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背面”的真女主--王熙凤 (一)凤姐的出场与重要性

2023-02-17 17:19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这一期我们聊王熙凤

话题首先要从我以前看到过的一个信息说起:

有人统计过,单论出场的次数和篇幅的话,凤姐在前80回当中其实是比黛玉宝钗还要多的

对此,我想大家应该也是有所觉察的,基本上也没有人不认同“王熙凤是《红楼梦》的女主角之一”这个观点

但是,“知道凤姐很重要”跟“了解凤姐的重要性”,这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我今天这一期要做的就是让大家对于“凤姐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深入、全面的了解

凤姐的篇幅最多,是因为在主题表达层面,她其实是比黛玉和宝钗还要高一个层级的

整部《红楼梦》,只有琏二奶奶和宝二爷才是唯二的核心人物

这种话听起来很像是那些哗众取宠的营销号会说的

大家先别急,容我把这个观点详细的拆解开

 

笼统的说,贾宝玉这个主角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是纨绔子弟这个群体的两个亡家原因(不务正业与沉溺淫乐)的核心表达者,同样表达这一主题的那些人物,包括贾珍贾珠贾琏贾雨村贾兰贾环薛蟠以及甄宝玉,他们的情节全都是围绕着贾宝玉设计,去与他形成镜像对照的

并且,阐述“父之过”这一主题的贾敷贾敬贾政贾赦这些人物,也全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和他的这些镜像人物,去对“子不教”的主题形成补充解释的

这些内容在之前的琏二爷之谜那一期当中有过分享,想了解具体的,可以去那一期,此处不再赘述

而王熙凤这个人物,在主题表达层面的地位也是一样的,她主要是以“理家者”和“媳妇”这个双重的身份,去引出下人群体的两个亡家原因(破坏秩序与争夺利益)的核心

同样对“理家者”的困局与应对这一主题有所表现,与凤姐形成对照的,还有王夫人邢夫人贾母鸳鸯平儿,宁国府的尤氏,以及后期的探春和宝钗

而辅助凤姐表达“媳妇群体”的权利与义务这一主题的则是秦可卿,李纨,尤二姐,尤三姐


当然,我知道,很多朋友听到这里,必然都会产生一个疑问:

我这种划分方式,明显是存在疏漏的,宝玉和凤姐并非完全泾渭分明,二者对于对方的主题明明也都是有所涉及的,比如61回宝玉瞒脏,以及贾琏的多次出轨

这一点我并不否认,我坚持做这样的划分,并不是要刻意忽视掉这些情节的存在,而是因为人物的主题任务是存在主次之分的

我此前也多次絮叨过,要分析一个小说人物,尤其是《红楼梦》中的小说人物,应当先通过认清人物着墨最多,最为突出的主要主题任务,去分辨她在整体规划当中的基础定位,然后,再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个体上,去思考那些为了丰富人物形象,亦或是为了配合其他人物的主题表达而设计的内容,比如凤姐不识字的设定,以及她害死尤二姐的情节

毕竟作者在构思创作一个小说的时候,也必然要经历一段类似绘画的过程,先勾勒大体的轮廓,然后再一步步去细化内容,丰富细节

后面结合原文具体梳理的时候,我会尽量把一些剧情对照着来说的,特别是会重点聊聊剧情与剧情之间多与寡以及位置的先与后的区别的,届时大家就不难理解所谓的主次之分了

 

再说回黛玉和宝钗,我在前面两期视频中也已经分享过了,她们俩主要展现的是《红楼梦》正面的家亡之惨,除此之外,各自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家亡原因的主题表达

黛玉的死亡原因会牵扯到下人群体的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而她的死亡也会引出贾宝玉的沉溺“意淫”与不学无术,宝钗的“可叹停机德”会牵扯到纨绔子弟的沉溺淫乐(薛蟠)和不学无术(贾宝玉),55.56回也参与到了理家的主题当中来

但是很明显,自身的命运悲剧展现家亡之惨,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怜惜,才是她们二人乃至所有女性的主要任务,而更深入、透彻、全面的去展现整个贾家的败亡的,还得是王熙凤

