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足为外人道也”

2023-07-04 21:17 作者:me10dylee  | 我要投稿


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暗恋桃花源》作为赖声川的经典剧作,早已盛名远外,何炅、黄磊、孙莉的出演的让其更受关注。6 月在坪山大剧院,我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这部演了三十多年的华语剧场之当代经典。


观剧之前我决定做一个“无知”的观众,不提前做任何功课。这种观剧体验很奇妙,于是忍不住写点东西。


当晚在朋友圈分享了看剧的照片,评论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想看第六次”“超爱这部剧,我还演过”

“完全是看明星去的,这剧情我真的不行”


回复后者,我写下了最初的感受:

“单看剧情我也不太行,暗恋无法共情,桃花源有点疯癫,但是穿插进行就感觉煽情和无厘头之间达到了平衡,节奏感不错。另外“排练”的设定会让我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更加包容,觉得剧情只是两位导演的想法,演员只是在演,于是都能接受。还有粉衣女子入场前就在“寻找”的安排蛮有意思的。”


但一部被奉为经典的剧作,仅仅是我感受到的这些吗?于是又找了一些资料来看(此处推荐up主阿鸦AyaZ的深度解析视频),产生了很多“原来如此”的共鸣和新的理解。


原来“剧场”的设定不仅提供了一个新奇而包容的框架,允许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充分呈现、彼此呼应、互为注解,还通过不断干扰两个故事的叙述,产生“间离”的效果,连接现实,引发观众的思考。于我而言,这种“被打断”、“无法入戏”的体验很重要,如果两个故事的剧情单拎出来演,恐怕都无法坚持看完。🤣 再加上两个剧中剧把舞台分半同时彩排的片段,也是我认为全剧最精彩的部分,不由得感叹,这结构安排实在太妙了。👏


再说让很多人觉得“不行”的剧情。


《暗恋》讲述的是移民到台湾的外省人的爱情悲剧,虽然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乡愁》,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感同身受那一代人对“回不去的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里想起在小某书上刷到的评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顶峰了”“暗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渣男的故事”🤬……哈哈,几十年前的那个时代,现在的大多数观众可能真的无法理解,甚至遗忘了。


《桃花源》的原故事是大家都能背诵的程度,魔性的改编也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过于吵闹,笑点尴尬。其中,一大段“这个这个那个那个”的台词,以语言的缺失、抽象化处理,表现语言作为意义载体的无力感,以及戏曲化的肢体动作增强了喜剧感、荒诞感,也是我看完资料后才有的新理解。


这么看来,要看懂且产生共鸣,门槛是不是太高了?


悲喜交织拼贴的舞台表演,内核是无比沉重的时代往事。有人说,社会记忆的缺失意味着对历史的背叛,有人说,遗忘是社会更新和进步的必然。但怎样才算是“记住”呢?记住事件本身?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感同身受?我想,身处和平年代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战争带来的创伤与苦痛。


就像小护士不理解江滨柳的寻找和等待,春花和袁老板不理解老陶遇描述的桃花源,暗恋剧组演员不理解导演的偏执,2023 年的观众对关于 1980 年代末台湾的故事不能共情。


所以,这个戏剧出现两极化评价太正常不过了。而对于已经消逝的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来说,后人的理解与否也和他们无关了。


最后,如果以后别人问起暗恋桃花源是讲什么的?我可能会回答,是一个关于遗忘、不理解的故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