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褘、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
諸葛亮《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
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
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
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
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
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
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
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
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2
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
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
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
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
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
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
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
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
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
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
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咎,以彰
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3
諸葛亮《出師表》導讀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 年),字孔明,東漢末年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
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青年時隨叔父避亂往南陽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
隱居耕種,結交龐統(179-214)、徐庶(生卒年不詳)等名士,並以齊國著名政
治家管仲(前 719?-前 645)及燕國軍事家樂毅(生卒年不詳)自比,被時人稱
為「卧龍」。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 年),諸葛亮 26 歲,受劉備(161-223)「三顧草廬」
的誠意感動,為其擬定「東連孫吳,北拒曹魏」的天下三分之計,以求復興漢室。
建安十三年(208),諸葛亮助劉備結合孫權(182-252),聯吳抗曹,於赤壁大敗
曹操(155-220),劉備得以取荊州,平成都,遂成魏、蜀、吳三分天下之勢。劉
備即蜀漢帝位後,諸葛亮受命為丞相。
章武三年(223 年),劉備征吳敗死,諸葛亮受託孤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207-271),封武鄉侯,總理國政。他厲精圖治,修好孫吳關係,撫定南方叛亂,
然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又曾設計木牛、流馬、孔明燈,改良連弩,作八陣圖,
對蜀國的政治或軍事發展,均有重大貢獻。可惜,時無良將,國力不繼,諸葛亮
積勞成疾,終在建興十二年(234 年)八月於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病逝,
年 54 歲。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尊稱其為武侯、諸葛武侯。
西晉.陳壽(233-297)著《三國志》,為諸葛亮立傳,並將其遺作文章、兵書、
奏摺等,編輯成《諸葛亮集》(又稱《諸葛氏集》),今已不傳。清.張澍(1776-1847)
輯錄有《諸葛忠武侯集》行世,即今所見《諸葛亮集》。
【寫作背景】
蜀漢章武三年(223 年)春,劉備病重,向諸葛亮囑託後事。據《三國志.
諸葛亮傳》所載,劉備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
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
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4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繼續輔佐後主劉禪,整理國政。蜀漢後主建興四年(226
年),魏文帝曹丕(187-226)病逝,子曹叡(205?-239)即位,是為魏明帝。眼
見曹魏遭逢大喪,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遂於建興五年(227 年)屯兵漢中,準
備北伐曹魏。
當時,後主劉禪年二十一,少不更事,資質平庸,又寵信宦官黃皓(?-271)
1。諸葛亮擔心北伐期間,後主不知長進,致使小人把持政權,故於出征前上表
後主,懇切勸諫後主要廣開言路、執法公正、親賢遠佞、自謀自強,不忘先帝遺
詔,務以復興漢室為己任。
【版本源流】
〈出師表〉一文,寫於建興五年(227 年),首見於西晉.陳壽《三國志.
蜀書.諸葛亮傳》,本無篇名。後收入南梁.蕭統(501-531)編、唐.李善(630-689)
注之《文選》(又名《昭明文選》),始題作〈出師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吳楚才(1655-?)、吳調侯(生卒年不詳)叔侄兩人選編自東周至明代 222
篇範文精品的《古文觀止》付印,其中亦收錄此表,並易名為〈前出師表〉。
諸葛亮於建興五年(227 年)北伐曹魏前上表劉禪,此表即本文導讀之〈出
師表〉(〈前出師表〉);建興六年(228 年),諸葛亮出兵散關,圍陳倉,出征前
又再度上表後主,後人遂按時間次序,將兩篇表書分別稱為〈前出師表〉與〈後
出師表〉。
〈後出師表〉亦為名篇,其中佳句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帝慮漢賊
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等,一向為人傳誦。惟此表文並不收錄於《三國志》,南
朝裴松之(372-451)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下注云:「此表《亮集》所無,出
張儼《默記》。」由於本傳不載,加上其內容與正史稍有出入,學者乃疑此表當
非出自諸葛亮手。