所以,如果说黛玉和宝钗是《石头记》的正面,既《红楼梦》的女主角的话

那么王熙凤便是《石头记》的背面,而且是《风月宝鉴》唯一的女主角

所以,凤姐在前80回中登场的次数和篇幅才会多于黛玉和宝钗

 

以上,就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主题定位,简单但并不简洁的总结概括

如果你现在觉得一头雾水,没看懂、有疑问或是记不住的话,都没关系,接下来我会结合原文做一下具体的梳理,来帮助大家记忆与理解

至于要梳理和分析哪些内容,并且以怎样的顺序介绍,我也大体做了一下规划,分成了四个部分:

分别是:凤姐的登场,理家的主题,“媳妇”的主题以及凤姐的结局

 

首先,我们看凤姐的登场,这里的登场指的并不只是原文第3回当中,凤姐那次未见其人,先闻其笑的出场而已,还包括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11,12回red爷作死全过程,第13回凤姐协理宁国府,以及第15回的弄权铁槛寺

此前我曾解释过,《红楼梦》的写作规划是严格符合八股文的表达步骤的

开篇的前四回,便是对“男性造成家族衰败,导致女性命运悲剧”这一核心主题的“破题”

而后,从第5回贾宝玉到太虚幻境看剧透的那场梦开始,到第16回,元春封妃的消息传来之前,这十个章回左右的内容,全都是对核心主题的进一步拆分,详述,也就是“承题”部分

所以,这15个章回其实我们应该都将其视为整部书的“开篇”

那么,在这个“开篇”阶段,曹公对凤姐具体都有哪些规划与设计呢?

咱们一点一点细说,先着眼第3回

 


第3回的剧情整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篇幅较少的是承上启下部分,也就是贾雨村引出林黛玉,这一段咱们先不着急聊,等梳理完后面的再回过头来对照着看

大笔墨描写的部分就是借黛玉的眼睛亲见贾府之表,这一大段再细分的话,还需要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见贾府外表,见贾府女眷,见贾府男性,吃晚饭那一段以及宝黛的初相见

这些内容看着好像挺乱,实则是非常有条理有规划的,咱们按照顺序来

首先是贾府的外表,这一段其实本来就没多少好说的,再加上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已经人尽皆知了,所以我只补充一点,就是,黛玉入贾府这段排场的描写,其实与前面第2回,冷子兴贾雨村二人口述贾府时开篇的那些话,是形成前后呼应的:

也就是“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简而言之四个字“金玉其外”,那么,有没有哪部分是在写“败絮其中”呢?

别着急,咱们慢慢看

黛玉进入屋内后,贾府的女眷逐一登场,这一段再细分下去的话还可以分为三段,首先是黛玉逐一见过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迎春探春惜春,这一段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带过,略写的非常明显

而后是这七个人眼中的黛玉,这一段的描写与后面凤姐的部分相比,也并不多,毕竟这一章的结尾还要再借贾宝玉的眼睛来介绍一遍黛玉嘛,写多了,就重复了

所以此处只主要强调了一点:就是黛玉的病

曹公为什么要在此处,从诸位女眷的角度来点明黛玉的病呢?

大家先自行思考一下,一会儿我再说明

以上的两个部分都简单写完之后,重量级人物王熙凤,才终于独自出场,并且相对而言,曹公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她

凤姐的部分再细分,两段

首先是介绍凤姐身份的部分,负责捧哏的是贾母,突出了凤姐的两个作用:

其一,是凤姐之于贾母的作用,使其转悲为喜,这是在展现她“为人媳”的一面

(这里指的是儿媳孙媳,而不是媳妇的意思)

其二,是凤姐之于黛玉的安排,这里,是同时描写了凤姐的两个身份的

篇幅较多的,显然是凤姐对黛玉展现关怀部分,大家在把凤姐这句“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的灵魂三问拿出来玩梗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两个问题:

凤姐这是在以什么身份,向黛玉提出这灵魂三问?她对黛玉展现关怀的这个行为是出于什么责任?

