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拟录取后,如何选择读研导师?

2023-05-10 16:17 作者:考研Bboy俏  | 我要投稿

如何选择读研导师?

(全方位解读)

在选导师之前,首先需要自己想清楚的几点:

1、首先要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是因为什么?是否准备读博?

(即是否做学术or搞科研?)

(毕业后考公or考编?)

(进国企or外企or私企工作?)

2、要想好自己读研期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奋力苦读or轻松摆烂?)

(多发文章or多去实习?)

3、希望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导师对自己的要求?

(“合作共赢”or“老板员工”?)(散养or严厉?)

明确了自己的要求后,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的导师:

1.学术大牛型导师

   学术大牛型导师非常忙,没时间给出具体的指导,一般都是师兄、师姐或导师带的博士来指导科研,可能一学期也见不到导师几面。如果找这种类型的导师,自己一定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确定会读博。因为一般读到博士阶段才能够得到导师的资源。大牛型导师还注重师门传承,有合适的项目也会互相帮扶。大牛型导师基本上每年都是满名额招生(即能招收多少就招收多少,例如硕士每年5个,那基本上共15个硕士;博士每年3个,四年毕业12个博士)。所以,一要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好好考虑。通常,这类导师所招的硕士或博士,都是需要有一定水平才有资格进组。具体向985、211等院校的同学了解过他们的科研情况:

(1)项目中自己独立科研

 一般大牛型导师会直接给出你需要的研究方向或根据你的兴趣帮你选择一下研究方向,然后扔给你自己琢磨吧!其实,更多的是导师接到项目分配给不同的同学来共同完成项目,有可能是上千万的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根据项目的不同各个同学的研究方向也不同,有可能做完了项目导师会给你再换个方向研究,这都是有可能的。一句话,灵活一点,把自己变得更能抗压的去学习研究不同的项目来提升自己。自己各项都很优秀了,导师才会帮你申请项目;发展的不好,混个毕业进企业工作也不错。

(2)项目中有人带着做科研:

 如果研究的方向是师兄、师姐研究过的。可以去借鉴他们的研究内容或直接请教他们,这样在方向和进度上都会很有保障。在发表文章方面也是非常有竞争力,有人带着会事半功倍。为了能更好的获取他们的帮助,一定要跟师兄师姐们处好关系,毕竟别人没有任何义务去带你,所以,为人处事的本领也要学好。

(3)读研过程中无项目科研:

 这种情况不多但是也有可能会遇到,选好导师进入课题组之后又发现导师的研究自己不是很喜欢或者无项目进行科研等。可以考虑去考证、学习计算机物联网、嵌入式、数字模拟IC等方向,为研三时的秋招做好准备。在找工作方面可以进行提前批、秋招(金九银十)、春招等。其实,就算有科研项目,但是跟你找工作的方向不吻合其实也没太大作用,与其说一直研究对自己以后用处不大的科研工作,不如一直不断的学习日后找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并不断自己想办法实践。

 总之,跟着大牛型导师的好处是,不论是读博还是工作,提到你的老师是某某大牛导师,到哪都是一张靓丽的通行证。有可能他帮你推荐工作是一句话的事,别人对你的认可度也高,毕竟师出名门;跟着大牛型导师的缺点是,他们很忙科研全靠自己。因此,跟着这种导师具有很大风险,比较具有挑战性。

 最后提醒,并不是说找到了好导师就厉害,导师只会给你提供相对来说更好的平台,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科研。你和导师的关系要么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要么是老板员工的关系,享受了好的资源也要有相匹配的贡献才行嘛,干的好硕士毕业可以继续跟着大牛型导师继续读博,要么去考公、考编,要么进入企业上班。

2.奋进型的学者——已经小有成就的学术型导师

 其中小牛型教授或副教授,他们不像大牛型导师有那么丰富的资源,但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去做研究,发表文章等。还有普通青年副教授或讲师,他们的共同点是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快速上升期,他们会更加细致的指导学生做实验、发论文,对科研上的指导认真细致,指导学生发表的论文也可以评职称。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分配指标,一般教授能带2-4个研究生,一般都能招满;副教授一般带1-2个研究生。博士的名额相对会更少一些。