本文採用《古文觀止》本,兼參《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出師表》及
《三國志.董允傳》所引,互為校訂;如有異文,則於註釋申明。
1 《三國志.蜀志.董允傳》:「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僻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
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5
【題解】
〈出師表〉一文,顧名思義,即出師前的表書。「表」是古代臣下對君主書
陳情言事時用的一種公務文體。
漢代以前,臣下對君主進言,多稱「上書」;漢代以後,則細分為「章」、「奏」、
「表」、「議」四大類別。劉勰(約 465-520)《文心雕龍.章表》細分曰:「章以
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李善《文選》注云:「言標著事序,
使之明白,以曉主上,得盡其忠,曰表。」可見「表」有表白臣子忠義之作用,
內容以曉理、陳情為主。
「表」為奏議類的公務文書,語言相對樸實,歷來以表書傳誦後世者不多。
惟諸葛亮〈出師表〉一文,敘事賢明通達,陳情真摯感人,字字句句,皆從肺腑
而出,自然流露作者的至情至性,將本來樸實無華的文體表現得無比動人,故被
奉為理政的規範,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歷代傳誦不絕。《文心雕龍.章表》
評曰:「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誠非溢美之辭。
【文章結構】
段落 段意 主旨
第 1-2 段 1. 分析國勢危急,引起後主緊張,認真思考國情:
1.1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2 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2. 指出內外百官捨身不懈,乃因先帝生前厚待之故,
期盼後主傳承先帝美德,守護蜀漢基業。
分析情勢
1. 勸勉後主要光大先帝遺德,激勵將士志氣:
1.1 宜開張聖聽
1.2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2. 勸戒後主要彰顯平明之治,讓內外百官繼續忠心為
國:
2.1 宮中府中,陟罰臧否
2.2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3 不宜偏私,內外異法
勉以君德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6
第 3-4 段 勸勉後主親賢遠佞,以史為鑒;完成先帝遺願,復
興漢室。當中又分兩個層次:
1.1 為後主推舉政治、軍事各方方面之賢才,並
指出先帝與其之關係,望後主加以重用:
宮中:侍中郭攸之、費禕
侍郎董允
府中:尚書陳震、長史張裔(文官)
參軍蔣琬、將軍向寵(武官)
1.2 以史證加強說服力,並指出先帝對此歎息痛
恨,望後主以史為鑒:
正:親賢遠佞,先漢所以興隆
後主依此治國,漢室可興
反:親佞遠賢,後漢所以傾頹
桓、靈誤國,望後主引以為戒
第 5 段 自述生平,明志自誓,盡忠報效先帝及後主:
本性淡泊,躬耕自足,苟全性命,不求聞達。
二十一年來,辛勤為國,不為名位,完全是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受先帝遺命以來,夙夜憂歎,恐傷先帝之明。
為保國家興隆,渡瀘南征,平定叛亂。
出師在即,誓志「攘除奸凶,還於舊都」,完
成「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抒懷明志
第 6 段 請後主督責內外大臣要各盡職分,自己亦要察納雅
言,主動思考及徵詢治國良策,以完成先帝遺詔。
抒懷明志
勉以君德
【學習重點】
1. 瞭解「表」的奏議類文體特徵,體會諸葛亮上表時的至情至性,掌握本文傳
誦千載的原因。
2. 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初步認識三國時期的興衰發展,增長歷史知識。
3. 瞭解諸葛亮的生平與成就,體會其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並培養出「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責任感與為人態度。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7
4. 反思劉備、諸葛亮、劉禪一生發展及其成敗因由,以史為鑒,改變氣質,見
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
5. 通讀篇章文意,辨識其字形字音,加強閱讀古文之能力。
6. 學習本文正反論述、反覆曉喻的說理方式,改善個人說理技巧。
7. 分析本篇結構,賞握通過敘事、說理來抒情的寫作手法,加強寫作能力。
8. 重溫本篇所見修辭,特別是對偶、映襯、錯綜、借代等,並嘗試自行造句,
提升語文表達能力。
9. 指出本篇所見成語、格言與典故,背誦全文或其中佳句,藉以豐富個人涵養。
10. 根據篇章所述,比較古今思想與文化之異同,鞏固通識及思辨能力。
11. 閱讀延伸篇章,並加以比較,訓練多角度思考,以及觸類旁通的能力。
【互動教學】
1. 以《三國志》為主題的遊戲、小說、漫畫、動畫、音樂、電影、電視劇、專
題節目及其他精品,多不勝數,教師宜善用多媒體教學,引起學生興趣。
2. 展示現實中與諸葛亮相關旅遊景點的圖片,如赤壁、定軍山、五丈原、河南
臥龍崗、諸葛草廬、武侯祠等;或諸葛亮的重要發明,如木牛、流馬、孔明
燈、連弩等,輔以簡單講解,加深學生印象,並鞏固其歷史知識與通識能力。
3. 請同學選擇一位三國歷史人物以自比,然後分享其選/不選諸葛亮的原因,從
以瞭解學生對諸葛亮其人其事的評價,加強其思辨能力,跟進品德輔導。
4. 指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親賢
臣,遠小人」等名句,均與諸葛亮有關,請同學舉出更多與三國人物相關的
成語、詩詞或典故。
5. 指出《出師表》本為公文,後來卻變成文學名篇。請同學嘗試舉出其他具備
應用文性質的文學佳篇(如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林覺民《與
妻訣別書》、傅雷《傅雷家書》、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等)。
6. 請同學嘗試以後主的身份,擬定對《出師表》的覆函,以訓練其靈活思考及
書寫應用文的能力。
7. 請同學輪流以廣東口語翻譯《出師表》,並請其他同學評鑒,從而增進學習的
趣味,並提升其表達能力。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8
【文本導讀】
臣亮 言 1:先 帝 2 創 業未 半,而中 道 崩 殂 3。今 天下 三 分,益州 疲
敝 4,此 誠 危急 存 亡 之秋 5 也 !然 侍 衞 之臣 , 不懈 於 內; 忠志 之 士,
忘身 於 外者,蓋追 先 帝之 殊 遇 6,欲 報之 於陛 下 7 也。誠宜 開 張聖 聽 8,
以光 先 帝遺 德, 恢 弘 9 志 士之 氣; 不 宜妄 自 菲 薄 1 0,引喻失 義 11,以
塞忠 諫 之路 也 。
宮中、府 中 1 2,俱 為 一體;陟 罰臧 否 1 3,不宜 異 同 1 4。若 有作 奸、
犯 科 1 5,及 為 忠善 者,宜付 有 司 1 6,論其 刑賞,以 昭陛 下 平明 之 治 1 7;
不宜 偏 私, 使 內外 異 法 1 8 也。