答案很简单,是在以“兄嫂”的身份询问,而向黛玉展现关怀,是在履行“妻子”这一身份的责任

篇幅较小的部分,则是以主人的身份,对婆子们进行安排

“为人媳”,“为人妻”,“为人主”,凤姐的三个主要侧面,在她刚出场的这么一个简单的段落中就全部点到了

再往下,负责捧哏的是王夫人,内容分为了月钱和缎子两个部分

这里,我也曾见过有朋友觉得疑惑,按照二人的对话,明明是王夫人先让凤姐去找缎子的,而且凤姐为此找了半日,可见,这件事应该还是蛮重要的,但王夫人的态度反而却是:“有没有,什么要紧”

著名蹦迪爱好者刘皇叔曾说过:“邪乎到家必有鬼,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于是很多朋友就开始针对这一“反常”设计,去揣测曹公的“设计意图”了

王夫人是不是故意想在贾母面前装出一副,对家务事很上心,很认真负责的样子啊?

王夫人只是在假装关心黛玉吧?毕竟她就是害死黛玉之影晴雯的元凶嘛,而且当时她明确说过,“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这样的话,所以等量代换一下,她对黛玉肯定也是虚与委蛇,假装关心……

诸如此类的猜测,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

74回表述王夫人反感晴雯的时候,确实捎带上了黛玉,这个暗示很明显

但是大家不能有了一个正确的结论,就将其视为“万能钥匙”然后不再考虑任何外部因素,到处套用,然后去得出“一致”的结论

这就形成了一种“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所掩盖的……很黑色幽默的奇特效果

很多争论最后变成“鸡同鸭讲”,双方还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

就比如此处王夫人与凤姐这段对话的创作动机

其实要思考这个问题,还是必须要用那个最简单同时也最麻烦的办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相互对照

我刚才说过,凤姐与贾母、黛玉的对话分别展现了她“为人媳”“为人妻”和“为人主”的一面,那么,紧随于其后的这段,同样落在凤姐身上的对话,是想展现谁的主题?

肯定还是凤姐啊

而且这里还有一句承接过度的描写:“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仍然是点到了她“为人媳”的主题侧面

而后,话题的内容,月钱与缎子,说白了都是一个事“资源的分配”

那么,凤姐和王夫人在谈论“资源分配”这个话题的时候,两个人都是以什么身份为前提呢?

“理家者”的身份,“为人主”的主题侧面嘛

 

这一段,一则与前面的“为人媳”和“为人妻”部分分隔开,把“为人主”的这个主题侧面单独拎出来强调一下,告诉我们,这一点才是凤姐这个人物最重要的主题任务

二则,点明王夫人是挂职的正家级“太太”,凤姐则是负责领导实际工作的副家级“太太”,这个贾家当下的组织结构

所以,话题才是由王夫人引出来,再由凤姐作答,而后又用“有没有,什么要紧”以及“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简单收结,暂时不做过多描写,以免影响后面继续介绍贾家人物

好,我们再从前面黛玉进屋开始,阶段总结一下:

凤姐出场之前,一直都是由前任的理家者贾母,主导着与观众同视角的黛玉,来观察能够直接用眼睛看到的贾家“女性”的形象

凤姐出场之后,再分别通过她与贾母、黛玉以及王夫人的对话,来展现贾家内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但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着的一些内容:

贾家“女性”的责任、义务,以及贾家理家的结构和秩序

上下前后之间,是一整套有条理有层次有对照,并且由表至里由浅至深的写作顺序

而且当我们把视野从第三回局部的写作顺序,放大到第2.3.4回整体的写作顺序,就不难发现,也仍然是由人名到相貌,由口述到亲见,由能直接用肉眼观察的形象到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存在的四大家族之间的人际关系的顺序来写的

所以,这些一而再出现的,由表至里由浅至深由外而内由实而虚的写作规律并不是“巧合”,而是曹公精心设计的写作规划

如果你不实事求是地去梳理分析,脑子里只有诸如“王夫人是不是装的?王夫人究竟喜不喜欢黛玉”这些无聊的问题

你是没有机会感受到《红楼梦》这些叙述安排,写作规划层面的设计美感的

好,到此打住,再说多,可能又要被人说太傲慢了

咱们接着往下梳理原文

 

