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奥匈帝国海军 船旁列炮式铁甲舰

2022-03-08 20:33 作者:柴德列夫斯基  | 我要投稿

历史上,奥匈帝国是一个短命的“二元帝国”,而就在这一期间,这个如今已丧失出海口的小国有机会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海军强国。奥匈帝国的前身为奥地利帝国,奥地利与普鲁士的情况类似,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欧洲陆军强国,但海军却聊胜于无。进人19世纪后,随着奥地利成为帝国,其海军建设也被提上议程。在铁甲舰诞生时,奥地利大力建造海军,一度成为世界排名第四的强国。在成为奥匈帝国后,尽管海军预算被大幅缩减,该国舰队仍是当时欧洲地中海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Kaiser皇帝号船旁列炮式铁甲舰

1855年3月25日开工,1858年10月5日下水,1859年服役,1902年改名为Bellona贝罗纳,成为一艘宿舍船。在波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并于1920年被转移到意大利拆解。

皇帝号,拍摄于1865年

竣工时:正常排水量5194吨,总长81.0米,垂线间距长74.0米,舰宽16.2米,吃水深度7.90米,单轴,1台2缸HSE,800马力,最大航速12节,燃煤,船员人数904人,武器装备有16门160/17 60pdr SBML炮,74门160/11 30pdr SBML炮。

重建后:满载排水量5720吨,水线长77.8米,舰宽17.8米,吃水深度7.37米,单轴,1台2缸HRCR,4座矩形锅炉,2786马力,最大航速11.5节,440吨燃煤,续航力1520海里/10节,船员人数471人,武器装备有10门229/15阿姆斯特朗12-ton MLR炮,6门106/17 L/19.4 M.63 RML炮。锻铁装甲:787毫米木制船体外敷装甲带,船中厚152毫米和两端厚102毫米,装甲带向水线下延伸1.7米处。避弹堡在装甲带上方,711毫米木制船体外敷140毫米装甲配合127毫米的横向舱壁封闭保护,甲板厚18毫米。

拍摄于重建后

原为木制有92门火炮螺旋桨船旁列炮式战舰,1869年对火炮进行检查其中91门情况良好。1869年2月2日木制船体重建新的舰首和舰尾,水上外敷铁甲,类似利萨号中央炮堡铁甲舰。依旧使用原本的机械设备,但是加装有超级加热器用于获得更大动力。

1890年的皇帝号

19世纪60年代初武器装备有2门149/18 G. L/21 M.61 (MLR)炮,16门177/16 40pdr SBML炮,74门160/11 30pdr SBML炮。

1869年2月-1873年12月船只重建为中央炮堡铁甲舰。

1882年拆除6门106/17炮,换装6门87/22 G. L/24 M.75炮,2门66/16 G. L/18炮。

1885年加装3具3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位于舰首处,2具位于横正处)。

19世纪90年代加装4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3座五管47/22 SFK L/25 H炮,4座五管25/41 Nordenfeldt诺登费尔德炮。

Drache德拉赫级船旁列炮式铁甲舰

德拉赫级是奥地利建造的第一批铁甲舰,有撞角。木制船体外敷铁甲的装甲巡航舰,共舰2艘。该级舰在设计上模仿法国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光荣号,布局为最简单的船旁列式,熟铁装甲后115毫米,抗弹能力有限。

Drache德拉赫,1861年2月18日开工,1861年9月9日下水,1862年11月服役,1875年由于木制船身腐烂而提前退役,1883年拆解。

Salamander火蜥蜴,1861年2月开工,1861年8月22日下水,1862年5月服役,1875年被降级为海岸警卫船,之后又改为仓库船,直至1895年出售。

排水量2824吨,舰长70.1米,舰宽13.94米,吃水深度6.8米,最大航速10.5节,船员人数346人,武器装备有10门48磅炮和18门24磅炮。装甲:水线处115毫米。

因为奥地利与普鲁士结盟,该级舰参加了普丹战争,被布置在亚得里亚海抵御丹麦可能发动的攻击。1866年该级舰参加了利萨海战,编入奥地利铁甲舰分队,在战斗中重创了意大利帕莱斯特罗号,但是德拉赫号却也被击断桅杆并着火点燃了船体,严重受损。战后,该级舰均接受了现代化改造,更换了武器装备。

Kaiser Max马克斯皇帝级船旁列炮式铁甲舰

马克斯皇帝级为德拉赫级的改良型。该级舰共建成3艘。木制船身外敷铁甲船旁列炮式设计,不过搭载的火炮更多。19世纪60年代中早期,结构简单而廉价的船旁列炮式铁甲舰依旧是各大海军强国大量建造和改装的舰种。

Kaiser Max马克思皇帝,1861年10月开工,1862年3月14日下水,1863年服役。

Prinz Eugen欧根亲王,1861年10月开工,1862年7月26日下水,1863年服役。

Juan de Austria奥地利的胡安,1861年10月开工,1862年6月14日下水,1863年3月服役。

排水量3588吨,舰长70.78米,舰宽10米,吃水深度6.32米,最大航速11.4节,船员人数386人,武器装备有16门48磅炮,15门24磅炮,1门12磅炮,1门6磅炮。装甲:水线处厚110毫米。

1864年普丹战争期间,马克斯皇帝级中的奥地利的胡安号被部署在北海,但没能参加战斗。利萨海战期间,马克斯皇帝级3艘都编入奥地利铁甲舰分队参战,都有一些不太严重的损坏。1867年该级舰由于奥匈帝国成立后对海军军费的削减而被解除了武装,没有再参加过军行动。19世纪70年代,该级舰的木制船身腐烂严重,已经没有修复的价值,1873年全部拆解。

Erzherzog Ferdinand Max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船旁列炮式铁甲舰

Erzherzog Ferdinand Max费迪南•马克斯大公,1863年5月6日开工,1865年5月24日下水,1866年7月服役。

Habsburg哈布斯堡,1863年6月开工建造,1865年6月26日下水,1866年7月服役。

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

排水量5130吨,舰长83.75米,舰宽15.96米,吃水深度7.14米,最大航速12.54节,船员人数511人,武器装备有16门48磅炮,4门8磅炮,2门3磅炮。

哈布斯堡号

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是奥地利建造的首艘以冲角战术为主要作战手段的铁甲舰,并且在实战中获得了重大成功。该级舰依旧以法国“光荣”号为蓝本,采用木制船身外敷铁甲的设计,不过相比徳拉赫级和马克斯皇帝级增大了船体,因此火炮数量得到提升。该舰的铁甲厚度从舯部的123毫米向船艏、船艉递减至87毫米,但由于并未设署中央装甲堡,因此仍旧属于最原始的船旁列炮布局。

萨利海战示意图

当意奥战争爆发时,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尚在建造之中,船厂工人加速完成了建造,使得该级舰赶上了发生在7月的利萨海战。在利萨海战中,作为舰队旗舰的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利用撞角成功撞沉了意大利铁甲舰意大利国王号,此举成为整场战役的关键转折点,迫使意大利舰队撤回。至于哈布斯堡号则对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战争结束后,两舰均被解除武装。奥匈帝国时期,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主要担负训练和演习任务,其在1874和1882年换装了新的武装,后于1886年转入二线部队。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从1889至1908年被用作射击训练舰,最后在1916年拆解。而哈布斯堡号则担任港口警戒船,在1898年出售。

奥匈帝国海军 船旁列炮式铁甲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