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明白了后......(于怀宇-干眼概述)

2020-10-16 10:05 作者:python_biology  | 我要投稿

重点:

  1. 睑板腺功能障碍多为睑缘炎。在笔者亲诊的145例干眼中就有83.04%是由睑缘炎引起的。

  2. 有眼干涩、痒、眼疲劳症状者,应到眼科做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只要见到睫毛根部或睫毛上有痂皮或鳞屑,睑缘有充血、泡沫、溃疡或睑板腺开口堵塞,而角膜、结膜无急性炎症即可诊断为睑缘炎。如果滤纸实验、泪膜破裂试验显示缩短即为睑缘炎继发干眼。

  3. 干眼的许多症状与慢性结膜炎十分相似,因而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膜炎,长期大量使用各种消炎眼药水,使干眼症状越来越重。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眼药水中均含有防腐剂,长期应用只能雪上加霜,不但干眼久治不愈,反而加重了病情。

  4. 睑缘炎使睑板腺开口阻塞,睑板腺分泌的脂质排出受阻或不能排出,泪膜的脂质层变薄或不完整,即引起干眼。炎性物质进入泪膜,泪液渗透压增加,进一步加重眼表细胞损害。睑缘炎继续发展会诱发角膜病变。

今天,就让我和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干眼故事。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干眼。干眼又称干眼症,是指由于泪液的质或量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的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也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文献记载:美国65~84岁的人群中有14.6%患有干眼,日本为17.0%,澳大利亚10.3%;笔者曾统计分析本人亲自诊治的145例干眼症病例,结果表明: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干眼,但40岁以上明显增多,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超过60岁则高达41.38%,女性多于男性。国内广州、西安等地报道均在34.3%~40.2%;厦门大学眼科中心刘祖国教授报告,其眼科门诊病人的30%为干眼。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可能与中国的卫生条件和环境状况有关。


干眼有哪些临床表现?

干眼的常见症状为:眼干涩、痒、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瞬间刺痛、眼疲劳等症状。

检查所见:泪液分泌(滤纸)实验降低(≤5mm/5分钟);泪膜破裂时间<5-10秒;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高(≥5);泪河高度降低等。


诱发干眼的核心机制之一是泪液渗透压增高和泪膜的不稳定。即泪液渗透压高会引起眼表的炎症,而炎症物质进入泪液后又使泪膜变得更不稳定,泪膜的不稳定又引起泪液渗透压的进一步升高两者相互加强,导致恶性循环。可见泪膜的稳定在干眼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


泪液生理和泪膜

为了使非眼科专业人员明白什么是泪液,泪膜是怎么回事,我们先讲述一些泪液生理知识。


首先让我们看一幅人泪器的示意图:

泪液产生于眼眶上部外侧里的泪腺,分泌出来后进入眼结膜组成的囊袋——结膜囊,并在角、结膜前形成一个薄薄的膜——泪膜,湿润和清洁结膜、角膜(黑眼珠前类似表蒙子的透明膜),并营养角膜浅层,经眼内侧上下睑缘的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从鼻腔排除。泪腺受交感神经支配,所以人激动时(高兴或哭泣)泪液增多,表现为流泪和鼻涕增多。


位于角膜前的泪膜是非常薄的,只有6~10毫微米,由内向外分为三层:黏蛋白层、水液层和脂质层。黏液层只有0.02~0.05毫微米厚,它富含黏蛋白、氨基酸和各种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与角膜紧密粘合,既滋养又紧密贴附角膜,稳定泪膜;水样层是泪膜的主体,占泪膜厚度的98%,它保持角膜、结膜的湿润,行使泪液的主要功能;脂质层厚0.05~0.5毫微米,它是由睑板腺分泌的,其作用是防止水样的泪液直接与空气接触而减少蒸发。如图: 

其实泪膜的三层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它们是呈渐变的。泪膜除了保持眼球的湿润外,还有改善眼睛的屈光功能。角膜是眼屈光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没有泪膜的角膜是不光滑的,看东西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当角膜上有泪膜时,泪液可以填平一些细小的擦痕,使角膜变得光滑,视物也就会更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干眼会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视觉障碍的原因所在。