王夫人与凤姐的对话结束之后,女性角色的登场就初步完成了,接下来,是介绍贾赦与贾政这两个男性角色

这一段,我之前在讲琏二爷之谜的那一期好像就已经聊过了

所以我就不展开细说了,只简洁地再点几下,主要还是一些前后文的对比

首先是最宏观的层面,对于贾赦贾政二人的正式登场,曹公都并没有正面明写,原因也很简单,前面的女性登场已经正面描写过了,贾赦贾政如果再借黛玉的视角出场一遍,会面寒暄,就重复了,这是前后男女群体两个大段落的对比

而后,再往里一层,贾赦这边是“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贾政这边则是“桌上磊着书籍茶具”,这对比也很明显,什么用意,就不用再多说了吧

再往里一层,就是贾政这边前后的对比,外面轩昂壮丽,金碧辉煌,里面则是半旧的靠背引枕和坐褥,这里可能会有朋友认为,是在呼应前面接黛玉入荣国府时的那一大段描写,要表达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其实不然

因为这段的位置是在介绍完贾家的女性以及贾赦之后,如果曹公真的有讽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打算,那么,讽刺的范围一定是针对整个贾家,而不会仅仅是贾政王夫人夫妇而已

那么,匾额对联铜鼎桌案这些元素的描写就应该放在黛玉刚入贾府时,正房大院雕梁画栋的那段描写之后,介绍贾家所有人之前的位置

但事实是,曹公没有这样安排,所以,此处的前后对比只是要表现贾政王夫人这对夫妻头脑很清醒,知道要节俭过日子,知道要读书上进

所以,这一段描写应该还是源于贾政的主题定位的设计

不过,他们夫妻俩知道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写完贾政贾赦之后,话题很快就引到了孽根祸胎贾宝玉身上,欲扬先抑了一下,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接下来,在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正式登场之前,曹公又不按套路出牌,没有立刻引出贾宝玉

很多朋友在看吃饭这一段的时候,眼睛只落在了黛玉身上,以为这仅仅是在体现她的聪明和谨慎,所以,倒是也没觉得这一段夹写在介绍贾宝玉和贾宝玉正式出场中间,有什么不妥

而有的朋友在联想到后文内容之后,则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第三回里的黛玉还这么拘束,到了第七回送宫花的时候,态度就很嚣张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跟刚才月钱和缎子的对话是一个原因:

各个章回有各个章回的主题,各个位置有各个位置的需求

吃饭这一段,其实还是在借助黛玉这个人物带大家去介绍贾家的规矩,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线头就是,黛玉是在向谁学规矩,或者问得更深入一步,她的学习行为,是在介绍什么身份的规矩呢?

答案是女性当中的“女儿”这一身份

我之所以要强调女性这一身份,而不是强调规矩,有两个原因

其一,在这顿晚饭当中规矩并不仅仅只有黛玉应该坐在哪,饭后应该什么时候喝茶这些简单的内容而已,“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这些也都是规矩,只不过这些规矩没有通过黛玉去突出表现,所以大家比较容易忽视

但是,这些内容既然与黛玉没有关系,曹公为什么还是要把这些内容都写出来呢?

有朋友可能就会说了,当然是为了更全面的展示“贾家”啊

这个答案没错,但仍然不够透彻,我们再往深处追问一步:

曹公展现的这些规矩之间有什么区别?是哪个根本因素将人进行了划分,去遵守不同的规矩?这些规矩又有没有共通之处呢?

