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案例之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曹爽

三步臭棋让曹爽身首异处,还葬送了曹魏的天下。


在三国之中,魏国无疑国力最强。但在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魏国“政归司马氏”,曹家政权实际上已经灭亡;较之蜀、吴两家,时间其实早得多。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是少数几个堪与诸葛孔明斗智的人物。考虑到这一点,或许不少人都会觉得他在“高平陵政变”里战胜曹爽集团理所当然。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共同辅助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从官位上看,握有“大将军”加上“录尚书事”两个官职,意味着曹爽掌握了军、政的实权。论及与皇帝的关系,曹爽当然也胜过司马懿一头(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曹”字)。更不要说,曹爽正值春秋鼎盛,司马懿年已暮年,时间也站在曹爽一边。有道是“将门出虎子”。曹爽的父亲曹真同样也当过魏国的“大将军”。儿子这个握有一手好牌的“接班”,如何最后会落到彻底失败的地步呢?

哈评分析
伟大父亲带来的心理压力
曹爽之所以登上大将军的高位,是曹真的功绩为他铺就了通向权力高峰的康庄大道。但也正是曹真创下的辉煌,从一开始就给了曹爽心理压力——同样是大将军,父亲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曹真应该算是一个被《三国演义》大大歪曲低估的人物。曹真实为魏国名将,是蜀军的劲敌。就拿被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街亭”来说,其实攻取街亭的魏军并非司马懿,而是由曹真指挥。此战过后,曹真还很有远见地修筑了陈仓城,在以后的战事中给蜀军制造了不少麻烦。
但直到秉政之时,曹爽并无尺寸军功。他要“立威名于天下”,盖过曹真(以及司马懿)的功绩,自然也只有用兵一途。公元244年,曹爽不顾司马懿的反对,悍然出兵亲自伐蜀。这无疑是一场政治赌博,取胜,则曹爽地位不可撼动;失败,则曹爽将声望扫地。不幸的是,曹爽赌输了。在兴势之战中,魏军大败而回。征调来用作运输的牛马,几乎死光丢光,引起羌胡怨恨,关中多年积蓄的物质也为之消耗一空。人们在后来将会发现,曹爽首次用兵即遭到惨败,已经为五年后他在和司马懿的权力争斗中倒台埋下了伏笔。
猪一般的队友
考察三国当时的形势,孔明病歿五丈原后,蜀汉转攻为守,江东孙权虽然不时出兵北上,对魏国而言也只是芥癣之患。从这个角度来说,曹爽伐蜀失利,本也无关宏旨,只要内政治理得当,他仍然有很大机会可以挽回威望。这就不能不提到曹爽在组建他的执政团队时所犯的错误了。
曹爽团体成员,大略可以分成两种,亲戚、名士。曹爽的三个弟弟之中,曹羲当了“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中领军与武卫将军都是统带作为皇帝卫队的禁军。另一位弟弟曹彦,当了“散骑常侍”。
至于当时的“浮华名士”,在魏明帝时期曾经纷纷遭到抑黜,但曹爽则“任为腹心”。比如,毕轨与李胜,分别担任司隶校尉与河南尹。司隶校尉所主管的是中央直属地区的行政,同时也有权弹劾、甚至可以逮捕任何一个住在这中央直属地区的大小官吏。“河南尹”相当于太守,然而高于任何太守,因为河南郡是魏国首都洛阳的所在地。此外,当时司马懿还与曹爽共“录尚书事”,但曹爽集团的何晏、邓飏与丁谧做了尚书以后,他们就很少把尚书部门的公事送到司马懿那里去请示了。
这些“名士”,在《三国志》里的名声都不太好。比如说何晏“好色”,“动静粉白不去手”,一副吊儿郎当公子哥的形象。除去这些私德问题外,这些人最大的软肋在于浮华相尚、夸夸其谈,既无政治才能和政治经验。
