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工程基本术语(摘自靳会武《公路工程计量与计价》)
道路工程:以道路为对象进行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 道路技术标准:根据道路的性质、交通量及其所处地点的自然条件,确定的道路应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定。 道路建筑限界: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规定的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人的空间范围。 净空:道路上无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其高度称净高,其宽度称净宽。 分隔带: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分隔车行道用的带状设施,位于路中线位置的称中央分隔带,位于路中线两侧的称外侧分隔带。 路基(又称路槽、路床、路胎、道胎):指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筑物。路基是用土或石料等修筑而成的线形结构物,是公路的基础。 路床: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下0.80m或1.2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床和下路床。上路床厚度为0.3m;下路床厚度在轻、中等及重交通公路为0.5m,特重、极重交通公路为0.9m。 路槽:为铺筑路面,在路基上按照设计要求修筑的浅槽,分挖槽、培槽、半挖半培槽三种形式。 路堤: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图1-1-2)。路堤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床以下0.7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 路堑:路基表面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路拱:为保证路面上雨水及时排出,减少雨水对路面的浸湿和渗透,路面表面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形状。 边坡: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将路基两侧做成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常见的路基边坡形式有直线形、折线形和台阶形。 填石路堤:用粒径大于40mm且含量超过总质量70%的石料填筑的路堤。 路缘带:位于车行道两侧与车道相衔接的用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划分的带状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行车安全。 路肩: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为保持车行道的功能和临时停车使用,并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 硬路肩:与车行道相邻并铺以具有一定强度路面结构的路肩部分(包括路缘带)。 路缘石:设在路面边缘的界石,简称缘石。 平缘石:顶面与路面平齐的路缘石。有标定路面范围、整齐路容、保护路面边缘的作用。平石:铺砌在路面与立缘石之间的平缘石。 街沟(偏沟):城市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面形成的侧沟。 路侧带:街道外侧立缘石的内缘与建筑线之间的范围。 护栏:沿危险路段的路基边缘设置的警戒车辆驶离路基和沿中央分隔带设置的防止车辆闯人对向车行道的防护设施,以及为使行人与车辆隔离而设置的保障行人安全的设施。护墙:在道路的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沿路肩修筑的矮墙。 隔声墙:为减轻行车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而设置在公路旁的墙式构筑物。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为保证路基稳定,根据土质、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所规定的路肩边缘至原地面的最小高度。 (边)坡顶:路基边坡的最高点。挖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填方路基为路肩外缘。(边)坡脚:路基边坡的最低点。填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挖方路基为边坡底。护坡道:当路堤较高时,为保证边坡稳定,在取土坑与坡脚之间,沿原地面纵向保留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 碎落台: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边缘之间或边坡上,为防止碎落物落入边沟而设置的有一定宽度的纵向平台。 挡土墙:为防止路基填土或山坡岩土坍塌而修筑的承受土体侧压力的墙式构筑物。 石笼: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设置的装填石块的笼子。 抛石: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抛填较大石块的防护措施。 截水沟: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路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 排水沟:将边沟、截水沟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的水沟。 盲沟:在路基或地基内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并铺以倒滤层(有的其中埋设透水管)的排水、截水暗沟。 渗水井:为将边沟排不出的水渗到地下透水层中而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并铺以倒滤层的竖井。 检查井:在地下管线位置上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竖井,主要供检修管道,清除污泥及连接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管线之用。 泄水口:道路管道排水系统或渠道排水系统的出水口。 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 排水砂垫层:为加速软弱地基的固结,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在路堤底部铺设的砂层。路床整形:按设计要求和规定标高,将边沟、边坡、路基起高垫低、夯实、碾压成型。整形路床的平均厚度一般在10cm以内。 软土路基及软土路基处理:软土路基主要指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土构成的路基。软土路基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改变土壤结构、做石灰砂桩、打塑料排水板桩、铺设土工布、用水泥稳定土、铺设垫层料、打粉喷桩等,以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袋装砂井:是用透水型土工织物长袋装砂砾石,设置在软土地基中形成排水砂柱,以加速软土排水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 塑料排水板:是具有孔道的板状物体,即由芯体和滤套组成的复合体,或由单一材料制成的多孔管道板带。中间是挤出成型的塑料芯板,是排水带的骨架和通道。其断面呈并联十字,两面以非织造土工织物包裹作滤层,芯带起支撑作用并将滤层渗进来的水向上排出,是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及杂填土运用排水固结法进行软基处理的良好垂直通道,可大大缩短软土固结时间。施工时用插板机将塑料排水板插人土中。塑料排水板施工机械分门架式和不带门架两种。 石灰砂桩法:是在土基中成孔,孔内填入石灰而成灰桩,用于挤密软土地基。石灰砂桩的主要作用是挤密,而生石灰通过吸水、膨胀、发热及离子交换使桩体硬化,改善了原地基土的性质,此外还可以减少因周围土的蠕变所引起的侧向位移。利用石灰砂桩加固软土地基,关键在于石灰砂桩能否在地下水中硬结。石灰砂桩吸水和膨胀及对土体的挤密作用是其加固地基的特殊功能。石灰砂桩施工的基本要求是生石灰必须密封保存。 振冲法加固地基:主要是通过在地基中形成密实桩体和挤密作用,与原地基构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作用。其特点是技术可靠、机具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于掌握,可加快施工速度。碎石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加速地基固结。振动沉管法成桩可采用一次拔管成桩法、逐步拔管成桩法和重复压管成桩法三种工艺。 水泥、石灰搅拌桩(粉体喷射搅拌桩):是化学加固法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方法,是指用带有回转、翻松、喷粉与搅拌的机械,将软土地基局部范围内的某一深度、某一直径内的软土用石灰或水泥粉末通过特制的粉体喷搅施工机械喷人需要加固的软土地基中,经过由下而上逐步喷搅使软土得以改良、加固形成加固土桩体,以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十字板抗剪强度不小于10kPa、有机质含量不大于10%的软土地基。其施工工艺可分为浆喷(湿法)和粉喷(干法)两种。浆喷适用于低含水率的软土,粉喷适用于高含水率的软土。 土工合成材料处理地基:指将一层或多层土工合成材料铺垫在路堤底部的湿软地基上来改善地基性能,减少路堤填筑后的地基不均匀沉降,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抛石挤淤:是在路基底部抛投一定数量的片石,将基底范围内的淤泥挤出,以提高地基强度。抛石挤淤不必抽水挖淤,施工简便,适用于湖塘或河流等积水洼地,常年积水且不易抽干,表面无硬壳,软土液性指数大、厚度薄,片石能沉至下卧硬层的情况。一般软土层厚度为3~4m。石块的大小视软土稠度而定,粒径一般不宜小于30cm。 水泥稳定土:在软土地基中掺人一定量的低强度等级水泥,通过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实现土壤的固结。 垫层:是在路堤底部铺设的砂、砂砾、石渣、碎(砾)石层,可防止地下毛细水上升,排出路基水分,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也可作为软土地基孔隙水排出通道,为软土地基浅层处置措施之一。塑料排水板、砂井、袋装砂井等加固和处置措施都要配合设置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