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解硬核优秀法学电影】《客观辩证,坚守公正》
一间仓库,十二个人,就是一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炫酷的对战场景,只有一群“杠精”互相抬杠?
我想应该很多读者影迷应该猜到了笔者这次分享鉴赏的佳作名字。
它便是被誉为法学生与普通人学法明法必看的《十二公民》。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的的电影后期华丽观感好,3D影响体验高。 但笔者认为后期特效是电影的锦上添花,而情节剧本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但又谁说小成本不能拍出好电影?十二公民的设定是很宏大的,大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十二公民的设定其实也很小,小到只有十二个人和一间破仓库。
正如语文中所说的以小见大,这十二个人每个人是自身却又不只是自身,他们象征着拥有他们这种想法的一类人。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由于我国特色法系与英美法系不同,没有陪审团制度,因此本片采取了一些本土化的处理,将故事改编为一群家长在某高校的模拟法庭上模拟西方法庭的陪审团,审理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一案。
笔者钟爱法学,电影中法系不同,并不影响法律的目的与作用,合法行为由法律保护,社会发展由法律引导和规范,违法行为由法律制裁。
电影没有将重点放在案件本身,反而详细刻画了十二个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时,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而从这些态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认知造成巨大的差别。
这十二个人来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
电影中11个人都认定“富二代”有罪,只有8号投了“无罪”,他的真实身份是检察官陆刚,他认为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决定别人的生死,除非有确凿的证据。
在他对模棱两可的证据,一一剖析后,局势有了大的转变,原先投有罪的人也慢慢的跟着投无罪,最终在彻底明了的证据面前,12个人一致投了无罪。
影片中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词,“我们百分之一的差错,会给别人带来百分之百的毁灭!”

对于一号来说,我们不难发现,他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到这场讨论中,他扮演的其实是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一个渴望团队可以高效快速的完成任务,却又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不能达成统一后生气愤懑却又无可奈何的人,不能说这个领导者有什么错,只能说可能他没有找到领导这个团队的有效方法。

二号是一个数学教授,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和和气气的和事佬形象,仿佛一直在微笑。
他精通数学,并且能将其毕生所学运用在案情推理上,他相信小概率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与诸多数学教授一样为人和气,内心却有着坚定地原则——相信数学,相信事实,相信科学逻辑。他的转变更多的是因为数据的出现所带来的对这件事的改观。

三号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同时也是这十二个人中情绪最为激烈的一个人,有人说,在最后的突然转变看法其实是导演为了展示大团圆结局的,太过突兀,但其实在细节上我们不难发现,三号的言语从一开始的摆事实讲证据,逐渐地变成了“什么什么样,你看着了吗?反正我不这么认为。”的强词夺理。
在这其中,我们是可以发现他在心中其实是已经被逐渐地说服了的,但是过往几十年的生活又告诉他父为子纲。
这个富二代他经常和自己的生父吵架也是让他想起了自己那个已经六年没回过家的儿子。他爱孩子,但这种爱可能不是一种真正的爱,而更像是一种精神贯注。
对待老人仍用“您”字,足以显现出他对老辈规矩的恪守和坚持,但,面对老辈的东西,其实我们真正好的态度应该是初中政治课上的那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号评审员是一位房地产商,这部剧对偏见也体现对他,或许可以说是对他类人的身份的攻击上。
一说企业家就是拿钱走后门,一说找了个女大学生就是被包养,我不否认可能有这种事的存在。 但我相信仍有人是真正的彼此吸引才在一起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惯把后者包括在前者之内。
“你不要用你的穷思维当做闹事的借口。”
成长是痛苦的,所有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动地更新自己人生的旧地图,人的眼界和思维也就固定到了一定的层面,停滞不前。

