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解别人的苦,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2023-04-17 13:21 作者:朕好萌VIP  | 我要投稿

“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穷病。

——电影《我不是药神》


前几日,4名年轻人相约在天门山景区的跳崖事件刷屏了。

贫穷带来的磨难以及不断新添的变故,或许是4位一心赴死的年轻人身上最大的共同点。

“贫穷”长久以来都是深远而复杂的课题,所涉层面极为广泛,包括精神疾病。


贫穷:掉入精神疾病“魔窟”的推手


关于贫困与精神疾病的研究很多,但无一不指向同一个结论:贫困群体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的威胁。

2020年12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高收入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概率要高1.5~3倍。

今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收入是影响抑郁、焦虑检出率的首要影响因素之一。

其中,无业/失业人员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31.0%,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且月收入越低,抑郁风险检出率越高。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穷,生活步步紧逼,每日举步维艰,压力巨大,毫无安全感可言。

因为穷,常被社会排斥,甚至边缘化,内心充满无力感和孤独感,精神世界一片荒原。

因为穷,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身体出现毛病直接硬抗,躯体健康直接损害精神健康。

因为穷,许多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情感链接,直接跳过了童年时代,早早进入现实社会,何谈快乐。 


生活的困难、忧虑、无望,让穷人遭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有钱人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苗头后,往往能及时接触到更好的医疗机构、更高水平的医生、更先进的治疗手段,帮助自己摆脱疾病。

而很多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能接触到的只有村卫生院或镇医院,省级医院难以企及,很多时候因负担不起而选择不治疗或延误治疗,最终陷入精神疾病的漩涡中,无法脱身。


(图源:澎湃新闻)

因病致穷: 精神疾病家庭的生存困境


贫穷,既是精神疾病的原因,也是结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在我国绝不是个例。罹患精神疾病,对很多家庭意味着一场马拉松式的“耗竭”。精神疾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治疗就要花钱。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厦门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人均总花费为3万元;而2016年北京精神专科医院的人均住院总费用约为2.3万元。而心理治疗对于生活贫困的患者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以南京某医院为例,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一次50分钟的心理咨询,经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为800元,每周1次,每月就需要自付3000~4000元,这是很多小城镇家庭一个月的全部收入。更何况,心理治疗短则需要数月,长则数年。


受疾病及社会歧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患者就业难,有超过一半的人失业或永久无法工作,困难可想而知。精神疾病虽然不会迅速危及生命,却可能是消耗家庭资源最多的一类疾病。

患者往往需要有人陪护,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为照顾生病的小孩回到老家,靠低保维持生活;本来有大好前程的女儿,因为母亲患病无人照料,不得不中断学业……


这种旷日持久的“耗竭”让整个家庭坠入深渊,并随着时间流逝,在贫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图源:电影《我不是药神》)


有数据显示,我国有22.92%的患者家庭因治病而入不敷出,需要依靠借债或银行贷款。  

当家庭的钱被耗尽,甚至负债累累,亲情也会慢慢消失殆尽,迫于贫困,迫于家庭其他成员还要生存,很多患者因此而被家人“抛弃”。

他们或被锁在铁笼中;或被送进医院,家属交了住院费便断了一切联系;或流浪街头,自生自灭。


(图源:华商报)


河南一救助站一年收留的精神障碍患者近200位,而这样的事情每年都轮番上演。

更有甚者,直接演变成人间悲剧。2015年,广西一位50多岁的父亲把精神分裂症的儿子骗到水库,狠心将其杀害,原因是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女儿也不得已辍学,然而却没有尽头。

理解别人的苦,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图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贫病交加的精神疾病群体可谓是弱势中的弱势,如果问,他们最需要什么?

医疗、经济和社会的支持都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无法解开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需要国家加大精神卫生的投入,让更多的人尽早得到治疗;需要政府解决贫困问题,提高国民整体收入;更需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支持。只有政府多部门及全社会合力构建一张结实的资源保障网,才能把贫病群体稳稳托住。


世卫组织一项设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研究显示,给贫困家庭提供400~1500美元(约3~12个月的家庭收入)的援助,4个月后抑郁量表的评分下降,3年后家庭成员的抑郁程度普遍下降。


相比现金援助,我们更提倡“多角度脱贫”,通过提供多种支持方式,包括技能训练、工作机会以及更好的储蓄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使援助对象摆脱贫穷与疾病。


在台湾,有一个“活泉之家”公益项目,从2004年起便在小区中运作“精神障碍会所”,为精神疾病“会员”们提供工作岗位,帮助患者发展“病人”以外的社会角色,使他们重新看见自己的价值,促进康复。

而康复是精神疾病患者摆脱疾病,家庭减贫、脱贫的关键环节。

项目组长吴家琪曾分享过一个案例:28岁的精神障碍女孩思琪,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开了一间小小的花店。


(图源:摄图网)


这一举动,让思琪看到了回归社会的希望,她努力克服药物副作用,定期复诊。

半年来,病情一直稳定,整个人状态越来越好,由此打破了从高中开始,近十年来发病、住院、出院、再发病、再住院的循环。


事实上,能像思琪那样得到资助的只是少部分,多数患者仍在夹缝中挣扎生存。

希望友善的社会人士能对他们多一些爱心,有条件的雇主在能力范围内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些工作机会,这很可能是改变他们一生的重要机会。


底层与中上层的界限并非牢不可破,在时代浪潮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脆弱的。

请不要对贫穷的人进行道德审判,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不努力”“怕吃苦”“ 懒惰”; 也不要对精神疾病患者嗤之以鼻,患病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受苦之人。

理解别人的苦,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理解别人的苦,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