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笔记十二: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第十二章.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大背景介绍
西方文艺理论中有个说法叫做憎恨学派,重要代表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因为它们的主张好像都在恨什么东西。阶级,性别,种族,这些是人出生便必然带有的意识形态,而对于其的反思也因此最为重要。
二.女性主义的理论主张
1.目标
父权制,即由男性掌握主要权利并进行社会再分配的家长制度。而女性主义者发现,所谓父权制,其背后是个典型的二元对立形式。二元对立的重点既不在于二元也不在于对立,而在于一旦二元对立建立了,就会存在一种单方面的权力关系,伴随着一种一高一低的思维方式。而女性主义者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父权制的一种结果。所以女性主义者需要批判的是父权制,不仅是简单的男女,还包括君为臣纲之类的思想产物。女性主义的核心是要瓦解父权制。所以女性主义探讨的不是简单的生理问题,而是性别背后的权力关系问题。女性和男性都可以扮演这种权力关系的受害者,同时也可以扮演施害者。
有空可以去读一下托马斯·卡奎儿的《性的创造》。
再次强调,女性主义强调的绝对不是生理性,而是文化差异与背后的权力关系。
2.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
主要围绕阶级分析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商品剩余价值理论。女性主义者并不是简单的使用或者拓展马克思主义,而是更多的学习其思维方法研究理论,并在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做一定的基于现实的修正。毕竟也确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男权立场的。
(2)精神分析
某种意义上,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是非常纠缠牵连的关系。精神分析显然是父权中心制的,所以女性主义者几乎上来就会抨击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演讲:女性气质)(伊瑞葛莱《此性非一》)。但事实上在进行精神分析,尤其是牵扯到性的时候,女性主义几乎往往是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蓝胡子》)
(3)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中最重要的即使其对语言的分析,通过对作品语言本身的分析来挖掘背后的二元对立关系与权利的维护。
三.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起源: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是18th启蒙时期。代表著作《为女权辩护》(Mary WollStonecraft)
1.第一次浪潮:18th中期到1960s左右
核心诉求:争取各方面的权利,异中求同。代表作品泰勒《女性的选举权》(1851),巴霍芬《母权论》,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伍尔夫《自己的一间房子》,波伏娃《第二性》,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2.第二次浪潮:1960s到1980s左右
核心诉求:在女性的基本权利已经基本实现的情况下,争取女性特有的文化权利,同中求异。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内部发生了一些分化,简单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主要区别在于英美派注重实证研究,法国派注重理论研究。英美派指出女性在历史上是缄默的存在,主张重新去挖掘开发历史,书写女性史,讲述女性故事与女性独特经验。法国派则探讨何为“女性气质”,女性气质和女性文化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这其中显然就有了分析。
(1)法国派女性主义理论三大家,西苏,伊瑞葛来,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顺便一提,三个人都不是出生在法国的。西苏《美杜莎的笑声》,伊瑞葛来(脱胎于精神分析,但是实际上非常讨厌精神分析)《此性非一》,《他者女性的内视镜》,克里斯蒂娃(符号学家)《诗性语言革命》,《恐怖的力量》。
(2)英美派代表人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判》),凯特·米利特(《性政治》),斯拉米斯·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
此外再单独提几个人。
①安妮特·克洛德尼(《为女性主义批判下定义的几种想法》。她指出女性主义只是众多批判方法中的一种,不要讲其当成唯一的批判。
②劳拉·莫尔为(《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问题。
③芭芭拉·史密斯(《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判》)。典型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
④陶丽·莫伊(《性与文本的政治》)
⑤玛丽·雅各布斯(《阅读妇女》(女性主义批判文集))
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有很多的代表,难以概括完全。
3.第三次浪潮:1980s到今天(至少2023.8.3)
核心诉求:异中求异。不单纯简单去讨论男性和女性的问题,而更多的去讨论女性群体内部差别(边缘女性)的问题,以及性少数等边缘性群体。这个时期各种理论频出,作品繁复。重点有以下几个。
①贝利卡·沃克《求真,女性主义的告白与面貌转换》
②理查兹《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主义与未来》
当然还有许多,便不再多说了。
刚刚所言的基本都是思潮,而思潮需要最后落脚到坐标上,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包括“挖掘女性书写传统”“分析女性写作中的象征手法”“重新发现古典文本”“从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女作家作品”“抵制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增强关于性别政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