魕娘子传

贞观十八年冬,玄奘赠梵铃予瘴岭村人,嘱焚六藏魔典,以避邪气之害。
然,豪绅不贤,为己利而存六藏,借妖魔而树权势。瘴岭村更名奘铃,修庙立塔。设大巫贤,掌村中红白诸事,遂政教合一。
一时淫祀猖獗,借机盘剥敛财。多为戕害人命,尽食绝户。祀以纸新娘、献童仆最为残忍。奈何山高路远,皇天蒙蔽,不得王法治安。
至则天大圣皇帝登基,女子出仕者众。
奘铃村有富户屠氏,年逾而立,方得长女阿畿。却因大巫贤称,其命格冲克葬尊,遭父族遗弃。其舅父不忍,拾养之。
阿畿自幼随其走官多地,饱读诗书。及笄初成,蕙质兰心,利落无墉。彭泽县令青眼徒之,携入大理寺为女官。
时年正花信,平步青云。忽有奘铃村人至,于庭前鸣鼓报丧,称其母暴亡,迫其丁忧返乡。
阿畿遂归,却见村口花轿相迎。其母立于人群,掩面而泣。原是大巫贤之子痨病弥留,亟待冲喜。
大巫贤称,其子乃是饮符水后,欢欣醉酒,冲撞神明。需娶一命格极硬之女为妻,方能抵葬尊之惩。
阿畿闻之,嘲其痴妄贪婪,骂毙巫贤之子。
大巫贤震怒改口,称阿畿为葬尊亲选纸新娘,其子不能与之争,故亡。现为平神明怒火,当即刻行礼。
遂命众人一拥而上,俘阿畿囚于葬宫。
阿畿自不肯就范,婚祭当日,着红纸嫁衣连杀数仆奔出。然寡不敌众,于村外七里林间,为奘铃村人截杀而焚之。
烈火熊熊,鬼嚎四起。待缚绳烧断,阿畿发肤燃尽。村众欲归,怎料惊雷滚滚,暴雨忽至。明火尽熄,而畿之焦骨却生青焰,支离乍起,扑杀饮血。所过之处,全尸皆无……
追捕者死伤十数,冥火焚山七日。而后村中忽生大疫,病者均七窍流血,高呼屠畿之名而亡。
未出一月,村中青壮几绝,妇孺欲走,人心惶惶。
大巫贤遂奉六藏真经,取其秘术,招阿畿魂来,欲封之。
怎料阿畿命格贵极,当为流芳九世之人。现突遭横祸,含恨而亡,满腔抱负成空,心中怨怼极甚。故而化作厉鬼,大开杀戒,蛊惑骗术怎能克之?
大巫贤极尽所能,奈何冥陀兰之毒惑人而不惑鬼。反使阿畿天魂归位,七魄尽收,神智得以清明。一击即中,致大巫贤肝胆俱裂,重伤不治。
七七之夜,狄公发梦,见爱徒阿畿置身火场,红衣泣血,大恸。翌日即得当地知县奏报,奘铃村有厉鬼作祟,周边已死伤近百,大有扩散之势。遂调派人马,立刻前往。
彼时,奘铃村已似人间地狱。昼无日,夜无月,瘴气弥漫。行人不可入,村人不能出。狄公燃艾叶破瘴,连唤阿畿小字,方得入村中。
见阿畿立于祭台之上,周身烈焰,双目焦黑。口未启,而声音至,哭诉被害始末。而后屈膝拜狄公,行三跪九叩之大礼,欲报师恩。
狄公心知,大礼若成,阿畿牵挂了却,善念无存,必堕成恶鬼。从此万劫不复,非魂飞魄散不能止。忙上前扶之,双手灼焦。
阿畿见恩师负伤,愧疚哀鸣,随风遁走。所过之处,又亡村民两人。
随行方士诵经安抚村中亡魂后,进言狄公,趁阿畿尚未失智,法办凶手全族,暂平屠畿杀身之怨。再上告城隍,封其为地官。使奘铃村永世香火供奉之,助其行善积德,以消杀业。直至怨气消散,重入轮回。
狄公允,亟布堂审。以阿畿父母心头血为引,拘其魂魄前来观刑。斩大巫贤直系十八,昭告村众邪教之害。
阿畿见仇人灭族,怒火渐熄,允村人以百世供奉化解仇怨。村人大喜,连夜建庙。狄公亲提匾额,号其——魕娘子。
因魕娘子为厉鬼所化,道行高深,故甚是灵验。周边村落闻之,络绎而来。纸人庙供奉不断,一时名噪一方,奘铃遂安。
斗转星移,新朝向阳,以铁腕,破愚昧淫祀,奘铃村随之荒敝。
魕娘子心慰,怨消功散,欲入轮回。却为奸人所夺,沦为野鬼。引出另一番大机缘,待后人寻觅、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