答案刚才就已经给大家了,而且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那是同一个,就是女性的身份

“女性的身份”与“规矩”这两个元素在这顿晚饭的描写当中,是并重的

这顿晚饭,一共展现了四种不同女性身份的规矩,在正面榻上独坐的贾母自己是一类,她是“主母”,捧饭安箸进羹的李纨凤姐和王夫人是一类,她们都是“媳妇”,乖乖就坐,陪着贾母吃饭的黛玉和探春迎春惜春这些“女儿”是一类,最后一类,就是别人坐着她们站着,别人吃着她们看着的丫鬟奴仆们

而这四种身份,也恰好就是封建时代的女性仅有的四种身份:要么为人主,要么为人仆,要么为人女,要么为人媳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不同的社会身份,遵守不同的社会规则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问黛玉有没有读书的这个小剧情,既没有放在前面初见的时候写,也没有留到后面,让黛玉宝玉会面的时候再聊,偏偏在晚饭之后,毫无征兆的提起了吧

仍然是在强调“女性的身份”与“规矩”这两个元素

除了晚饭这段剧情内部的对照设计之外,我强调女性这一身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前后文的对照

黛玉自从进入贾府之后,先以王熙凤为典型,简单展现了荣国府范围内所有女性的身份主题,而后以贾赦贾政为代表概括了整个贾家所有男性的主题内容,继而又用一顿晚饭描写了女性群体的义务规则

最后,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出场了

他这段登场的确是有在铺垫二玉之间的恋情,但同时也有在阐述一个主题:贾宝玉这个纨绔子弟,没有像晚饭中的女性那样,去遵守属于他的男性的义务规则,最终,毁了贾家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咱们来细看

二玉初见这段,大体也是三个部分:宝玉黛玉二人一见钟情,宝玉送给黛玉“颦颦”二字,以及贾宝玉摔玉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一段的主题很明显,就是又一次在展现贾宝玉的“意淫”

前面第二回,曹公就借贾雨村之口解释过一次贾宝玉的本性:

就是“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那一大段,为什么第一个能正确理解贾宝玉本性的人,偏偏会是贾雨村,我在之前分析『钗于奁内待时飞』那一期就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而后,送黛玉“颦颦”二字这一段,“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这一句,对于二玉恋情这个主题而言,显然是个重点,但是这一段的重点,并不是只有这一句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不学无术,纨绔子弟的第二个亡家原因,也点到了

而且,二玉初见当中的沉溺“意淫”和不学无术,也跟前面,展现凤姐“为人媳”“为人妻”“为人主”的三个主题侧面一样,点到即止,篇幅并不长,并且,完全融入了黛玉见贾府众人的整条主线之中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

 

最后,贾宝玉摔玉,通灵宝玉在《石头记》书中的主题定位,我在之前的视频里也曾分析过,表面是玉,实则是石,指代的就是纨绔子弟最终烟消云散的尊贵身份和荣华富贵

所以它才会是被贾宝玉衔在口中,一并出世,并且“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

贾宝玉自出场开始,先沉溺意淫,后不学无术,这二者,不正是导致纨绔子弟的荣华富贵最后烟消云散的原因么?

所以,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曹公用“摔通灵宝玉”的这么一个动作,将其直观的展现了出来,并作为引出绛珠之泪第一次落下的原因

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

明白了这些情节的主题,以及相互之间因果关系的对照,其中的一些细节,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比如,前面贾家众女眷见黛玉第一面时,只铺垫了她的病,并且提到“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接茬说“只恐又是你的杜撰”的人,是探春,贾母哄骗宝玉说,林妹妹原本也是有的,因她母亲的死亡,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

 

聊到这里,你是不是多少有了一点小惊讶?不过,还没完

还记得我最开始并没有进行梳理的,第三回的开头么?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脂批告诉我们,《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而第三回的写作规划告诉我们,这一章的开篇和结尾都在伏贾家之败

然后我们再把第三回的这六个部分:也就是提拔贾雨村,见贾府之表,见贾府女眷,见贾府男性,见贾府女性规矩义务,以及见贾宝玉,进行一下整体的对照

首先,这一章的头尾两部分,都在伏贾家之败,而后,将从黛玉进贾府开始的这一系列情节再视为一个整体的话,见贾府之表,与贾宝玉的登场,又形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呼应,从首尾两个方向,再各自往里一层,分别介绍的是贾家女眷的内容:表面的形象、内在的三大身份主题、以及晚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女性身份的规矩义务

而被这些内容夹在最中间的,则是贾赦贾政的对比:一个沉溺淫乐,一个没有“不学无术”

 

