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保卫罗德岛:海墙、海门和海港塔楼

2023-06-27 08:00 作者:指文化行文化  | 我要投稿

本文摘自指文烽火工作室编,《战争事典055:欧洲经典要塞》

海墙和海门

主城墙离开意大利塔后,很快就延伸到海边。在陆墙和海墙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堡垒和堤型护垒,不过没有留下具体的名字。然后城墙向北而去,抵达一道防波堤和圣凯瑟琳门(St Catherine Gate)。此门很低调,并不显眼,有一扇铁闸门把守。如今这里摆满了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不仔细找还很容易错过。在圣凯瑟琳门西侧约150 米处是在1955 年新设的圣母门(Gate of the Virgin)。圣母门原本也是意大利政府为了交通便利而规划的,不过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战败了,最后是希腊政府接手完工。

海墙顺着海岸线蜿蜒,转了半个圆圈,先后通过海门(Sea Gate)、兵工厂门、圣保罗门后,再次与陆墙相连。这段海墙由卡斯提利亚—葡萄牙区的骑士负责防卫,所保卫的正是罗得城的商业港。海墙厚度平均只有2.1 米,远逊于陆墙,无疑是因为来自海上的大炮威胁相对小得多。原先海墙也是高低双墙结构,但现在已经没有矮墙的痕迹了。

意大利塔楼和卡雷托堡,这座复合工事集中了三层火力:卡雷托堡的地面层和顶层以及意大利塔楼的顶层,主城墙火力另算。卡雷托堡的上下双层火炮射击孔都是新式设计。意大利塔的外壁上像小瘤子一样的两个球状物体,可不是另类装饰,而是土耳其人嵌在墙壁上的石质炮弹。后人在修复要塞时特意保留了这些展现当年战争的痕迹。石弹历经数百年而不松动,可见攻城巨炮之威力,罗得要塞之坚固


这张图片引自《11—16 世纪法国建筑词典》,罗得城要塞上的火炮射击口就是这种造型。厚厚的胸墙上开有孔洞,内窄外宽,既能有效保护火炮,也方便炮手调整射击角度


罗得城要塞南城墙顶,请注意城垛不是燕尾形或双燕尾形,也没有传统的细缝形、十字形或钟摆形射击孔。这种城垛是专为火炮设计的:从城外看,向内倾斜;从守军角度看,则是一堵加厚的石垒。缺口部分可以放置大口径的防御火炮。读者从这张照片可以直观感受城墙的厚度,守军也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快速移动,增援险情


海门是商业港区的主门,左右有两座高大敦实的圆塔拱卫,塔顶有城垛和射击孔,基本形制与大炮门类似。这种老式设计的城门对付步兵绰绰有余,面对火炮就勉为其难。好在城墙和海岸线之间的空间十分局促(这也是海墙要几乎贴着海岸线修筑的原因),敌军不可能在城下登陆集结,安营扎寨,更不用说架设运输极其不便的攻城巨炮了。所以,骑士团只对海门进行加固整修,没有实施现代化改造。城门上有一块破损比较严重的大块浅浮雕,下方是医院骑士团的团徽、法国王室徽章和欧比松大团长的个人盾章。

兵工厂门(又称造船厂门)的样式很独特,宽9.9 米、高5 米。对要塞防御方而言,没有缺口最好,不得不设置的城门也要尽量小,因此兵工厂门大得有些异常。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1480 年前,医院骑士团的造船厂曾位于城内,为了便于船舶进出,只好冒些风险。当年兵工厂区域还有火药存放仓库和海军造船厂。其中最大的一间仓库得以保留,推测在15 世纪末的新医院建成前,是骑士团的总医院。

在城内,从1955 年开通的圣母门向外望去,可欣赏地中海的旖旎美景。游客们也许很难想象当年的罗得城如何腥风血雨,人们时刻都处于旦夕不保的焦虑中。城外即为商业港,还可以遥望到远方的圣保罗门、奈拉克塔遗址和圣尼古拉斯塔。大门城垛为三燕尾形,有四个顶角和两条射击缝


前来罗得城的商人、朝圣者、劳工、雇佣军等外地人大多乘船在商业港登上罗得岛。港区也是医院骑士团与外界进行物资、人力和信息交流最重要的窗口。所以,海门作为港区主城门,自然高大雄伟,气势逼人。但也就是样子好看而已,两翼城墙相当薄,防御能力远逊于陆地部分的几座大型城门


