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觉小说作为新型艺术的结构和构成

文:雪中石
作者个人空间:https://b23.tv/hZYC080
在之前的直播,我和大家分享过我自己的影像观和艺术观,你们可以去找相应录播进行观看,不过具体到每个艺术载体的异同点,我没有进一步的分享。
今天,我继续分享自己的一些拙见,聊聊视觉小说这门艺术。


常见的艺术
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三种艺术载体,分别为文学、绘画、音乐。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维度的艺术方向,我们感知它们所采用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比如绘画与我们的视觉感受有关,它是二维乃至三维空间通过视觉激活我们经验体系的途径。另一边,音乐则与我们听觉息息相关。
文学稍微有点特别,它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一连串的文字组成,更是由这些文字所代指的意义和内涵组成,换而言之,文学在广义上也存在于音乐、绘画等途径之中。
它看似是通过视觉或听觉来触发我们的经验体系,实际是利用我们某个逻辑体系或联想器官来进行激活我们的美觉感受。

新型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艺术载体不再孤立,逐渐融合促进。
比如,舞蹈艺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等等交叉融合成戏剧艺术,又进一步演变出影像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演变成漫画艺术,又进一步演变出动画艺术。
而我们今天的主题,视觉小说,粗略来看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结合体。它最初发自日本,经过短暂一段时间的繁荣发展,已初步形成一种新型艺术的雏形。
但我认为,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视觉小说的艺术
每一种融合性艺术,大多都会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早期的戏剧艺术,虽然融合大量艺术形式,但仍以舞蹈艺术为主体,其他载体为辅,又比如后来的电影艺术,是以影像作为主体,其他为辅。
由此类推,我们很快就能得知视觉小说艺术作为主导的载体是——文学艺术。

文学结构
既然视觉小说的主导艺术载体是文学艺术,那么我们先来简单认识文学艺术。
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卷中,孟繁华提过中篇小说艺术是结构的艺术。也有人提过,美的一个概念是有序和丰富。事实上,结构对于任何一门艺术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骨架。所以要分析一门艺术,无可避免的要深入其结构。
而我游玩过的一些作品中,有些作品的结构也非常出色,我就拿《秽翼的尤斯蒂娅》、《ever17》、《魔法使之夜》等经典作品举例说明。
01 简单而经典的线性结构
《秽翼的尤斯蒂娅》这部作品非常经典,结构很简单却很精巧。
第一部分,它讲述了一个传统的勇士战胜黑暗的故事,是整部作品的开头,这里我们明显看到好与坏的对立和争斗。
第二部分,讲述一个女子甘愿为奴的故事,这里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好与坏不再是界限分明的,正邪的概念已经变得含糊不清,只有站在不同的立场,才能断定好坏。
第三部分,传统的善恶观已经开始崩溃,大众所认知的恶,实际是被利用的善良,大众所深信不疑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恶。这时“我”仍相信有最高的恶的存在。这一部分其实是整部作品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我们有力量去讨伐最高的恶,我们仍可以推翻腐朽、有问题的王权。
第五部分,故事的结束,也是点明主题的最后一部分,屠龙者终成恶龙,推翻容易,建立新的体系终究还是换皮不换药,最大的恶源自大众的不独立。因为大家都是无根之人,没有脚踏实地,生存之本全依赖于神迹,所以导致最大的恶产生。

根据上面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秽翼的尤斯蒂娅》这部作品精巧的结构,每个部分缺一不可,层层递进,也促使了整部作品的节奏紧凑。
02 非线性结构——选择分支
如果说上面的线性结构在其他载体也不罕见,那么选择分支的非线性结构则极大展现了视觉小说独特的魅力,说是视觉小说的独特魅力点也不为过。
选择分支的开创性,使得视觉小说拥有了与其他艺术载体不一样的潜力。
在这里,我简单地阐述选择分支对于叙事结构的加成。
2.1 服务单一结局、角色的选择分支类型
《ever17》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前面四条线路都是为了最后可可线作铺垫。

