那个文学家鲁迅就区分开来了,它不是青年鲁迅的一个简单的重复,因为这个中间经历过革命和革命的失败。
我觉得理解鲁迅当然有很多的出发点,但这个出发点是恐怕是更加重要的,是一个核心的出发点。他曾经在日本,参加过文学运动,提倡过文学运动,而且他有很广阔的外国文学的视野,也表现出自己的才华来,但是他经过了十年的沉默,这十年的沉默在鲁迅的日子中简直是一个黑洞,很多传记家无法处理这个10 年的沉默。但是我们在狂人日记里面又发现,这个沉默的结果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一种情绪,对过去的英雄的怀念、追想、惋惜的情绪,对于现在那些自封为英雄的人的一种严重的不满的情绪。这个新的起点就界定了,就决定了鲁迅在五四以后他的文学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