好,第三章的写作规律到这就梳理的差不多了

但是,这一期写到这里,才只有八千字,要是就这么打住,未免太对不起大家了,所以咱们再往下,把第六回也简单聊完

不过,要聊第6回,还得先从第5回说起

之前我在划分《红楼梦》开篇这几个章回的时候,曾以为第5回所简述的贾家之终,是与前面第2.3.4回的贾家现状形成呼应的

但是后来仔细想想,还是应该把第5回和第6回划到一起,而后再将这两回视为一个整体,与第7.8两回构成一个大的章回段落才对

因为第5回一方面在剧透红楼诸芳的悲剧命运的同时,也在铺垫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不学无术的主题

“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

然后贾宝玉梦一醒,就拉着袭人“临床实践”去了

第6回,在简略展现贾家当下的理家秩序的同时,也有在铺垫亡家原因:

就是刘姥姥带着板儿来打秋风,蓉哥来借玻璃炕屏

从故事层面讲,这两个“侄儿”的情节本身对于整个贾家兴衰的影响当然是微乎其微的,毕竟此处还只是全书开篇的部分,对于主题只是简单的描摹几笔而已,为后文的大书特书做铺垫的,但是这两个情节两个人物的设计对于主题的展现却是非常深入的

首先,两个情节的镜像之处在于,都是围绕着来的,与后文71回的赌博,72回一整回的缺钱以及73回累金凤事件的主题也都是一致的

不同之处在于,凤姐的这两个“侄儿”,在与贾家的关系、要钱的方式、要钱的意图以及未来结局的呼应这四个维度上都是截然相反的

此前在聊正册十二钗划分标准的时候我曾提到过,在古代,人物个体与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只有三种:原生、婚嫁以及雇佣

贾蓉毫无疑问自然是属于与贾家关系最为紧密的原生这一类

而王板儿,名义上是亲戚,但实际上与贾家的关系连角门前那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奴仆都不如

凤姐这次向刘姥姥一家“分配贾家资源”的行为的性质就是纯粹的施舍

这两种都很极端且互相相反的身份设定,所各自呼应的未来结局,也是极端且互相相反的:也就是,一个是“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一个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再者,在要钱的方式上,刘姥姥是纯粹的“讨”,贾蓉则是“借”,但讨到手之后刘姥姥在第39回有所回报,而贾蓉借到手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次提到类似“玻璃炕屏”的东西,是在第71回:

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

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还罢了。”

这里为什么会提到粤海将军邬家,我所能掌握的信息还是太少,所以不敢乱说,但是第71回这个敏感的章回位置和被选为意象的是玻璃这种易碎物品,以及此处提及的江南甄家和满床笏这些字眼,是想要表达什么主题,相信大家都能猜得出来了

最后,两方来打秋风的目的:

刘姥姥这边是因为实在过不下去了,而贾蓉这边则是为了明日请客时撑场子,为了面子

主子群体如此喜欢奢靡,那么周瑞家的家里也雇佣小丫头倒茶,她丈夫周瑞争买田地,赖大家的花园也有好几处惊人骇目的,赖尚荣也能从小被丫鬟嬷嬷伺候着长大,甚至将来还能做官,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贾家这棵大树虽说枝繁叶茂,但必要支出本就不少,还要面对诸如请客撑场面之类的支出,日久天长,入不敷出,由荣转枯,也就是必然了

然而更妙的是,曹公设计让此时日子过不下去,来打秋风的刘姥姥最终保护贾家这株大树在第五代唯一的女孩巧姐,高低互换,恩怨偿还

凤姐这根撑持贾家的立柱身上所承载的主题,因这些设计也呈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另外我再多说一句,在开篇第6回这个章回位置时,凤姐这个理家者不论是对刘姥姥救命的讨要还是对贾蓉奢靡的需求都还能满足,但到了玻璃炕屏再次出现的71回以及后面的72、73回,就捉襟见肘,焦头烂额,并不是因为“贾家在某个事件或者时间点之后,就逐渐由盛转衰了”,其实还是因为各个章回有各个章回的主题,各个位置有各个位置的需求