1、潜在的可能性与真正的结局
选择分支往往可近似看做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些可能出现却没有出现的潜在可能都是为了最后的结局、真正的选择做出铺垫。前面许许多多的生死更多是为了烘托《隐形守护者》最后结局的震撼。(原作还没接触,不涉及原作)
这种类型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土天冥海(某某之香)。所有的选择分支等到最后真相就会恍然大悟。

2、信息整合型
但是这里提到的《ever17》却与这种传统的潜在可能服务真结局的结构不一样,它前面四条线不是作为一种潜在可能性的补充,并不是“正因为……所以……才伟大”的结构,它更像是一条线性叙事结构分离,把所有前因和信息拆散放到了前四条线上,形成零散的必要信息补充,分散到每条线上。
这是一种在创作时一分为五,在阅读时五线合一的结构形式,极具开创性。

3、除了服务单一结局,还有服务单一角色的类型。
这种类型以经典作品《交响乐之雨》为代表,前面个人线路均是男主视角,营造了一个终日下雨的异国城镇氛围,但到了朵鲁妲视角的al fine线路时,前面的三条线路中违和的部分得到解释,并随之而来的是安静、缓慢却波涛汹涌的情感渲染。

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烘托朵鲁妲这一角色。
《交响乐之雨》的叙事可能不是很高明,但情感结构的搭建称得上一流水平
2.2 分歧性的选择分支类型
1、争议的分歧
诸如虚渊玄的《沙耶之歌》,不存在所谓真结局,而是将基于人类局限的认知,在道德和伦理理性的审判下,无法做出抉择的争议性问题,他把选择设置在十字路口中央,将选择的权利交给观众。

对于这种作品的考量范围,往往是囊括所有选项的。
2、分歧存在的“差异部分”
《交响乐之雨》也是一种分歧性的选择展现,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视角的差别,展现出震撼的恰恰是这两者“差别”中的意义。它所强调的的情感,则是从两者认知的差距中产生的。

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为显著代表,开篇描述一个正常人口中的精神病患者(狂人)变回正常人的故事(常人的世界),正文则是描述精神病患者控诉整个世界都是吃人(吃人的世界),然后被迫变成吃人的一员。
就这种两个世界的颠倒差异,控诉了旧时代国人的某种缺失。
《交响乐之雨》虽不如《狂人日记》,叙事和呈现内容的方向也不相同,但总体也算是在呈现某种差异的东西,这种差异就是交响乐之雨情感结构的重心。
3、分歧存在的“不变部分”
与《交响乐之雨》不一样,《白色相簿2》终章的选择,展示的不是选择的差异,而是选择的共同点。也就是无论怎么选择,转变到哪一条线路,都将殊途同归,所展示的核心都是不变的——即扭曲的爱情观。

这里作为补充我简单提提。
关于爱,我们有两种概括,“被爱”和“主动的爱”,一个独立的人格,是从幼儿的“被爱”发展成健全的“爱与被爱平衡化”,也就是说一个健全的人格,其兼顾的是爱与被爱的平衡。
白2这部作品,揭露了男主这类人的某种缺乏“爱人”的能力,无法做出抉择,无论最后的选择是什么,只会沉浸在“被爱”之中,只有一方的付出终究导致双方的坠落。
即无论最终男主选择谁,他骨子里的懦弱是不变的,结局展示的均是爱情双方的坠落。其想要展示的是相同的东西,悲剧的根源。

视觉小说的其他元素
事实上,每一种成熟的载体,都有其无法替代的魅力。我们刚刚描述了选择分支的独特性,它看似只由文字组成,但实际上不可缺乏其他艺术元素的协助。
下面我们来分析视觉小说中其他艺术元素起到的作用。
文学最主要的创作形式便是文字小说,单纯的文字小说可直接勾起我们脑中的概念,而视觉小说,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上cg和音乐等媒介,对文字描述进行补充。虽说是补充,实际是划定界限。
比如在纯粹的文字小说,倘若描绘一个人物,每个人心中都会扬起不一样的幻想,而在人物立绘和cg的辅助下,每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就框住了,立体化的概念人物固定化了。
与单纯的文字小说相比,视觉小说的想象空间被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具象化,场景和人物再也不只是依赖读者大脑含糊的想象。
虽说想象的空间大大减少,但仍比电影、漫画等具备更多的联想空间。因为cg、立绘和演出的补充是有限的,大多仍依赖于文字的演出进行表达。