侍中 、 侍 郎 1 9 郭攸 之、 費 禕、 董 允 2 0 等, 此 皆良 實 2 1, 志慮 忠
純 2 2,是以 先 帝簡 拔以 遺 2 3 陛 下。愚 以為 宮 中之 事,事 無大 小,悉 以
咨 之 2 4,然後 施 行,必 能裨 補 闕漏 2 5,有 所廣 益 2 6。將 軍向 寵 2 7,性
行淑 均 2 8,曉 暢 2 9 軍事,試 用 3 0 於昔 日,先 帝稱 之 曰「 能」,是 以 眾
議舉 寵 為 督 3 1。愚 以為 營 中之 事,事 無大 小,悉以 咨 之 3 2,必 能 使行
陣和 睦 3 3, 優 劣得 所 3 4 也。
親賢 臣,遠 小 人 3 5,此 先 漢所 以 興隆 也;親 小人,遠 賢 臣 3 6,此
後漢 所 以傾 頹 也。先 帝在 時,每 與臣 論 此 事,未嘗 不 歎息 痛 恨 3 7 於桓、
靈 3 8 也。 侍中 、 尚 書、 長 史、 參 軍 3 9,此 悉 貞亮 死 節之 臣 4 0 也, 願
陛下 親 之信 之 ,則 漢室 之 隆, 可 計日 而待 也 。
臣本 布衣 4 1, 躬耕 4 2 於南陽 4 3, 苟全 4 4 性命 於亂 世 ,不 求 聞達
4 5 於諸侯。先 帝不 以臣 卑 鄙 4 6,猥 自 枉 屈 4 7,三顧 4 8 臣 於草 廬 之中 ,
諮 4 9 臣以 當 世之 事;由 是 感 激,遂 許 先帝 以 驅 馳 5 0。後 值傾 覆 5 1,受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9
任於 敗 軍之 際,奉 命於 危 難之 間 5 2,爾來 二 十有 一 年 矣 5 3!先 帝知 臣
謹慎 , 故臨 崩 寄臣 以大 事 5 4 也 。受 命 以來 , 夙 夜 5 5 憂歎 ,恐 託 付不
效 5 6,以 傷 先帝 之 明,故 五月 渡 瀘,深入 不 毛 5 7。今 南 方已 定,兵 甲
5 8 已足,當 獎帥 三 軍 5 9,北定 中 原 6 0,庶 竭 駑 鈍 6 1,攘 除奸 凶 6 2,興
復漢 室,還 於 舊 都 6 3。此臣所 以 報先 帝,而忠 陛下 之 職 分 6 4 也。至於
斟酌 損 益 6 5, 進盡 忠言 , 則攸 之 、禕 、允 之 任也 。
願陛 下 託臣 以 討賊 興復 之 效;不 效,則 治臣 之 罪,以 告先 帝 之靈 。
若無 興 德之 言,則 責攸 之、禕、允等 之 咎,以彰 其 慢 6 6。陛下 亦宜 自
謀 6 7,以諮 諏 善 道 6 8,察 納 雅言 6 9,深 追先 帝 遺 詔 7 0。臣 不 勝 7 1 受恩
感激 。 今當 遠 離, 臨表 涕 泣 7 2, 不知 所 云 7 3。
註釋
1. 臣亮言:臣亮,作者自稱。依照中國傳統禮儀,古人自稱必用「名」;尊長稱
後輩亦多用對方之「名」;平輩相稱,或敬稱尊輩,則用對方之「字」;益添
敬意,則稱對方之「號」,或尊稱為某某先生,或以地望來代稱。言,上表陳
事。「臣亮言」三字,《三國志.諸葛亮傳》缺,《文選》首出始見之。
2. 先帝:指蜀漢昭烈帝劉備。先,稱已故之尊長。
3. 崩殂:古時稱帝王之死曰「崩」。殂○粵 [曹,tsou4],死,《說文》曰:「殂,
往、死也。」《文選》本「殂」作「徂」,義同。
4. 益州疲敝:益州,東漢州名,管轄範圍約為今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為蜀
漢主要領土,此處借代為蜀漢。疲敝,困乏。《文選》本作「罷弊」,同罷敝,
均指疲勞困乏義。案:劉備於章武二年(222 年)被東吳陸遜所敗,此後人
疲物乏,蜀漢國力貧弱。
5.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這真是局勢危急、生死存亡的時刻。誠,實在、確實。
秋,時刻、關頭。
6. 蓋追先帝之殊遇:那都是因為追念先帝的厚愛。蓋,乃、是。殊遇,特殊的
待遇,指厚待。《文選》本無「殊」字。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0
7. 陛下:古時臣民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臺階。臣民不敢直呼天子,乃請
立在天子左右臺階的近侍官臣代為傳達,於是轉稱天子為陛下。
8. 誠宜開張聖聽: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意見。開張,擴張。聖,尊稱天子,
此指後主劉禪。「聖聽」,《文選》本同,《三國志.諸葛亮傳》作「聖德」,當
涉下句「遺德」而誤。
9. 恢弘:廣大,此處作動詞用,解為擴大,有發揚、鼓舞之意。
10. 妄自菲薄:過分自卑,不知輕重。妄,亂。菲○粵 [匪,fei2],微薄。
11. 引喻失義:指說話失分寸,內容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合宜、恰
當。
12. 宮中府中:宮中,皇帝宮殿中,指天子身邊的侍臣。府中,丞相府第中,指
府內一般官吏。
13. 陟罰臧否:《說文》:「陟,登也。」「陟」○粵 [即,dzik7]為登、升義,引申指
提拔、晉升。臧○粵 [裝,dzong1],善,引申為褒揚、獎勵。否○粵 [鄙,pei2],
惡,引申為批評、責備。此處用錯綜修辭,指賞功罰過。
14. 不宜異同:不應該有差別。異同,差異,此為偏義複詞,詞義著重於前一字
「異」。
15. 作奸犯科:作惡犯法。奸,指壞事。《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奸」
作「姦」,義同。科,科條法令。
16. 有司:主管的官員。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官吏為「有司」。
17.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以彰顯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昭,光明,此指彰顯。平
明:公平、清明。治,治理,施政。《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治」
作「理」,蓋避唐高宗李治之諱而改。
18. 內外異法:內外,指宮中與宮外(即前文述及的丞相府中)。異法,相異的法
則。
19. 侍中侍郎:侍中,侍從皇帝左右,以備應對顧問的文官。侍郎,宮庭近侍官。
20. 郭攸之、費禕、董允:郭攸○粵 [由,jau4]之,字演長,建興二年(224)任黃
門侍郎,後遷侍中。費禕○粵 [秘衣,bei3 ji1](?-253),字文偉,後主劉禪踐
位時任黃門侍郎,後遷為侍中。董允(?-246),字休昭,時為黃門侍郎,後
遷侍中。與諸葛亮、費禕、蔣琬並稱為「蜀漢四相」。
21. 良實:賢良、信實。
22. 志慮忠純:志慮,心志、思慮。忠純,忠貞、純正。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1
23. 簡拔以遺:簡拔,選拔。簡,同「揀」。遺,留下。
24. 悉以咨之:悉,全部。咨,同「諮」,諮詢、商量。之,代詞,代指上述各人。
25. 裨補闕漏:裨○粵 [悲,bei1],助益。闕○粵 [缺,kyt8],同「缺」,缺失。漏,
漏洞、疏漏。
26. 有所廣益:可以提升效益。《文選》本此句後多一「也」字。
27. 向寵(?-240):字巨違,先主劉備在位時任牙門將。章武二年(223),蜀漢
伐吳大軍潰敗,獨向寵部隊保持完好,故劉備稱許其能幹。後主劉禪即位後,
封向寵為都亭侯,後又為中部督。
28. 性行淑均:性行○粵 [衡,hang4],性情、行為。淑,善良。均,平,指處事公
平、公正。此處用錯綜修辭,指個性善良,行事公正。
29. 曉暢:通曉、精通。
30. 試用:任用。
31. 督:武職,中部督,掌管禁衛軍。
32.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事無大小」句,《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均