认为“贾家在故事中存在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观点本身其实就是错误的,不论是将这个时间点设定为元春回来省亲时的铺张浪费,54回和55回主题转换,还是从第2回冷子兴介绍贾家人物这个时间点,就视为贾家开始走下坡的起点,其实都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观点仍然是在用“看故事”的眼光来审视《红楼梦》,认为曹公是在按照“起承转合”的“故事发展模式”在设计,而实际上,《红楼梦》的本质其实是披着故事外衣的一部长篇八股文,一切都是围绕着主题表达的需求设计的

 

好,最后我们再聊几个第6回的细节,来水一水时间

首先聊个最简单的,前面第3回凤姐登场时,曹公给她的设计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笑,第6回凤姐的登场也是由声音引出来的,不过不再是笑声了,而是摆钟报时的声音

原文是这样写这个过程的:刘姥姥依次见过周瑞家的和平儿之后,上炕等待凤姐登场,而后,她先是被“咯当”‚“咯当”的响声吸引,留意到堂屋中柱子上挂着的摆钟,紧接着“当”的一声,摆钟整点报时,继而引出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摆钟这个意象在此处,一则突出了“时间”这个要素,二则突出“它”对于下人行为的“掌控”,到了吃饭的时间便吃饭,到了睡觉的时间便睡觉,凤姐首先对于自己的生活便是有明确规划的,并且,围绕着她进餐这件事,又调动了一批下人去各司其职

这不就还是在凸显贾家的秩序规则,凸显凤姐“为人主”的主题侧面么?

类似的设计,在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当中也有出现,一个女王驾到的信息,调动起下属们化妆换鞋+各司其职

不过,电影当中所强调的重点主题并不是秩序和主导,而是时尚品味和主导,下属们化妆换鞋+各司其职,女主编披红挂绿+掌控下属,都是为了与女主面试时打扮普通,吃洋葱面包圈以及吊儿郎当,随性而为的态度形成对比的

具体案例还是要具体分析

好,不扯远了,再说回来


然后我们再聊聊凤姐登场之后的一个元素:就是脂批曾多次提到过的“笑”

在与刘姥姥交谈过程中,凤姐的几次“笑”含义都是不同的,有时是客套敷衍,有时是耍滑推脱,有时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看穿对方诉求的“不出所料”

后面对贾蓉说“也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时,则是用笑来表达怒

不过,总体来说,这些笑还是有一个最基础的共通点的:就是这些笑都不是在表达“笑”这个元素原本的快乐高兴的含义,凤姐的笑都是装出来,用作别的用途的

正是这种正向元素另类使用,特别是反向使用才使得凤姐的形象可畏可恶,甚至被评价为“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结合对贾雨村的描写,来细品一下这个“对正向元素的反向使用”,吃透这一点,对于我们在自己的故事中塑造反面角色,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里我就不对这一个点展开说了,我重点说说凤姐的“笑”这个设计更宏观的内容:

就是她在不同身份,不同主题侧面当中所展出的“笑”逗别人“笑”,以及后期不再笑的这些设计,都是与她“理家媳妇”的主题定位,紧密相关的

凤姐的笑是在第3回刚出场时就被点明了的,而且处于这个章回位置的最初的“笑”,其实是存在“笑”这个元素本身的含义的,也就是表达凤姐自己的开心,高兴

在出场之后,为了凸显凤姐“为人媳”的身份,她的“笑”进了一步,被赋予了其他内容:左右别人的情绪,特别是让贾母这个核心人物的情绪转悲为喜

第6回,凤姐以理家者的身份出现,牵扯到秩序和利益分配,她的“笑”含义就更多了,甚至包含了“反向”的含义

到了全书正面反面分界线的第54回,凤姐的“笑”更进一步延伸为“讲笑话”,拓展为令全府上下的诸人都喜欢,挤了一屋子,来寻求快乐

如果我们单用“看故事”的眼光来审视的话,这个拓展是很矛盾的

因为第39回平儿和袭人的对话就曾交代过,凤姐经常挪用大家的工资去放贷,61回凤姐曾亲口说过:“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

