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纯运动学知识解决最速降线问题

2023-03-23 23:08 作者:sn42  | 我要投稿


       在重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小球可以由一个轨道从高处的一个位置到达低处的一个位置。那么,在初末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哪一个轨道才能让小球最快地到达目标点呢?

       几个世纪前的物理学家给出了答案:无论初末位置如何,这个使小球最快到达目标点的曲线都是摆线或者摆线的一部分。摆线,又称旋轮线。如果一个圆盘在地上沿直线无滑动地滚动,那么其圆周上固定的一点相对地面的轨迹就是摆线。匀速直线运动和与其速率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叠加形成的合运动——也就是参数方程(%5Comega%20Rt%2BR%5Ccos%20%5Comega%20t%2CR%5Csin%20%5Comega%20t)所描述的运动——的轨迹就是一条摆线。摆线有上凸摆线和下凸摆线两种(下图就是一段下凸摆线),接下来提到的摆线均是下凸摆线。

曲线ADB就是一条完整的下凸摆线,其中有弧DE=AE

下面,我们将推导最速降线是摆线。


一.推导基本思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物体的运动(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都可以进行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合成或分解。我们可以将物体的受力和运动分解为多个不相关的部分以简化问题。这一方法在物理中使用颇多。

二.最速降线是摆线的证明:设起始点A和目标点A'的纵向距离为Δy,横向距离为Δx

1.对于%5Cfrac%7B%5Cpi%20%7D%7B2%7D%20%5CDelta%20y%3D%5CDelta%20x的情况(这个情况刚好对应着半条摆线):

        最初小球速度为0,将其分解为水平向左v_%7B1%7D的和水平向右的v_%7B2%7D,使v_%7B1%7D%20%3Dv_%7B2%7D%3D%5Csqrt%7B%5Cfrac%7Bg%5CDelta%20y%7D%7B2%7D%20%7D%20  (此举意在凑出一个摆线)速度1对应分运动1,速度2对应分运动2,将物体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和支持力加速度放在分运动1上,让分运动2为向右的匀速直线运动。当小球下落高度为AH=h时:%5Cfrac%7B1%7D%7B2%7D%20mv%5E2%3Dmgh,得到v%3D%5Csqrt%7B2gh%7D%20,所以%5Cmathbf%7Bv_%7B1%7D%7D%20%5Cmathbf%7Bv_%7B2%7D%7D%20和的模长为一个定值(也就是说他们的和在一个圆上,下图设这个圆为圆P,%5Cmathbf%7Bv_%7B2%7D%7D%20从P出发)。作出运动1的分析图

运动1的分析图

图中,M点代表分运动1的所在位置,圆P的半径为此时物体的总速度(由于此图中长度存在不同单位)。此时如果M相对A的角速度(逆时针记为正)最大,则%5Cmathbf%7Bv_%7B1%7D%7D%20垂直于AI的分量%5Cmathbf%7Bv_%7B%E5%88%87%7D%7D%20的大小最大,则EP垂直于AM,由几何关系得到v_%7B%E5%88%87max%7D%3DR_%7BP%7D-v_2%5Csin%5Calpha

设∠AMH=%5Calpha,则M相对A的角速度为:%5Comega%20%3D%5Cfrac%7Bv_%7B%E5%88%87%7D%7D%7BAM%7D%20%20%E2%89%A4%20%5Cfrac%7Bv_%7B%E5%88%87max%7D%7D%7BAM%7D%3D%5Cfrac%7BR_%7BP%7D-v_2%20%5Csin%5Calpha%7D%7B%5Cfrac%7Bh%7D%7B%5Csin%20%5Calpha%7D%7D%0A%3D%5Cfrac%7BR_%7BP%7D%5Csin%20%5Calpha-v_2%20%5Csin%5E%7B2%7D%5Calpha%7D%7Bh%7D         (1)

最右式:%5Cfrac%7BR_P%5Csin%20%5Calpha-v_2%5Csin%5E2%20%5Calpha%7D%7Bh%7D%20%5Cleq%20%5Cfrac%7BR_P%5E2%7D%7B4v_2h%7D%3D%5Cfrac%7Bg%7D%7B2%5Csqrt%7B%5Cfrac%7Bg%5CDelta%20y%7D%7B2%7D%20%7D%20%7D%3D%5Csqrt%7B%5Cfrac%7Bg%7D%7B2%5CDelta%20y%20%7D%7D%20                (2)     