缺,《古文觀止》本據前文「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句補。「咨」,
《文選》本此處作「諮」,而「宮中之事」句則用「咨」,前後不一。
33. 行陣和睦:軍隊團結和睦。行○粵 [航,hong4],行列。陣,陣形、隊伍。「行
陣」,借代為軍隊。《三國志.諸葛亮傳》作「行陳」,「陳」與「陣」通。「和
睦」,《三國志.諸葛亮傳》同,《文選》本作「和穆」,「穆」與「睦」通。
34. 優劣得所:人才優劣,各得其所。所,處所,指適當的職位。此句末《文選》
本、《古文觀止》本有「也」字,《三國志.諸葛亮傳》缺。
35. 遠小人:遠○粵 [願,jyn6],形容詞轉品作動詞用,遠離。小人,人格卑下之
徒。
36. 遠賢臣:《三國志.諸葛亮傳》同,《文選》本「臣」作「士」。
37. 痛恨:痛心、遺憾,與現今稱「痛恨」為「極端憎恨」之意不同。
38. 桓、靈:東漢桓○粵 [緩,wun4]帝劉志(132-167,146-167 年在位)、靈帝劉
宏(156-189,168-189 年在位)。桓帝先信任外戚梁冀,後又寵信宦官,下詔
逮捕反對宦官的李膺等二百餘人,興起黨錮之禍。靈帝即位,宦官繼續專政,
朝政腐敗,導致黃巾之亂爆發。
39.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皆屬官名。侍中,指前文引述之郭攸之、費禕;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2
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之官,此指陳震(?-235)。長○粵 [掌,dzoeng2]史,
漢丞相及三公(太尉、司徒、司馬)府均設長史,以輔佐三公,此指張裔(?-230)。
參軍,漢末至南北朝丞相及諸王府掌管軍務的幕僚,此指蔣琬(?-246)。
40. 貞亮死節之臣:堅貞可靠,願為節義而死的大臣。貞,堅定不移。亮,通「諒」,
信實。死節,以死守節。案:此句《文選》本同,《三國志.諸葛亮傳》「臣」
後無「也」字,「貞亮」則作「貞良」,大意均指堅貞可靠。
41. 布衣:平民。古時一般百姓僅穿著粗布衣服,故以布衣借代為平民百姓。
42. 躬耕:親自耕種,此指隱居。躬○粵 [工,gung1],「躳」之俗字,身也,引申
指親身。《說文》:「躳,身也。从身从呂。躬,躳或从弓。」
43. 南陽:漢郡名,今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一帶。諸葛亮曾隱居南陽隆中,位
南陽郡西境,即今湖北襄陽市內。
44. 苟全:苟且求全。
45. 聞達:揚名顯達,此指當官。聞○粵 [問,man6],有名望。
46. 卑鄙:出身卑微,見識鄙陋。此乃自謙之語,與現今稱「卑鄙」為言行惡劣、
缺德之意不同。
47. 猥自枉屈:委屈自己貶低身份。猥○粵 [委,wai2],猶「辱」,一說通「委」,
委曲,均指委屈對方降低身份之謙敬辭。自,自己,指先帝劉備。枉屈,委
屈,有屈尊就卑之意。
48. 顧:拜訪。
49. 諮:詢問。
50. 遂許先帝以驅馳: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遂○粵 [睡,soey6],於是,文言
常用副辭。許,應允。驅○粵 [拘,koey1]馳,奔走效勞。
51. 後值傾覆:後來遭受戰敗。值,遇上,當。傾覆,傾倒覆滅,指大敗。此指
漢獻帝十三年(208 年),劉備於湖北當陽長阪坡(今湖北當陽市)為曹操所
敗,倉皇逃走一事。
52.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指諸葛亮在劉備戰敗之時接受任命,出
使東吳,聯結孫權抗曹。案:《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間」作「閒」,
二字古時音義全同。
53.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從那時以來已有二十一年了。爾,代詞,那。有○粵 [又,
jau6],通「又」。案:諸葛亮於建興五年(227 年)向後主劉禪上表,而先主
劉備於漢獻帝十三年(208 年)兵敗於曹,前後僅 20 年;此所謂「爾來」,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3
乃自建安十二年(207 年)諸葛亮草廬出仕起計。
54. 臨崩寄臣以大事: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臣。寄,託付。章武三年(223
年)春,劉備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居永安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四月,劉
備病死永安宮,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諸葛亮,並請他輔佐劉禪。
55. 夙夜:日夜。夙○粵 [叔,suk7],早。
56. 託付不效:意謂辜負先帝的託付。不效,沒有成效。
57.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所以五月率兵渡過瀘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荒蠻之地。
此指諸葛亮於建興三年(225 年)五月南征,大軍渡過瀘水,平定南方諸郡
的叛亂。渡,濟水。《文選》本「渡」作「度」。瀘○粵 [盧,lou4],水名,今
金沙江上游,其地氣候濕熱,有瘴氣。毛,通「芼」,指草木、蔬菜,《穀梁
傳.定公元年》「毛澤未盡」,范甯注:「邵曰:『凡地之所生謂之毛。』」不毛,
草木不生之地,引申指偏僻荒蠻之地。
杜祖貽、劉殿爵主編《中國文學古典精華:文選》謂西南瀘水一帶叢林茂密,
並非草木不生,疑「毛」可解作「苗」,「不毛」謂「蠻邦不事種植」,可備一
說。案:此處乃借「不毛」引申指荒蠻、未開發之地,至於其地是否草木不
生,似非重點。
58. 兵甲:兵器、鎧甲,借代為軍備。
59. 當獎帥三軍:應當獎勵及統領全軍。「帥」,統帥,率領。案:此句《文選》
本無異,《三國志.諸葛亮傳》「帥」字作「率」。「帥」與「率」通,義同。
60. 中原:泛指黃河流域(今河南中部一帶),當時為曹魏領地。
61. 庶竭駑鈍:希望能竭盡自己平庸拙劣的才能。庶,庶幾,表示願望的副詞。
竭,盡。駑○粵 [奴,nou4],劣馬。鈍,刀鋒不利。「駑鈍」,以劣馬與鈍刀借
喻才能低劣平庸,乃自謙之辭。
62. 攘除奸凶:剷除奸險凶惡的敵人,此指曹魏。攘○粵 [陽,joeng4],排除,消
滅。奸,《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均作「姦」,義同。
63. 還於舊都:西漢首都原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光武帝遷於洛陽。長安、
洛陽乃兩漢舊都,當時均歸曹魏統治,蜀以繼漢統自承,故以攻取二地為還
舊都。案:《三國志.諸葛亮傳》、《文選》本「於」作「于」,義同。
64. 職分○粵 [份,fan6]:職責本分。
65. 斟酌損益:權衡得失,考慮取捨。斟酌,本指適量地注酒至杯中,引申為衡
量、考慮之意。損益,減損與增益,指處事掌握分寸,考慮取捨。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4
66.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如果沒有發揚德行的
建言,就應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充等人的過錯,以表明他們怠慢失職。興○粵