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都记载了司马懿装病,李胜前去探望的故事。司马懿故意把“本州”听成“并州”,就骗得李胜相信自己已是老年痴呆不久人世,使得曹爽集团从此对司马氏失去一切警惕。《三国志》用的评语是“(李)胜不能觉”。可见他在政治谋略上,比起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至于曹爽圈子内唯一称得上老谋深算的人物是边缘人物,“智囊”桓范。此人的确是位政治经验比较丰富的人物。但他性格刚毅,耻为人下,于是曹爽对他敬而远之,谈不上信任二字了。
以曹爽为首的这个集团,手中掌握着国家象征的皇帝,又占据着首席辅政大臣、大将军、武卫将军和尚书、大司农、司隶校尉、河南尹等关键官位,看似无懈可击,结果却因此变得骄横、低能、愚蠢和闭目塞听。
不知道对手的企图
曹爽、曹羲兄弟并掌禁兵,可他们经常一起出游,远离政治中枢。桓范指出他们这样做十分危险,警告说:“若有闭城门,谁复入内?”可曹爽竟不屑一顾地说:“谁敢尔邪!”他将桓范的警告当成耳旁风,最后只能自食其果。嘉平元年(249)正月六日,正是趁着曹爽兄弟又一次护驾曹芳拜谒高平陵时,司马懿趁机在洛阳城内发动了政变。这场政变的策划与执行异乎寻常的顺利,可见毕轨这个执掌首都治安监察大权的司隶校尉一无所为,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当司马懿堂而皇之从宅第前往洛阳军械库的时,恰好从曹爽府门前经过。曹爽手下的督将本来已经登上城楼指挥部下用弓弩对准了司马懿。可以说,只要他们动手,轻则阻止司马懿夺取兵器库武装死党的计划,为粉碎政变赢得时间,重则直接射杀司马懿,彻底将政变扼杀在萌芽状态。偏偏在这千钧一发之机,部将孙谦拉住了这位督将:“天下事未可知!”不言而喻,曹爽轻率用兵而惨败的结局,完全动摇了部下对其军事能力的信心,在他们看来,面对拒蜀汉抗东吴平辽东战无不胜的司马懿,曹爽难有胜算!于是,司马懿顺利经过曹爽宅第夺取兵器库,整个洛阳,就此已经改姓“司马”了。
但此时的曹爽集团并未完全丧失危中求生的条件,还不到走投无路的时候。首先,皇帝曹芳还在他们手中,完全可以宣布司马懿为乱臣贼子(司马懿手中掌握着太后,在权威上显然比不上皇帝本人)。从洛阳逃出的桓范提出,奉天子南下许昌,建立根据地,以武力反击司马懿。这个方案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因为许昌曾经是汉献帝的临时首都,储有较充足的军械粮食,又有作为大司农的桓范为之提供财政支持,在许昌建立一个与司马懿对峙的政权是没有问题的。一旦曹爽树起讨伐司马懿的旗号,司马氏要想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况且,还有魏、蜀、吴三国斗争的大环境,曹爽集团回旋的余地还是很大的。
偏偏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曹爽犯下了又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完全不明白作为政治对手的司马懿最关心的是什么,对自己又会有什么企图——还有什么手段,能比剥夺肉体生命更彻底地了结政治家的政治生命呢?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斗争向来你死我活。旁者不论,曹操在夺取汉朝政权过程中残酷诛杀董承、马腾等反抗势力的行为,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警示。司马懿向曹爽表示,只要交出大权,就允许他继续做“富家翁”。这实在是三尺孩童也能看出的缓兵之计。后来魏国大将毋丘俭起兵反抗司马师(司马懿)时,开出的条件更客气,不但承认司马懿有大功于魏,还要求让司马师退休,让弟弟司马昭接位就可了结。只不过,毋丘俭骗不了司马师,但曹爽却真的上了司马懿的当。他在有条件通过顽强一搏争取最好结局的时候放弃了斗争,也就最终选择了失败和死亡——桓范在曹爽决定交出大权向司马懿投降的时候就断言,自己也因此难逃“族灭”之祸了。
果不其然,曹爽打算做“富家翁”而不得。司马懿很快罗织罪名,诛杀了曹爽集团的主要人物。这一切正应了桓范的哀叹:“曹真是个好人,可是曹爽兄弟简直像牛犊一般愚蠢!”而曹爽本人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魏国大权从此旁落司马氏。因此完全可以说,曹爽堪称整个三国时代最为糟糕的一位“接班人”了。
郭晔旻 | 文 钮键军 | 编辑 李一品 | 策划 汪自凡 |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