兵工厂门,两车道大门,可以轻松错车。虽然现代人看来还是很狭窄,但当年算是“门洞大开”。大门两边原来有一对双子塔,为了拓宽道路,便于通行,在1908 年被土耳其人拆除


海港塔楼

罗得城东北面靠海,有三道防波堤围成了两座港口,分别是商业港(民用港)和曼兹拉基港(军港)。由于防波堤远端伸进大海,远离主要塞,所以敌军可能在防波堤登陆,沿堤坝向海墙挺进。如前所述,罗得要塞的海墙并不牢固,所以医院骑士团必须在防波堤顶端修建防御工事。它们分别是:圣尼古拉斯要塞、风车塔和奈拉克塔。

东边的防波堤长达300 多米,原来布满了风车(约15 座),风车塔因此得名。该塔建于1440—1454 年,直径12 米,顶部有一个多边形炮台。由于为单一建筑,缺乏侧翼保护,敌人很容易包围塔楼,从容进攻,于是工程师没有在一楼设计大门,而是在离主塔2 米处另构筑了一座小塔,中间有螺旋楼梯通向二楼,然后再通过吊桥进入风车塔。此塔在1480 年的战争中严重破损后,欧比松大团长着手重修,取消了塔顶的炮台,增加了一圈外垒保护。

现代罗得城全景图,其角度与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的画作类似。近处防波堤上的建筑残骸为奈拉克塔的基座,防波堤左侧为商业港,同样可以在远景中看见兵工厂门和大团长宫


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威廉·特纳于1830 年描绘的奈拉克塔版画。奈拉克塔具备典型的伊比利亚半岛风格。后面的城门可能为兵工厂门,当时城门两侧的塔楼还没有被拆除。背景处的城堡为大团长宫。画面左侧可能是阿纳尔都斯门及其附属塔楼,阿纳尔都斯门是海门和兵工厂门之间的一座小城门,进门后便直通骑士团总医院


风车是罗得岛的特色景观之一,至今还有数座保存完好。这里常年风力稳定,因此人们围绕城市,尤其是在防波堤上修建了大量风车。风车主要用来磨小麦和研磨火药粉。不知道混着黑火药的面包尝起来是什么味道。

奈拉克塔当然是奈拉克大团长的杰作。这是一座高37 米的方塔,顶部四角向外各有一个圆形炮楼,中间也有一座9 米高的八边形炮台,内部有螺旋楼梯可抵达最高点。奈拉克塔不仅是防御建筑,也是极好的瞭望台和灯塔,算是该岛的地标性建筑。骑士团在奈拉克塔和风车塔之间拉起了一条铁锁链,平时沉入海中保持航路通畅,战时则升起,保护商业港免遭土耳其海军或海盗的偷袭。可惜人们现在只能通过画作才能一窥奈拉克塔真容,因为罗得岛位于地震带上,该塔在1863 年的地震中彻底损毁,如今原址上只有基座。

北边的防波堤早就有了,是保护曼兹拉基港和罗得城北侧的战略要地。1464—1467 年,大团长扎科斯塔在防波堤北段顶点修筑了圣尼古拉斯塔。塔身上装饰有圣尼古拉斯的浮雕以及扎科斯塔和勃艮第公爵的纹章。勃艮第公爵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圣尼古拉斯塔的修建资金由他资助。圣尼古拉斯塔为圆塔,直径17.3米;同风车塔类似,出入此塔也必须通过旁边一座小型附塔的螺旋楼梯和吊桥。经过1480 年的围攻和1481 年的地震摧残,欧比松大团长在重修过程中干脆将圣尼古拉斯塔升级为一座独立要塞,修筑了一圈坚固的外垒将主塔和附塔包裹其中,即人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圣尼古拉斯要塞今貌

考虑到圣尼古拉斯要塞在战时很容易被包围,为了保障守军的祈祷需要,工程师还特别设计了一间供奉圣尼古拉斯的小礼拜堂。对医院骑士们而言,他们是战士,更是僧侣,平时的工作只有军事训练和祈祷。高超的战斗技能加之强大的信念,是他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锐部队的不二法门。鉴于圣尼古拉斯要塞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薄弱的防御,它自然成为敌人必须除之而后快的靶子和罗得要塞的突破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两次入侵时都将这里设置为主攻方向。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人还在圣尼古拉斯要塞上安置了机枪和大炮以防盟军登陆。



保卫罗德岛:海墙、海门和海港塔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