(2)中取等时%5Csin%20%5Calpha%20%3D%5Cfrac%7BR_P%7D%7B2v_2%7D,另外,它求出的最大值是与h无关的,也就是说任意时刻M的角速度都不可能大于这个值。

其中R_P%3D%5Csqrt%7B2gh%7Dv_2%3D%5Csqrt%7B%5Cfrac%7Bg%20%5CDelta%20y%7D%7B2%7D%7D,所以取等时%5Csin%20%5Calpha%3D%5Csqrt%7B%5Cfrac%7Bh%7D%7B%5CDelta%20y%7D%7D

图中AH=h,AC=%5CDelta%20y,由相似三角形容易证明%5Csin%20%5Cfrac%7B1%7D%7B2%7D%E2%88%A0AOB%3D%5Csqrt%7B%5Cfrac%7Bh%7D%7B%5CDelta%20y%7D%7D

所以%5Csin%20%5Cfrac%7B1%7D%7B2%7D%E2%88%A0AOB%3D%5Csin%20%5Calpha,又因为%5Cfrac%7B1%7D%7B2%7D%E2%88%A0AOB和%5Calpha都小于90°,

故式(2)中取等时%5Calpha=%5Cfrac%7B1%7D%7B2%7D%E2%88%A0AOB=∠ABH,即M在圆周上。

另外,由于式(1)中还有一个不等号,我们不能确定式(2)中的值能否取到。

这时候我们看一个情况:M一直沿着圆O作匀速圆周运动(这是可行的,因为如果支持力像洛伦兹力一样,垂直于速度方向且正比于速度大小,就可以让v1改变方向而不改变大小),则M相对O的角速度%5Comega'%3D%5Cfrac%7Bv_1%7D%7B%5Cfrac%7B%5CDelta%20y%7D%7B2%7D%20%7D%3D%5Csqrt%7B%5Cfrac%7B2g%7D%7B%5CDelta%20y%20%7D%20%20%7D%20,由于M相对A的角速度为相对O的角速度的一半(圆周角=二分之一圆心角),可知%5Comega%3D%20%5Csqrt%7B%5Cfrac%7Bg%7D%7B2%5CDelta%20y%20%7D%7D%20

它就是我们在式(2)求出的%5Comega的最大值,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让(1)和(2)中的不等号同时取等!

那么,在一直作匀速圆周运动的M任意时刻都对应所有情况中最大的角速度(这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M可以最快地到达底部的C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任意时刻,M的速度大小都等于一开始赋予它的v1的大小。M作与水平分运动2速率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合运动轨迹是摆线。当分运动1走完了%5CDelta%20x,分运动2也走完了匀速圆周运动的一半,刚好到达A下方%5CDelta%20y处,也就是说此时走匀速圆周运动的M(相对A的角速度时刻处在最大值)已经到达目标点了。走任何其他路径的点M,总有某个时刻相对A的角速度达不到最大值,就不会比作匀速圆周运动的M更快到达A点。这说明这种情况下(指%5Cfrac%7B%5Cpi%20%7D%7B2%7D%20%5CDelta%20y%3D%5CDelta%20x)摆线是最速降线。

2.对于%5Cfrac%7B%5Cpi%20%7D%7B2%7D%20%5CDelta%20y%20%5Cne%20%5CDelta%20x的情况:

        在1中我们已经知道走匀速圆周运动的M任意时刻的角速度都处于最大值,这说明不光是在A正下方的点,圆周上任意的点都是它最快到达。我们只需要让目标点在一条不完整的摆线上就可以了。而摆线起点发出的任意一条向下方的射线都与摆线有交点,所以对于任意不高于起点的目标点,都可以用一条摆线的一部分将它与起点相连(如果目标点在起点正下方,只要让摆线无穷大即可)。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用摆线将任意目标点与起始点相连。

综上,知摆线是的最速降线。


三.关于最速降线的一些其他性质:

  1. 等时性,从一条摆线上任意点同时静止出发的小球,到达摆线最低点用时相同。这一特性的运动学证明(几何吧大佬写的,非常地简洁)比较美观,建议欣赏。

  2. 给定初速度大小和初末位置(可以高于初位置,但不能高于这个速度能到达的最大高度),最快的轨迹仍然是摆线,我们可以类似(2)的将初末位置放在一条符合条件的摆线上。

  3.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匀强电场或者匀强磁场-匀强重力场中的运动也是最速降线。(本证明的启发便源于处理复合场运动的配速法)

注:本文修改自《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第二期》中《最速降线问题解法探讨》





用纯运动学知识解决最速降线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