[兄,hing1],興起,發揚。咎,過失,罪過。彰,彰顯,表明。慢,怠慢,
疏忽,指失職。
案:「若無興德之言,則」七字,《出師表》原文缺,據《三國志.董允傳》
補。「彰其慢」,《三國志.董允傳》引同,《文選》本作「章其慢」,《三國志.
諸葛亮傳》則「慢」、「咎」二字對調。
67. 自謀:自我思考。謀,謀劃,思考。案:此句《三國志.諸葛亮傳》同,《文
選》本則作「自課」,自我省察也。
68. 諮諏善道:諮詢治國良策。諮諏○粵 [周,dzau1],同義複詞,二字均指徵詢、
商量之意。《三國志.諸葛亮傳》同,《文選》本「諮」作「咨」。道,本指道
路,此指途徑、方法,引申指治國策略。
69. 察納雅言:明察及接納正直的言論。雅言,正言,指正直合理的進言。
70. 先帝遺詔○粵 [照,dziu3]:指劉備臨終時留給劉禪的詔書,見《三國志.先主
傳》注引《諸葛亮集》,其中以「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
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等告誡,至為著名。
71. 不勝:不盡。勝○粵 [升,sing1],勝任。
72. 涕泣:流淚哭泣。《文選》本、《三國志.諸葛亮傳》作「涕零」,義同。涕,
《說文》:「泣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泣也』二字,當作『目液也』
三字,轉寫之誤也。《毛傳》皆云:『自目出曰涕。』」「涕」本義為眼淚,後
來才演變為現今鼻涕之意。泣,低聲哭泣,《說文》:「無聲出涕曰泣。」
73. 不知所云:不知所言為何。表示心情感慨沉重至極,亦有謙稱自己所言混亂
無序、逾越分寸之意。《文選》、《三國志.諸葛亮傳》作「不知所言」,義同。
譯文
臣諸葛亮啓奏:先帝(劉備)創建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駕崩。如今天
下分成三國,(我們)益州地區人力物力都疲乏困頓,這真是局勢危急、生死存
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心的將士,在疆場上奮
不顧身,那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厚愛,而想要報答在陛下您的身上啊!(陛
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意見,以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奮將士們的志氣,
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合道理,從而堵塞了忠臣進諫的管道啊。
皇宮中的侍臣、丞相府裏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蜀漢之臣),(對他們的)
提拔、懲罰、表揚、責備,不應該有不同標準。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或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5
盡忠行善的,應該一律交予專責的主管來審議賞罰,以彰顯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
方針;不應該偏袒徇私,致使宮廷內外有不同的執法標準。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思慮忠貞純正,
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
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們,然後才去施行,(這樣)必定能夠補救缺點和漏洞,
提升效益。(至於)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事,從前先帝任用
他時,就曾稱許他「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他為中部督。微臣認為軍中的事,
不論大事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這樣)必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人才優劣,
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西漢初年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
則是東漢末年所以衰亡的原因。先帝(劉備)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沒
有一次不對桓帝(劉志)、靈帝(劉宏)歎息遺憾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
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他們都是堅貞可靠,願為節義而死的
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陽隱居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
揚名顯達。先帝(劉備)不嫌臣出生卑微、見識鄙陋,反而屈辱自己,紆尊降貴,
三次到草舍來看望臣,詢問臣對當前天下大事的看法;臣因而感動振奮,於是答
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先帝)遭受戰敗,(臣)在敗軍之時接受任務,在危
難之時肩負使命,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處事小心謹慎,所以在臨終
時把(輔助陛下、復興漢室等)國家大事託付給臣。自接受(先帝)遺命以來,
(臣)日夜為國事憂思感歎,深恐託付的任務沒有成效,因而損害了先帝知人之
明。因此,(臣)在五月(冒着酷熱)帶兵渡過瀘水,深入南蠻地區(平撫叛亂)。
如今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軍隊的裝備也很充足,應當激勵並率領全軍,北
伐平定中原,希望能夠竭盡臣平庸拙劣的才能,剷除奸險凶惡的敵人(曹魏),
復興大漢王朝,遷回原來的首都。這就是臣用以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本
分啊!至於(在政事上)權衡得失、考慮取捨,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意見,那就
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委任臣負責討伐逆賊、復興漢室的任務,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就懲
治臣的罪過,以祭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陛下)德行的建言,就應責
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過錯,以表明他們怠慢失職。陛下也應當自己思慮
謀劃,徵詢治國良策,審察並接納正直的諫言,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這樣,)
臣就深受陛下恩德而感激不盡了。如今即將離開陛下遠征,(臣)不禁對着這篇
