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之道,大厨出焉
最近越来越感觉自己要走上大厨之路了,四气五味,生克制化,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调和鼎中之变,伊尹论水火之道,气味之道: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潜龙勿用是慢慢用,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我等凡夫相当于烧煤炭的火力发电站,吃饭干活锻炼,出汗散热,靠这点凡火之力,缺点就是耗气太多。 道者相当于烧核源料的核电站。真火一点,肾脂就能气化出极乐,幸福美满,乐足乐美乐满,常乐知足。 突然觉得咸入肾,这个咸的真意,不是指食盐与食盐之咸,而是指生机丰富营养物质丰富。比如精子! 食盐这个咸,反而应该是咸能涌泄肾气。 吃饭也要调肾气出来。 五味之道,水很深啊。 出汗后皮肤咸,就是泄肾的体现啊。 适当调肾气出来劳作运动,没问题。毕竟藏精以起亟也。过了就是伤肾啊。 盐吃多了确实伤肾! 食盐之咸,肾之贼也。 利用得好,可调兵遣将盘活生机,用得不好,就是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杀伐生机。 咸入肾如此,那酸苦甘辛咸都如此?举一反三啊。 比如甘能补脾,但是甜的吃多了确实又伤脾胃。容易得脾虚糖尿病、脾湿。 咸入肾,这个咸的真意不是食盐之咸,而在生机营养丰富。 那么甘入脾的真意是什么? 食物那种鲜美之甘?所以甘是指食物鲜美之甘? 积累不够,知识不够,观察感悟不够,不知道啊。 (昨天下午)刚躺着睡着了,心心念念甘入脾,醒忽然有些理解了。 我想到的是黄芪之味,豆香味,甘的。 葛根,也是类似这种豆香味,甘美多汁,而糖精之类的甜,实乃脾之贼也。 这么看来,五味都是如此,酸入肝,也应该是有利弊两方面的。 生克制化细节了。 汗为心之液,桂枝汤证患者,平素里虚,脏腑功能弱。本身就节奏不稳, 心功能差,心肾不交。 受风后节奏更加妄乱,妄作不断,加重气血外散,气血更虚,安静状态也自汗而出。 既然收不住,也算心功能差的排汗以自我保护心脏的反应。 桂枝甘草配伍,既可以保护中气,又可以保护心脏。 一举双得。 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味辛,可补中,就是明证。 辛能开,辛能补肝,辛能泄脾! 甘草味甘,补中。 甘能缓,甘能补脾。 缓是缓和妄乱的节奏,缓和形势。
辛能泄脾湿瘀堵,甘能补脾,正反两方面入手,扶正祛邪。 总体选择就是以甘缓和妄乱形势、节奏,以辛开路、通瘀排湿,辛甘配合,辛甘化阳,共促资源与能量的生产。 改善大环境。 从全局角度看局部问题,统筹兼顾,这是中医思维模式,西医看你血脂高了,就用降血脂药,从细节把路径打断,这是解构思维的自我矮化运用。因为虽然细节路径打断,导致血脂高的大环境,比如体虚,比如生产的源头、运输、排污等都出问题了,却不去调整改善,如何压得久? 标本兼治还得看高明的中医。 体虚血脂高了,若体太虚,血脂强降难,那就先补虚,提升脏腑功能,比如胃肠运化消化能力。 没那么虚了,再以甘草黄芪甘补中厚土,以土治水,桂枝川芎半夏陈皮辛开路,神曲山楂内金助消化,清除体内废水。 若像西医那样,以外用降血脂药代替人体脏腑功能,那服用久了,肝的功能——肝主疏泄、辛能开路、管道清洁工的功能,就会用进废退了。 西医打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也是如此。短时间应急可以,长期依赖胰岛素,胰腺萎缩,这个病等于放弃治疗了。 而中医从大局角度看局部问题,这种思维,调兵遣将,不能书呆子,得灵活。 那些拿着几个秘方以为能打天下,是泥古派的典型。 该快时就减少缓的力量(芍药甘草大枣五味子等),该收时就减少辛开的力量(木香香附附子桂枝生姜吴茱萸等)。根据具体情况,从阴阳从气味的生克制化角度操作,举一反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