视觉小说中的音乐和音效,是弥补文字渲染氛围能力的不足。音乐往往在视觉小说中起到固定氛围的作用,让读者更容易陷入场景的情绪之中。
但是这也造就了某种缺陷。比如传统文字小说对于时间的描述是极其自由的,场景与场景的转化,情绪与情绪的转化,都是极其自由的。
而音乐让读者陷入到某种氛围中,要挣脱这种氛围投入到新的氛围之中,则需要一定时间和功夫,所以场景与场景的转化、情绪与情绪的转化就相对纯文字来说就没那么自由了。
总的来说,绘画和音乐的补充,虽让视觉小说有了沉浸感,但也缺乏了部分想象的自由。
以上种种早就了一种新型艺术载体的形成,《魔法使之夜》是将这种新型艺术载体的优点发挥极好的作品,在音画的辅助下,文字的想象和约束之间的平衡感拿捏得相当好。

也正是因为音画的辅助效果,选择分支这种新型叙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优势也进一步体验。在系统设计的辅助下,也进一步演变出《十三机兵防卫圈》这种更为破碎的由玩家高度享受的信息整合型的结构。


元素搭配创造的体验
以《魔法使之夜》为例,由于视觉小说是以文本方面为主,绘画影像只是作为辅助,《魔法使之夜》的演出虽然加入了一些动态影像原理,但总体仍属于静态美术的范畴。正是因为展示方式,我们能更用心地将注意力投入到文本这主体中。

在影视中,动态的影像经常因为过高的信息量,导致注意力的分散,细节的流散,使得一般观众难以沉浸地体验于某一场景之中,甚至错过有效信息。
视觉小说是静态影像的辅助,展示有效信息的同时,却提供观众想象的空间,有利于沉浸式代入体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静态的cg就是好。只有配合着演出,将每一个元素发挥到最好效果,才是精彩的演绎。《魔法使之夜》采取静态加动态艺术的结合和展示,将平静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得益于视觉小说的性质,绘画、音乐、配音也能较大程度地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演技,倘若在一部动画中,各方面的展示过多了,配音、音乐的展示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是观众特别关注或者演技特别出色,就会很容易因为注意力的转移而被忽视。而在《魔法使之夜》中,我们更容易也更明显察觉到美术、剧本、音效音效等等存在。
但相对的是,倘若一个元素演绎不佳,也很容易反馈到玩家的体验中。
在视觉小说之中,配音也是一个削弱想象力,增强体验感的元素。《秋之回忆2》白河萤在操场那句“我有这么~这么喜欢你”的经典表白让人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相对的,《魔法使之夜》、《海市蜃楼之馆》的无配音加强的是想象力和神秘感,在另一种程度加强了沉浸感。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是因为在其他元素表现出色的前提下,没有配音可以让他们一部分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元素的体验中。如果其他元素表现不佳,没有配音反而大大削弱他们的体验。
同时,配音的拙劣也会影响着作品的体验感。
视觉小说,不仅仅是文字小说,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观感,诸如ui、系统方面的用心与否也是影响体验的重要因素。比如《公主恋人》的故事有点平淡,但一打开就看到的精巧的ui和全篇华丽的氛围音乐,让我很快沉浸在里面。