 对于发表的文章而言,一般人品不错的导师会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一作给学生,导师是通讯作者。如果能在读研期间发表几篇文章,在学校期间的奖学金应该可以拿到,这都是肉呀,再加上助学金补助,省着点花,到毕业时候还有富裕的。如果老师跟学生抢一作,为了毕业也只能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加入小牛教授这类组后,你如果很厉害,可以很快出成绩发表文章,奖学金能拿全,读博也不成问题;你如果想摆烂,只要听话,按照导师的话认真完成也可以达到毕业要求。因此,对自己能力不那么自信的同学,或许这是一种好的选择。

 加入副教授或讲师的带的组后,你可能会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如果想做学术,多问自己的导师,他们相对于教授级别的导师时间更多,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自己也要多去争取机会,请教导师,这对于入门及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项目型教授/副教授——导师可能会和企业合作并接横向课题

 做项目型的导师可能自己开了公司或入股了某些公司,接项目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自己的研究生可以充当免费或廉价的劳动力。这种类型的导师对评职称写论文的需求不高,有些导师可能还是行政职务,已经不需要接着升了或者说很难往上爬了,进入这类老师的课题组等于进入一个小型包皮公司,属于打工的性质比较浓厚,其实只要不是进入那种很厉害的实验室去研究学术性问题,对于读研来说更多的是相当于进入社会干着挣不到钱的工作。

 对于以上所说,也不绝对,有的比较年轻的导师,打算从学术上有很大的发展,做学术以及技术,更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市场化,将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谋取收益。当然,他们可能也会申请一些其它项目,但总的来说,他们大都是去谈合作而不是去参加纯学术会议。这类导师一般也被学生称之为“老板”,他们很有可能让学生帮自己做工程项目,写各种项目方案,报告,项目计划书,项目评估分析等。还有可能导师接到项目后,把自己的学生安排到工厂去干项目(鄙人不才,是这样的经历)有可能一年半载的。

 如果你立志做学术,一定要打听分辨好导师研究哪方面。如果你想的是工作,以后不读博或在学校搞科研,那么这种工程项目型导师(老板)非常适合你。这种情况差不多相当于直接找到了份工作,毕业后你有大量的工作经验,在相关的企业里也会很受欢迎,找工作也有筹码和优势。

 跟着此类型导师的好处是自己可以接触工程项目,实际动手做项目,提早和工作接轨,但是这类项目对你实际提升技能的意义如何,还得自己判断,有可能技能提升很快,但也有可能不断重复同类型工作或者根本不是自己毕业后想做的工作;缺点是科研建树低,跟此类型的导师,毕业后一般就是奔着工作去,很少有读博的,或者是本科学校出身不好,想找个更高一点层次的学校,拿个相对好点的硕士学位,但是又不想过多涉及学术。如果读博可以联系导师,让他推荐一个他认识的教授(前提是你需要有文章或发明专利等来佐证你的专业学术能力),更多的情况是需要自己考博并联系导师和学校。如果走读博,学术路线的话,这种导师最好是慎重选择。

4.对学生散养型的导师——我们可以自己去找实习or考公考编or考证or谈恋爱or旅游健身or搞对象or毕业后进国企、外企、私企等

 这类导师多数为快退休的、行政职务类、兼职的、对发文章没有欲望的、对评职称无欲的、不愿和学生过多打交道的、对学生管理较松的、文科类等这种导师会稍微多一些?

 这些导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是不怎么搭理,他们也不太需要发论文、自己没有过多精力管理学生或者指导学生发展,属于散养型导师。优点是:想干嘛就干嘛,在读研的三年里我们如果想摆烂,可以只完成毕业要求即可,其它时间自己去分配,可以潇洒度过研究生生活。我们可以在研二时候去找实习学习更多技术技能(研一大都在上课),等研三的时候去考公考编(一定要看好考试要求),去考教师资格证扩大自己的就业范围等等。缺点是:科研路难,自己琢磨,但好在硕士要求不高,可能拿不到奖学金等,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彻底玩三年,啥也没学到。

针对问题1、首先要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是因为什么?是否准备读博?

(即是否做学术or搞科研?)

(毕业后考公or考编?)

