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蓝印花布承古通今


蓝印花布是中国的一种工艺品,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经济高度发达且商品流通日益频繁的明清时期,一种名为‘药斑布’的纺织品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穿着必备之物。”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属于明清时期的作品。这些生活用品采用蓝印花布制成,如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它们既朴素大方,又色调清新明快,图案则展现出淳朴典丽的特色,因此在以前深受人们的喜爱。染坊业也因此一度成为地方上的重要产业。蓝印花布的风格和特点是时代的见证,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蓝印花布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蓝底白花布的制作过程简单,只需使用一块花版进行印花,纹样中的斑点互不连接,比如梅、兰、竹和菊。而白底蓝花布则需要使用两块花版进行套印,第一遍印刷称为“花版”,第二遍称为“盖版”。盖版的作用是将花版的连接点和需要留白的区域遮盖起来,以更清晰地呈现蓝色花纹。

另外,还有一种印制白底蓝花的方式,使用一块单独的印花版,通过覆盖在网状物上,从而不需要在每个地方连接花版纹样,制作完成后,将花版牢固地粘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进行刮印。有些蓝印花布是双面的,这时候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将纹样对准反面再进行一次刮浆,这样染制后就可以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用上等的颜料才能出好料,而江苏省南通就盛产蓝草,颜料靛蓝的原材料。相传在明朝末年,南通已有专门运销染料的商店,称为“靛行”,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清《光绪通州志》中,还专门记载了南通地区蓝印花布制靛的过程。
由于南通便利的交通地理位置,又有颜料蓝草,制靛业发达,因此南通地区基本上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户人家都能染蓝布,使得蓝印花布迅速发展,并成为重要产业。自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