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律的背后,是家长高质量的培养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如果我们问一些家长关于他们心中理想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话,我想,他们的回答中一定会出现这样类似的语句:孩子能按时学习,好好听话,不要什么事情都靠催,让父母少操点心等等。
归根结底其实也就是两个字:自律。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很好的自律性,但是在生活中却总是忽略这方面的教育,说什么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确实,爱玩是小孩子们的本能,但是如果家长真的一味地放纵,那么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心理学上有个特别有名的棉花糖实验,
专家们让32名4岁左右的孩子待在一个房间,告诉他们,棉花糖可以随时吃,不过,如果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再吃,他们就可以额外获得一颗棉花糖。
实验开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坚持了一会,最后没忍住;有的孩子通过蒙眼睛、唱歌、踢桌子等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坚持到最后,得到了额外的棉花糖。
实验结束后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小孩长大之后身材更苗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强,在学术成就方面表现更为优异,认知能力也更好。
你看,自律与不自律之间,差的是一整个人生。
那么,父母们可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呢?
一、经常肯定孩子
一个自律的孩子,一定是对自己非常满意的人。
他们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很棒,自己的父母很爱自己,所以才会自发地想去提升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而那些没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灰暗,无所谓学不学习,自然更喜欢随便浪费时间,尽情玩耍了。
这就要求各位家长,要在生活中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多肯定他们,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人爱着的。
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变得自律,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引导孩子独立自主
自律,就是说孩子自己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如果家长总是霸占着孩子生活的“方向盘”,那么孩子很难变得自律。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父母要完全放手,而是要懂得适当引导,让孩子从小事做起,越发地独立。
比如孩子能做的一些家务让他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独立完成等等。
当孩子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他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更容易变成一个自律的孩子。
三、给予孩子正向反馈
锻炼孩子自律,不是说天天看着孩子吃苦就可以,毕竟孩子还小,会很容易打退堂鼓,家长要想速成,绝对是不可能的。
所以,家长们要多给予孩子正向激励,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只有在一次次地自律中尝到了喜悦,他们才会更愿意去坚持,最后才能变成一种习惯。
《最有生产力的一年》一书中说:自律,是可以训练的。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信任,不要总是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去面对一些事情,我相信,孩子也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