表章潸然淚下,不知道說些甚麼話了。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6
【賞析】
諸葛亮以政治與軍事才能見稱,並非一個著名文學家,惟其所著《出師表》
一文,卻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誠如宋代大文豪蘇軾所言:「諸葛孔明不以文章
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至《出師表》,簡而盡,
直而不肆,大哉言乎!」《文心雕龍.章表》評此表為「志盡文暢」,更奉作「表
之英」。宋人甚至說:「讀《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一篇八百字不
到、語言樸實無華的公務文章,最後竟受到後人如此高度讚揚,究竟原因何在?
綜合文意,全文大致可分兩部分:前一部分(第 1-4 段)為諸葛亮對後主的
進言勸諫,期望後主追念先帝遺詔,復興漢室;第二部分(第 5-6 段)則抒懷明
志,表白自己對先帝與後主的忠誠。歸根究底,全文大旨可以「理周情切」四字
概括。
所謂「理周」,乃因文章立論切合實際需要,所言有根有據,建議具體清晰,
不作空泛議論,邏輯嚴謹,說服力強。此文寫於諸葛亮北伐中原之際,全文以規
勸後主劉禪修明內政為重點,而北伐的準備工作及具體計劃,則統統從簡。為甚
麼作者要如此寫呢?因為北伐曹魏、復興漢室,本來就是蜀漢的一貫目標,亦是
諸葛亮作為丞相的本來職分,不必贅言。令諸葛亮最為憂心的,是北伐期間的內
政;若內政出現問題,即使北伐成功,國家亦難以穩定。因此,為免小人趁機顛
亂朝政,諸葛亮在臨行前呈上的表文,不談軍事方略,先分析天下大局,指出蜀
漢國勢危急,從而引起後主緊張,認真思考國情。接着,諸葛亮反復叮嚀後主要
修明內政,其中包括:(一)「廣開言路」、(二)「執法公正」、(三)「親賢遠佞」
及(四)「自謀自強」等具體勸諫;又向後主推薦郭攸之、費禕、董允、蔣琬、
向寵等足以倚重的文武大臣,論述「親賢遠佞」的優劣得失,繼而藉先漢、後漢
的興衰歷史對比作為其論證依據,期望以國家傾頹之嚴重結果,以及先帝對此悲
憂歎息之訓示,儆醒當時寵信宦官的後主,要用心治國,復興漢室。從中可見文
章的有為而發,所論均有具體的針對措施,敘事說理,甚為詳備。
當然,一篇成功的議論文,除了以理服人外,還應以情動人。面對資質平庸、
寵信宦官小人的後主,諸葛亮處處為大蜀前途考慮,以懇切真誠的諄諄告誡口吻,
勸諫後主宜親賢遠佞、諮諏善道、納察雅言,並述明身世,抒懷明志,處處透露
出諸葛亮對先帝恩情的顧念,以及對年輕後主的殷切寄望。文中共十三次提及「先
帝」,是以老臣身份追念先帝,藉以警惕後主;又有七次稱及「陛下」,不忘以臣
子立場表白個人對後主的忠誠。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以及諄諄勸諫的誠意,令
文章既說之以理,亦動之以情,說理與陳情兼合,可謂理周而情切,說明了本文
被奉為千古至文、傳誦不已的原因。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7
諸葛亮足智多謀,才學非凡,卻生逢亂世,侍奉昏庸之主。面對不思進取的
後主,諸葛亮苦口婆心,勸諫後主應光大先帝遺德,廣開言路,賞罰分明,用心
治國。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愚忠。但忠誠敬業始終是一種普世價值,而諸葛亮
提出的明君管治標準,放諸四海皆準,《出師表》中的公忠體國精神,於今仍有
借鑒意義。
放眼古今政壇、懶於公事,投機取巧者,比比皆是。相對而言,《出師表》
文辭懇切動人,字字肺腑,彰顯出諸葛亮那份忠耿報國、披肝瀝膽的誠意,這種
難能可貴的品德,的確令人動容。
【匯評】
西晉.陳壽(233-297)《上諸葛氏集表》(又載《三國志.諸葛亮傳》):
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
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
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
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
理,而有補於當世。
南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
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矣。至如文舉(孔融)之《薦
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表之英也。
唐.杜甫(712-770)《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宋.蘇軾(1037-1101)《樂全先生文集叙》:
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
至《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
裏,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8
宋.惠洪(1071-1128)《冷齋詩話》:
李格非善論文章,嘗曰:諸葛孔明《出師表》、劉伶《酒德頌》、陶淵明《歸
去來辭》、李令伯《陳情表》,皆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
宋.陸游(1125-1210):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沔陽道中草離離,臥龍往矣空遺祠。
當時典午稱猾賊,氣喪不敢當王師。
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風想像梁甫吟,尚憶幡然答三顧。
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世上俗錦甯辦此,高台當日讀何書?──《游諸葛武侯書臺》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過二未全衰。
讀書似走名場日,許國如騎戰馬時。
秋晚雁來空自感,夜闌酒盡不勝悲。
渭濱星霣逾千載,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
秋色關河外,秋聲天地間,壯士感此時,朝鏡雕朱顏。
一身寄空谷,萬裏夢天山,噫嗚怒眥裂,憤激悲涕潸。
古來真龍駒,未必置天閑;長松倒澗壑,委棄同蓁菅。
得志未可測,談笑濟時艱,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宋.安子順(1158-1227)(見宋人謝枋得 [1226-1289]《文章軌範》):
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
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19
宋.真德秀(1178-1235)《文章正宗》:
三國非無文章,獨取武侯一表者,以其發於至忠也。
宋.文天祥(1236-1283)《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或為出師
表,鬼神泣壯烈。……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
明.歸有光(1507-1571)《文章指南》:
為文必在養氣,氣充乎內而文溢於外,蓋有不自知者,如諸葛孔明《前出
師表》、胡澹《上高宗封事》,皆沛然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謂非正
氣之所法乎!