克制与沉浸
前面我们都是从创作的角度去阐述视觉小说的独特性,那么从观众的角度它又具备那么独特的魅力呢?我们继续分析。
无论哪一种艺术载体,我们作为欣赏的一方往往分成两种,一种是如同克制式的“偷窥”,一种是沉浸式“体验”。
1、克制性的“偷窥”
诸如电影、动画、小说、漫画、绘画等等,我们作为观赏的一方,往往是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无论我们是不是能体验到角色的感受,无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是处于上帝的立场,无论如何都能感受到某个界限。
这种特殊的体验使我们能把握剧中人的行为和思想,但我们的思考又不全受他们的情绪干扰。这种欣赏方式,让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克制式偷窥”的乐趣。
2、沉浸式“体验”
另一种欣赏方式,类似各种运动、舞蹈、游戏等艺术载体,我们能由衷地体验进去,“沉浸式体验”带给我们与旁观者截然不同的心流体验。这时我们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电影、小说创作者也算。)

3、视觉小说
而视觉小说,是一种新奇的,天然夹杂在“克制式偷窥”与“沉浸式体验”之间的艺术载体。
比如视觉小说的一种类型galgame,恋爱模拟游戏,我们能代入到男主,作为男主而行动,但是一些独特的选项或者事件化的行动,会让我们潜意识认知到,男主并不是我们本身。
也就是说,我们一边如同旁观者在观看男主的行动,但又有一定程度对男主的支配权。
甚至有些作品,我们还得像观看电影作品一样,要超脱于男主这个人物,对整个作品的角色和事件进行把控,才能掌握整体的感悟。
这就造成了一种神奇的体验。这种体验可能在大众观看电影、动漫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但这种体验以视觉小说最为出色、惊艳。
例子:
上述我们描绘《秽翼的尤斯蒂娅》时,只是简单的故事结构,放在文字小说同样生效,似乎并不能当做视觉小说的独特的例子。
但当我们观众去玩这部作品的时候,就能明显感受到男主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我们是不可能完全代入到他的身份之中,但是我们能依附在他身上,一步一步地深入真相,随着事件和真相展开,他(也是我的一部分)能做的事越来越少,无力感越来越强。

我们既是旁观者,也共享着他的一部分情绪。他的感受近乎于我们自己的感受。西方式的英雄主义是有极限的,他(我)在真正的恶面前,极端的无能。这种对心灵的震撼、无力感往往比其他电影、动画、小说、漫画载体更具备感染力,但也不会那么容易像游戏在完全沉浸式体验中陷入无尽的自责。
本来《秽翼的尤斯蒂娅》的叙事结构是所用载体通用的线性结构,但视觉小说的第一人称视角,让我们看到男主看到的视角,共享着同一个情绪,使得这个线性叙事结构增添了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没有的“人情味”。
这也是一些gal为何改编成动画,它便失去了相应魅力,因为换到不同载体,其未必能重现gal应有的“人情味”,也没有发挥动画载体自己的优势。
所以我在这里也同样预言,无论《魔法使之夜》改编的剧场版动画质量如何,视觉小说版的《魔法使之夜》是无法替代的。

文字作为主体,我们能自由深入角色的内心,是一些事件的本质描述。
影像作为主体,目的是一场克制的演出、模糊、冷静地联想。
拿我以前直播的说法,一个倾向内心、逻辑本质,一个倾向外在行为。双方展示的魅力也尽然不同,描述细节的方式也不一样。
艺术的发展,在于创作与评论的互相呼应。(创作与观众共同反馈)
创作能遵循客观事实,不夸张,不媚俗。
评论不夸不贬,遵循创作事实,深掘创作背后有意义的奥秘。
普通受众尊重上面两者,并能初步分辨两者好坏。
一种艺术载体就能发展起来。
视觉小说,可能起源于galgame,但未必终止于galgame。

我一直希望,让文学和艺术深入到我们的娱乐之中,让娱乐不只是“愚乐”,更是愉快的同时,接触到生活的本质。
生活,绝不局限于苦和无趣。
视觉小说,我也不认为会永远停留在基础欲望。
当然,基础欲望也很重要~
这是我的一些探寻和总结,分享给各位爱好视觉小说的朋友,也希望大家创作越来越好。由于本文章是根据平时学习和写作的经验进行的总结,理论方面或许并不完备,欢迎大家的留言和纠错。
PS:感谢UdTrn和莫奈的建议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