泪膜在眼球上的分布也不均匀,角膜处最厚,越近睑缘越薄,因此在角膜前就形成一个理论上的“凹凸透镜”,改善了眼的屈光性能。所以我们常看到一些近视或散光者眯起眼来看东西,就与此有关。


近年来,由于采用活体内冷冻固定和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泪膜结构及功能研究有了很多新进展,摈弃了对泪膜的分层的概念,代之以黏液相、水液相、脂质相。对泪膜的各个相之间的关系及稳定性有了许多新发现,从而丰富了泪膜的稳定性对干眼的影响的理论。黏液相泪膜覆盖于角、结膜上皮表面,主要由黏蛋白及混悬于水中的无机盐构成,呈半固体状态,具有高度的亲水性(见图4),而干眼患者黏蛋白脱水,正常黏液运动减少,粘附性降低,导致致病物质黏附于眼表,造成眼表上皮细胞损坏,泪膜易破裂,导致泪膜的不完整;泪膜的脂质相由内外两层组成,外层主要由非极性脂质组成,内层则由极性的磷脂组成,由于内层的脂质属两型磷脂,既能与水混合又能与非极性脂类混合,从而决定了它的稳定性,减少了泪液挥发。而干眼合并睑缘炎时,这类脂质水平下降,破坏了其稳定性。泪膜破裂。


干眼的诊断

1、有在临床表现所述的干眼症状;

2、泪膜不稳定(BUT≦5秒);

3、泪液减少(ST≦5mm/5秒);

4、荧光素染色≦2分(每项限染色点﹤15个);


具备以上第1项+第2~4项中的任何两项即可诊断干眼。


目前国际上将干眼分为泪液分泌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两型。


前者主要指泪液生成不足,以Sjogren's为代表的干燥综合征,全身各分泌腺包括唾液腺、汗腺均受累,主要是因水液层生成不足及水液层质的异常所致泪膜的不稳定,引起干眼。临床不多见。如图:

蒸发过强型则主要是由于脂质层异常引起的,除睑板腺功能障碍,如睑腺炎、睑缘炎、眼睑缺损、睑裂闭合不全,也包括瞬目不全引起的泪液蒸发增加等情况。临床上绝大部分干眼都属于这一类型。笔者亲诊的145例干眼中除1例 Sjogren's综合症、2例眼部使用化妆品、6例更年期综合症外均为此型。


睑板腺功能障碍多为睑缘炎。在笔者亲诊的145例干眼中就有83.04%是由睑缘炎引起的。睑缘炎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眼表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早期可能仅有眼部的轻微不适,如干涩、痒、烧灼感,早晨尤为明显。引起干眼症后,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增加了异物感、瞬间刺痛、畏光、眼疲劳、眼红等症状和表现。且每于下午加重。在低湿度的环境中更易产生症状,病人可能感到很不舒服,以致妨碍了正常生活。甚至有并发角膜溃疡难以治愈而失明者。


睑缘炎使睑板腺开口阻塞,睑板腺分泌的脂质排出受阻或不能排出,泪膜的脂质层变薄或不完整,即引起干眼。炎性物质进入泪膜,泪液渗透压增加,进一步加重眼表细胞损害,更是雪上加霜。如图:

睑缘炎可以是干眼的病因,也可与干眼同时存在。二者可以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干眼的许多症状与慢性结膜炎十分相似,因而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膜炎,长期大量使用各种消炎眼药水,使干眼症状越来越重。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眼药水中均含有防腐剂,长期应用只能雪上加霜,不但干眼久治不愈,反而加重了病情。所以凡有眼干涩、痒、眼疲劳症状者,应到眼科做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只要见到睫毛根部或睫毛上有痂皮或鳞屑,睑缘有充血、泡沫、溃疡或睑板腺开口堵塞,而角膜、结膜无急性炎症即可诊断为睑缘炎。如果滤纸实验、泪膜破裂试验显示缩短即为睑缘炎继发干眼。

转发:于怀宇

https://mp.weixin.qq.com/s/8F52UakfsH07qkvIbiVvOA


我明白了后......(于怀宇-干眼概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