明.郭明龍(見清人于光華 [1727?-?] 編《文選集評》):
忠義自肺腑流出。古樸真率,字字滴淚。與日月爭光,不在文章蹊徑論也,
然情至而文生。
清.金聖嘆(1608-1661)《天下才子必讀書》:
此文,自來讀者皆嘆其矢死伐魏,以為精忠,殊不知此便是了沒交涉也。
看先生自云:「臨表涕泣。」夫伐魏即伐魏耳,何用涕泣為哉?正惟此日
國事,實當危急存亡之際;而此日嗣主,方在醉生夢死之中。知子莫如父,
惟「不才」之目,固已驗矣;豈知臣莫如君,而「自取」之語,乃遂敢真
蹈也?於是而身提重師,萬萬不可不去;心牽鈍物,又萬萬不能少寬。因
而切切開導,勤勤叮嚀,一回如嚴父,一回如慈嫗。蓋先生此日此表之涕
泣,固自有甚難甚難(向榮案:「甚難」二字犯複,疑為衍文,或有誤「歎」作「難」
者,亦未可知。)於嗣主者,而非為漢賊之不兩立也。後日杜工部有詩云:
「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正是此一副眼淚矣。哀哉!哀哉!
清.吳楚材(1655-?)、吳調侯《古文觀止》:
後主建興五年,諸葛孔明率軍北駐漢中,以圖中原,臨發上此疏。大意只
重親賢遠佞,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故始以「開張聖聽」起,末以「咨諏」、
「察納」收。篇中十三引先帝,勤勤懇懇,皆根極至誠之言,自是至文。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20
清.浦起龍(1679-1762)《古文眉詮》:
伊尹頻稱先王,武鄉頻引先帝,其聖賢氣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
叮嚀幼主人。言言聲淚兼並,而一時外攘內顧,雙管並下。於事則主行師,
於情則主居守,平側自見也。
清.過珙《詳訂古文評注全集》:
懇懇惻惻,是君臣語,亦是父子語。看其敘寵遇,則曰「三顧臣」、曰「語
臣」,曰「寄臣以大事」;敘報效,則曰「許先帝」,曰「受任」,曰「恐託
付不效」。當年心事,自有耿耿不可磨滅之處。
清.唐介軒《古文翼》:
親賢遠佞,是通篇主意。說到嘆息痛恨處,千古而下,為之扼腕。前後「先
帝」凡十三見,忠愛勤懇,此心可貫金石,循環諷詠,不忍釋手。
清.曾國藩(1811-1872)《曾文正公文集.求闕齋讀書錄》:
古人絕大事業,恆以精心敬慎出之。以區區蜀漢一隅,而欲出師關中,北
伐曹魏,其志願之宏大,事勢之艱危,亦古今所罕見。而此文不言其艱巨,
但言志氣宜恢弘,刑賞宜平允,君宜以親賢納言為務,臣宜以討賊進諫為
職而已。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遠大、思慮精微始也。
清.林紓(1852-1924)《古文辭類纂選本》:
並不著意為文,而語語咸自血性中流出。精忠之言,看似輕描淡寫,而一
種艱懇之意,溢諸言外。視郭忠武之自陳,尚覺郭言少激,而公文則純是
一腔熱血也。
【討論問題】
1. 諸葛亮為甚麼不在表中指明朝中小人的名字?
(一)北伐在即,即將遠離後主,若明言小人名字,恐將引起小人不滿,伺機
報復,顛覆朝政。
(二)表中力勸後主宜選賢任能,親賢遠佞。若後主聽從,自會遠離小人;若
不從,於表中檢舉小人亦於事無補。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21
2. 《出師表》明明是給後主的表書,諸葛亮為何在表中屢次提及先帝?
(一)希望以父子之情感動後主,叮囑他要追念先帝遺訓。
(二)說明內外大臣盡忠後主,乃因感恩先帝殊遇,勸勉他要繼承父德,公正
執法,選賢任能。
(三)激勵後主要發憤圖強,繼承父志,以復興漢室為任。
(四)利用先帝名義與權威,突出老臣身分,並加強說服力。
(五)借感念先帝來抒懷明志,表白自己忠君愛國的心意。
3.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提出了不少忠告,試舉例說明之。你認為當中
哪一種是作者最為憂心的?為甚麼?