(进国企or外企or私企工作?)

 你的选择是什么呢?以上的几种导师分类可以选择,你再对照自己的目的进行选择。1、你如果是对科研有兴趣或者还想读博,希望走学术路线,可以选第一、二类型的导师; 2、如果不想搞科研或没有读博的打算,建议不要选第一、二类型的导师,这样你也难受,导师也难受。导师想的是出学术成果,你想的是考公务员找工作,双方的利益点不一致,你自己的前途和老师的期望不一致,耽误你的发展,也耽误导师的发展。3、如果硕士毕业想工作,干项目不走学术路线,想锻炼工作能力,读研期间想去实习,就选择项目型导师或者散养型导师。4、如果想潇洒过三年,拿个文凭,那就选择散养型导师,这种很适合需要个学历,然后考公务员、考个编制、考银行等类型,自己想干点啥就干点啥,或去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谈恋爱,不受导师管教约束。5、如果毕业后想进国企,那么四六级最好要过了,好些的国企过四六级是门楷。一般好的企业都要求硕士过六级但也不是绝对,进外企基本上是都要过六级。选了散养型导师虽然没有项目练手但可以自己去学习相关知识,为找工作打些基础。

问题2、要想好自己读研期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奋力苦读or轻松摆烂?)

(多发文章or多去实习?)

 如果希望自己打好基础,刻苦学习,发表文章,那么推荐选择1、2类型的导师;若是希望能自由一些,锻炼自己的项目能力的,选择项目类型的导师3;若是希望能有自己充裕的时间,发展爱好或轻松摆烂,则选择散养类型导师4。

问题3、希望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导师对自己的要求?

(“合作共赢”or“老板员工”?)(散养or严厉?)

 如果自己期望合作共赢型的师生关系,选择2是最合适的,地位相对较为平等;如果相干项目,觉得自己需要一个老板,简单来说是充当廉价劳动力,那么可以选择1或3类型的导师;对读研期间无欲无求的宝贝们那就选散养型导师4(我也喜欢的导师)。

混合型导师

 除上述类型导师外,更多的导师并不是单一上述分类的类型,可能是两、三种类型的综合体;比如有的导师既是学术大牛,又是项目型导师;有的导师虽然是很年轻普通教授,但是对事业发展已经满足,开始散养学生;这时候需要你根据导师和你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问,看看这个导师对学生是什么要求和期望,是否和自己的规划一致。

 其实对于专心学术的人来说,更多的还是考虑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的问题,以及导师的人品,是否能让自己出科研成果,课题组的科研实力等等;一般不太容易跟错导师。更多人的考研并不是为了学术和科研,而是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是逃避社会,延长校园生活,如果跟了一个急于出学术成果的导师,那就比较难堪了。还有很大一部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读了研,可能是觉得学历高了以后发展前景更好,有的是不太知道能干什么工作,先走一步看一步着,或者是本科出身不好,想更进一步,为了一个名牌大学的光环,比较有面子等等。

 总而言之,自己要想好需要什么,为什么读研,要学习到什么,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能承受住什么压力,期待哪种氛围的课题组,然后再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导师。

 当然,这些都是自己的见解,不一定符合你的观点,各抒己见,欢迎大家进行讨论。

 大家在选择导师之前最好提前去了解导师的人品性格等,最好能联系到这个导师带的学生亲自问清楚,他们的体会最有说服力了。有的导师,为了招你进组读研,各种画大饼,给你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途,天花乱坠,等你未来开了自己的公司或你是创始人什么的等等,没等开学就把你喊过去充当苦力;研一入学后,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泥潭,爬不出来,就是一个廉价劳动力;或者导师散养你,或者逼你出成果干项目,然后掠夺学生成果。越是这样的导师,越招收不到学生,在招生时给你画的饼就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最好还是找他的学生问清楚。有的导师就比教好,是真的对学生好,手把手带着研究生写文章,而且给研究生一作,真心地热爱学术,希望培养学生,这样的导师一般在同学们群体中口碑很好,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能遇到这样的导师,也是人生中的一大幸运。

这些见解更多适用于工科类学生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欢迎评论探讨

拟录取后,如何选择读研导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