五号,是个沉默且有故事的人。受冤入狱,一呆就是一年半,出来之后还要接受别人的冷眼与闲话。
“谁管你冤不冤,毕竟你是蹲过大牢的人。”清白也变得不清白了,流言蜚语可杀人从来不是假话。 你的万分之一的错误,在受害者那里就是百分百的灾难。
他明白被冤枉的滋味,也就更能体会到要让一个人证明自己无罪是多么的无力,有口难言的滋味,你是无辜的但证据都指向你的滋味,苦涩且心酸。所以他在看到八号提出疑点后,选择了改投了无罪,或许是希望不再有人像自己一样因冤情而锒铛入狱。

六号评审员是一名急诊科的医生,见识过诸多的生死离别,也更加重视生死,所以更为欣赏八号的严谨与谨慎。这也是作为一个医生的基本素养,头脑清醒,理智而平和,尊重他人也尊重生命。同二号一样,都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

七号是一个小卖部老板,与二号和六号不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是底层小人物的象征。“你们说的话我都听着呢,可我说的话吗呢,你们听得见吗?你们永远也听不见。”这是他的呐喊,也是生活在底层人民共同的呐喊。我不知道他的生活,但我觉得他的改投也是因为某些话触动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根线。在改投前有个镜头是他在出神深思,或许有点深刻的意味。

八号是一个检察官,是第一个投无罪的人,也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真相是什么,真正的凶手是谁的人。
或许,有人说,不是所有人都在关注吗?但,我觉得他们,包括我自己在内,所谓的关注也不过是想知道事情的发展是不是按我们的预期,而不是真正的真相。
“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事情。”职业素养让他敏感的觉察到了一丝不对劲的地方,也正是这一丝的不对劲让他坚持了无罪的选择。
“疑罪从无”是原则,也是职业素养的坚持。舌战群儒,努力说服别人,尊重他人,认真的聆听他人意见。
“谁也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

九号陪审员是一个空巢老人,年龄也使得他的阅历也更为广泛,更能体会到同为老人的证人的心理,他也表现出了老人这一群体所需要的被关注与被重视。
而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耐下心来去倾听一个老人的话语。 但,老人的智慧和对社会的看法,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曾具有的,经验是宝贵的。

十号陪审员是一个老北京人,有人说他就是一个地域歧视者,就压根瞧不起外地人。
但在我看来,对比与歧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偏见,或许因为从前在河南人进入北京后给老一辈的北京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导致可能部分北京人打小就对河南人没有什么好印象。
但当他接触过之后,他也发现了那也不过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河南人是十分好的,比如他的租客。
毕竟是从小接受到的印象,又哪能这么容易改变,再者,他也明白,人数的增多也意味着他儿子的竞争压力也就大了,作为一个心疼儿子的父亲对河南人的偏见加深也是有情可原。

十一号评审员是一个大学保安,同七号一样,也是一个底层的小人物,拥有过自己的梦想,但最后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在最想考的大学中当一个保安,也算是在距离自己梦想最近的地方扎了根。

十二号评审员是一个保险推销员,在最初他只为自己的业绩去奔波,并不关心这件事的真相。因为在他的人生里或许养活家人就已经十分不易,生活的重担让他无心去管这些离他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远的事情。
于是他的态度再三的转变,其实也象征着现在的诸多的网友的态度,随波逐流,没有主见。


十二公民只是十二个个体,但为我们展现出的却是人间百态,不同的角色象征着不同的群体。
无论你处于那一群体,你在这部电影中都会找到我们所共有的,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态度——嫉恶如仇却又携带偏见。
我们行走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采用站在对方立场上或与对方保持一致的立场说话,是最让人容易接受和赞同的。
目的决定了结果。身份不同,目的不同,立场不同,人与人便产生了差距,产生了怀疑,便产生了戒备。
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在与人沟通时,在追寻真相时,有无自身理性与怀疑精神?
我们对公平正义不能片面去理解,更不能一直保留偏见,存在愤怒,以个人为中心。
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里说过:“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我们每个人的万一,或许不是某个人的一万,但绝对构成了社会的唯一。人生在世,我们随时有可能牵动自己和别人的大局。影片也在尝试教导我们——当我们持有权利与手握权力时,必须谨慎发声,尊重事实,珍爱生命,不仅要客观辩证,实事求是,更要坚守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