65回兴儿也曾对尤二姐尤三姐介绍过凤姐在下人群体当中的形象:心里歹毒,口里尖快

一方面,凤姐对下人很严苛,拖延工资,另一方面又让大家都喜欢听她讲笑话

我们只有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才能找到“这些设计的统一逻辑”,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设计的目的”

凤姐“笑”“严”两面性,其实还是源自于“理家媳妇”这个身份的主题需求:责任义务

因为责任,所以必须要严苛对待下人,因为义务,所以选择并突出、丰富了“笑”这个元素

并且,从55回开始,主题表达从《红楼梦》的正面逐渐转向《风月宝鉴》的反面之后,凤姐的笑基本上就离最初登场时那声大笑的本意越来越远,转而以反向运用居多了

比如69回,引尤二姐进贾家,开篇便有两处笑:

一则是对尤氏:凤姐笑说:“你只别说话,等我去说。”

二则是对贾母:凤姐忙又笑说:“老祖宗且别问,只说比我俊不俊。”

再比如74回,凤姐看完司棋和潘又安的信之后“不怒而反乐”

基于这些设计的目的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再往80回之后延伸的话,凤姐的笑在临近结局时,可能会有两种处理的方向: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凤姐的笑完全消失,转而被相反的情绪所取代:哭

比如71回被尤氏和邢夫人挤兑,“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的灰心转悲,滚下泪来”,以及将来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还是另一种可能则是凤姐的笑仍然会被保留,但会越来越脱离笑的本意,也就是不会再是以上位者的姿态对下位者“不怒而反乐”或者“你只别说话,等我去说”,而是转变为处于低位凤姐对处于强势的人“假笑”从而自保或是假装没事,逞强

不过,这种情况仅仅是我个人基于前面那些设计,提出的一种“猜想”,一种可能性,谈不上“结论”,大家听听就好

 

最后的最后,我再多聊一个非常小的人物:青儿

如果你一时想不起这个人物是谁的话,我再提示一下她的姓氏:王,王青儿

这位姑娘是刘姥姥的外孙女,板儿的妹妹,在原文前80回当中,这个人物的戏份跟贾敬道长那位早夭的哥哥贾敷一样,只有一句话,而且,这个人物乍一看比贾敷还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贾敷的存在至少让贾敬道长的身份变为了次子

而王青儿这个角色,则是纯粹的对于任何人物都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问题来了,曹公为什么会让王青儿这个角色存在?

如果从“故事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跟“贾敷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删掉”一样,是找不到一个能够有“故事线索”作为支撑的答案的,而且贾敷的存在,起码也还能用曹家沟那套“解题方法”,硬贴一个“根据现实人物原型改编”的答案上去

而王青儿这个角色,真的就只能用主题表达的角度来回答了:

王青儿,是为了与巧姐形成镜像对照而存在的

巧姐因为“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从贾家女儿的身份由高到低,转变为王家媳妇,王青儿作为王家的原生女儿,在出嫁时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同样无法得到原生家庭的保护,而后由低向高,嫁入一个大户,并且,肯定不会是嫁为正妻,也不会像尤二姐那样成为“外室”,那就重复了,她应该会被纳为妾室,或是只成为一个没有名分的通房丫鬟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到另外两个人物?

香菱和娇杏

香菱娇杏,作为《红楼梦》最早出现的两位女性,通过婚嫁,身份高低互换

巧姐青儿,作为《红楼梦》年纪最小的两位女性,通过婚嫁,身份高低互换

最后达成首尾呼应的效果


这就是这个只有一句话的人物最初为什么会存在,并且没有被删掉的原因

 

好了,这一期就先说到这里吧

剩下的内容什么时候能有时间分享,我现在真的不敢承诺

因为最近一直在忙着构思我的新小说的大纲,占用的脑力太多了,实在无暇分身

只能说,我一定会有始有终,把我所能思考出的内容,包括这一期没有讲完的凤姐,以及对元春探春迎春惜春她们的思考,全部跟大家分享的

希望能对大家所有帮助和启发

好了,废话就说这么多吧,下期见

 

 

 

 

 


《红楼梦》“背面”的真女主--王熙凤 (一)凤姐的出场与重要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