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III》老演员霸王龙再也无力维持自己的体面与票房

解封后的第二场电影,去看了侏罗纪世界III,买票的时候心情是很忐忑的,因为我去影院看侏罗纪世界I的时候,猪队友买错场次,我到电影院的时候还有15分钟散场。第二部是在家用电脑看的。第三部想在电影院做个告别,果然不负期望,电影院厕所停水了,只能找前台要个可乐纸杯,尿里面。
《侏罗纪公园》小说写于1990年,电影拍摄于1993年,系列电影规模从趁热打铁的三部曲扩大到炒冷饭的六部曲跨越了两个世纪。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标题从park变成world,影片的格局被看惯了地心怪兽超英多元宇宙的观众 逼的越来越大。
20世纪是个剧变的时代,人类打完了一战,打完了二战,结束了冷战,对世界的探索认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众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高,我小学时候的校刊名字都是《我们爱科学》 。

在这样的背景下,恐龙成为万千孩子着迷的对象,成为影视图书的一个分类,除了侏罗纪系列,迪士尼推出CGI动画电影《Dinosaur》 ,日本 角川春树 导演《恐龙物语/RAX》 ,BBC推出专题片《与恐龙同行》 ,甚至街机游戏都有《大锤恐龙》,《恐龙雇佣兵》 , 恐龙 成为各路厂商 积极健康的财富密码。
但是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情侣难免失去热恋的激情,如今的古生物考古发现已经和花边新闻一样成了一句话简报,大家也不会再穿印着元素周期表的衣服,朋友聊天的科技话题主要是你手机换了吗,3600Ti显卡买了吗,努力在社会挣扎的我们选择放弃仰望星空,多关注小家电和燃油食品价格。
伴随CGI产业成熟而兴起的北美超级英雄和日本空想怪兽让观众习惯了观看世界上不存在的奇观,现实中古生物的视觉冲击力此时宛如一辆老爷车,非常classic但是不够刺激不够快,没有推背感。
这也迫使剧组在world三部曲中使用基因变种恐龙的概念,给概念设计的奇兽一个登上舞台的理由。至于前作已有的恐龙,也全部二次创作造型,颜色要艳,纹理要多,必要的时候得长出羽毛。既然真正的恐龙什么样,依然是个谜,那概念设计师就有自己发疯的空间。

从技术上来讲,《侏罗纪世界III》有很多实物机械模型与演员互动的镜头,这种复古的拍摄手法感觉还是非常怀旧的。
在1993年拍摄第一部的时候,机械模型是主要的特效技术手段,这种精细制作硅胶模型与液压、电路相结合的产物让我产生了对电影工业最初的憧憬。
运行能力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支持了CGI技术的发展,让恐龙身上的纹理越来越复杂,成品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
二十年左右的制作探索,培养了大量成熟的CG艺术工作者和制作流程。
如今的好莱坞,只要钱到位,就有高画质的CGI产出。
故事上也内涵了西方大公司为一己私利滥用科技,危害全人类的生存,虽是老调重弹,但是尚未过时,作为一部文化作品这也算反映了当代现况。
从近年被大众关注的人种与角色关系来看,电影里有亚裔失足科学家完成自我救赎;退役黑妹遵从道德指引从普通货拉拉司机转为主角团成员;贪婪虚伪,玩火烧身的屑老板是白人。
影片结尾的恐龙决斗是该系列的保留曲目,不同于park三部曲中霸王龙单挑三只迅猛龙的莽夫形象,world三部曲里的霸王龙老了:他已经难以和年轻的对手竞争,他想赢,他只能组团去骗,去偷袭,比他更高大强壮的对手。
或许年轻时大闹一场,适时的退隐江湖,才能做到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