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里森堡航天发展简史(1)

1.开端 随着1957年10月4日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进入轨道运行,各大国的太空竞赛随之开启。当时的里森堡政府当局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竞争方向,遂以二战前国家体制内的各个航空飞行负责机构抽调精锐骨干,于1962年初正式成立里森堡航空航天办公室,后在此基础上,于1963年11月建立了里森堡航空航天部,统筹安排国家太空探索计划,服务于国家太空战略。不同于美苏两国充满竞争意味的大跨步式太空战略,里森堡政府从立项以来便以实质性的科学研究作为本国太空战略工作重心。在1967年的议会问询审议环节中,时任里森堡航空航天部部长首次公开阐述了一项名为“太空前哨”的太空发展计划并获多数通过。这标志着里森堡正式向太空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2.起步 在二战后期与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的火箭技术被美苏两国垄断式的掠夺,而当时同为二战战胜国的里森堡并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技术。正因如此,里森堡的航天试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路线,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性。在试验中,航空航天部的有关科研人员于1965年首次提出了以聚丁乙烯为燃料,锂和氢化锂为添加剂,液体氟氧混合物为氧化剂的固-液混合推进剂火箭构想。不同于常见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或液体火箭发动机,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较为紧凑,符合“太空前哨”计划中对于火箭内部应尽量节省空间,以此承载更多科研装置的设想。同时,在试验中,科研人员明确了固液混合型发动机具有燃料易于制成、火箭装置可重复利用等多项优点,符合里森堡当时二战后重建,缺乏资源的国情。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全部部件由里森堡自主研究的第一台火箭发动机“星穹—1”于1972年10月5日在位于卢伦贝格郊区的第三十科研所下辖试验场中试车成功,在试车过程中其最大瞬时推力达到了600kN,平均值在570kN上下浮动。同年10月17日,由第二十八所负责研究的,原定为“星穹—1”失败后作为替代方案的“星穹—1s”方案正式更名为“星穹—2”,并在12月2日试车成功,最大推力达到825kN,达到原定计划要求。12月10日,里森堡航空航天部下发指示,命由第三十所牵头,以原“星穹—1”为基础,进行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同时各科研所以“星穹—2”型火箭为基础研发国内首型中重型运载火箭。 3.正式升空 在之前由里森堡政府于阿尔戈斯市主持兴建的“阿尔戈斯前线基地”航天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其上搭载着里森堡首颗无人轨道实验卫星“灯塔一号”。不幸的是,在成功点火210秒后,由于火箭一二级分离异常,火箭坠落在苏维埃哈萨克(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由于里森堡与苏联外交关系不和,苏联当局无理拒绝了里森堡政府提出的归还请求,而是在搜索到火箭残骸之后,对其原理与结构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秘密研究。而在国内,第三十研究所并未对“探界—1”型火箭做出备份,里森堡国家的小型运载火箭计划只能暂停,以此来保证完成以“星穹—2”型火箭为基础的中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计划。1978年6月4日,“蓝图—1”型重型火箭总装下线,该型火箭由三级构成,第一级搭载5台“星穹—2a”型(“星穹—2”第一次改进型)火箭发动机,第二1976年2月7日19时23分,以“星穹—1”为基础的里森堡自研第一代小型运载火箭“探界—1”两段式火箭在之前由里森堡政府于阿尔戈斯市主持兴建的“阿尔戈斯前线基地”航天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其上搭载着里森堡首颗无人轨道实验卫星“灯塔一号”。不幸的是,在成功点火210秒后,由于火箭一二级分离异常,火箭坠落在苏维埃哈萨克(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由于里森堡与苏联外交关系不和,苏联当局无理拒绝了里森堡政府提出的归还请求,而是在搜索到火箭残骸之后,对其原理与结构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秘密研究。而在国内,第三十研究所并未对“探界—1”型火箭做出备份,里森堡国家的小型运载火箭计划只能暂停,以此来保证完成以“星穹—2”型火箭为基础的中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计划。1978年6月4日,“蓝图—1”型重型火箭总装下线,该型火箭由三级构成,第一级搭载5台“星穹—2a”型(“星穹—2”第一次改进型)火箭发动机,第二级搭载5台“星穹—3”型(“星穹—1”型缩小改进版)火箭发动机,第三极原计划搭载一台“星穹—1”型火箭发动机,后因保险起见选择搭载了一台“星穹—2”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