(一)廣開言路:「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二)執法公正:「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不宜偏
私,使內外異法」。
(三)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親小人,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
(四)自謀自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陛下亦宜自
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四項忠告中,諸葛亮最憂心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後主年紀尚輕,又寵
信小人,而今臨近北代,即將遠離後主,諸葛亮不得不擔心小人會趁機
顛亂朝政,破壞北伐計劃。而且,親信小人正是後主的弱點,若能親賢
遠佞,則其餘各項均可落實。
4. 《出師表》為臣子向國君進言的奏表,但諸葛亮在表中卻屢以告誡口吻規勸
後主,似乎逾越了君臣之禮。為甚麼諸葛亮要用這種告誡的口吻說理?試加
以分析說明。
(一)諸葛亮輔佐先帝劉備創建蜀漢,功高權重,是蜀漢重要的開國老臣。
(二)劉備臨終前曾託孤予諸葛亮,並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故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不只是老臣,更有如君父一樣的特殊地位。
(三)由於諸葛亮的特殊身份,《出師表》中除了表達臣下對後主應有的恭謹
態度外,間有採用告誡口吻者,旨為加強文章語氣,叮嚀後主要發憤圖
強,不但沒有逾越君臣之禮,更表現出懇切動人的誠意。諸葛亮不卑不
亢的語氣,輕重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正符合其特殊的身份與地位。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22
5.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自述身世及志向,當中有何用意?
(一)諸葛亮身繫國家要職,權高位重,故借述明身世,說明自己本性淡泊,
不求功名,只為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才出效忠,從而釋除後主猜疑。
(二)表白自己盡忠為國,對先帝及後主忠心耿耿。
(三)表明自己受先帝託孤之命,突出老臣地位,借用先帝權威以加強說服
力。
(四)說明北伐的意義與有利條件,指出當時「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正是
伐魏的好時機。
(五)回顧歷史,指出先帝創業艱難,而今國勢緊張,勸勉後主要發憤圖強,
繼承父志,以復興漢室為任。
6. 諸葛亮將自己與劉備的遇合及個人的感懷,放在《出師表》的最後部分。如
果改將這抒懷明志的部分放在文首,是否會影響這篇表書的感染力呢?請想
一想。
如果將個人感懷的部分置於文首,開章即突出諸葛亮的功勞與地位,容
易令全文重心失衡,影響表書的說服力,甚至引起後主猜疑及不滿。
相反,現在以分析國家形勢起首,可以引起後主緊張國情,更加專注於
表書內容,對當中「廣開言路」、「執法公正」、「親賢遠佞」等勸諫有更
深印象。說理之後,再在文末加入諸葛亮的感懷部分,動之以情,有助
將前文的理念順利推展,加強全文的感染力,收畫龍點睛之效。
7. 劉備臨終前曾交代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
認為這是劉備由衷之言,還是另有用心?如果你是諸葛亮,面對後主這個扶
不起的阿斗,你會如何選擇?請加以說明。
此為開放式題目,旨為引導同學自由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延伸閱讀】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
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
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23
諸葛亮《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
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
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
入不毛,幷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
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爲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也。
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
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
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
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幷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
也,髣髴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
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
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
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
中間朞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
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
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
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
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
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李密《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朞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
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
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24
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
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
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
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
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
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
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餘年。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參考資料】
(一)學術論著
1.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學生古詩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年),下冊,頁 1401-1406。
2. 中華書局編輯部:《名家精譯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頁
256-260。
3. 王水照等:《古文觀止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頁 213-216。
4. 王峰、馬奔騰注釋:《中學生必背古詩文(初級五十篇)》(香港:智能教育
出版社,2004 年),頁 20-27。
5. 四川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中國歷代文選》(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1980 年),上冊,頁 388-394。
6. 甘玉貞編著:《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香港:三聯書店,2014
年),頁 150-160。
7. 李永田:《中國古文鑒賞》(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 年),頁 88-90。
8. 杜祖貽、劉殿爵主編:《中國文學古典精華: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0 年),頁 242-248。
9. 洪本健、方笑一、戴從喜、李強:《深入閱讀〈古文觀止〉》(臺北:五南圖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頁 443-448。
10. 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9 年),頁 57-63。
文言經典閱讀與賞析(二):超世與忠君 謝向榮編著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25
11. 張新科、尚永亮主編:《先秦兩漢文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頁 591-597。
12. 梁衡編著:《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美文》(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 年),頁
32-39、99-104。
13. 郭建勛、翟新明編著:《絕世妙筆〈古文觀止〉新編》(長沙:嶽麓書社,2014
年),頁 55-59。
14. 陳文新、魯小俊編著:《休閑古文鑒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年),
頁 207-210。
15. 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年
新一版),上冊,頁 444-449。
16. 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1 年),頁 911-937。
17. 陳耀南選注:《中學生文學精讀.古文》(香港:三聯書店,1994年),頁99-108。
18. 黃坤堯導讀及譯注:《古文觀止》(香港:中華書局,2014 年),頁 197-206。
19. 楊曉菁編著:《古文今讀:陪你輕鬆看經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2012 年增訂二版),頁 146-155。
20. 鄭楚雄編著:《急救文言文》(香港:文化策略出版社,2013 年),頁 75-84。
21.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出師表》(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頁 516-517。
22. 遲嘯川編著:《文言文好好讀》(新北:典藏閣,2012 年),頁 114-121。
(二)網上資源
1. 香港教育局──「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原文及參考資料(2014 年 5 月)」: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secondar
y-edu/lang/set_text.html
2.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拙作「古文解惑」專欄(原載《文匯報.教育版》):
〈《出師表》導讀──廣開言路 賞罰分明〉,2015 年 1 月 2 日
〈《出師表》導讀──親賢遠佞 國家興隆〉,2015 年 1 月 16 日
〈《出師表》導讀──知遇之恩 矢志不忘〉,2015 年 1 月 30 日
〈《出師表》導讀──理周情切 千古至文〉,2015 年 2 月 13 日
http://www.ny.edu.hk/web/ancient_n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