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隐秘通途】《仁王》山阴麒麟儿山中幸盛相关装备剧情故事

2023-02-02 02:15 作者:漱石先生的猫  | 我要投稿

《仁王》系列的考证将从人物、装备、守护灵三个方面来进行,不过鉴于游戏中存在“人物名鉴”的原因,因此Up主决定对人物方面只进行细节上的考证,主体还是以图鉴内容为主,在装备考证上多下功夫。

本文最开始只是【闻道之座】薄明篇(中)的NPC义刃冢山中鹿之助的生平考证,但是随着写就的内容越来越多,逐渐逼近了文章的文字上限,再加上《仁王》系列中确实存在山中幸盛的个人套装,因此Up主才决定将其单独抽出来成文,以便填充更多内容。

山中幸盛,日本战国时代山阴地方大名尼子家家臣,尼子三杰之一。

说起山中幸盛,首先我们就要提一下关于其名字的争议。山中幸盛最广为人知的别名应该是山中鹿之介和《仁王2》中采用的山中鹿之助,另外还有去掉『之』字称其为山中鹿介或山中鹿助的用法。但实际上,以上这些名字里只有山中鹿介是其本人真正使用过的——在现有史料《富家文书》中收录的永禄十二年(1569年)的《尼子氏家臣联署奉书》中,山中幸盛所使用的就是山中鹿介——因此除山中鹿介外的其余别称或许可以认为是历史误传造成的。

为避免争议,本文将使用其本名山中幸盛进行叙述。

山中幸盛出身于出云山中家。关于山中家的来源,认可度和流传度较高的主流说法认为其应为尼子家的分家,家族始祖为主家出云尼子家之祖尼子持久次子山中幸久,那么其源流自然同尼子家一样是宇多源氏佐佐木流;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山中家与尼子家没有关系,将其源流认定为橘氏近江山中家,是跟随当年被派往出云担任守护代的尼子家一同迁往出云国的。

山中幸盛通常被认为出生于天文十四年(1545年),是家中的次子,父亲名为山中满幸,母亲为尼子家臣立原纲重之女,兄长名为山中幸高。天文十五年(1546年),幸盛诞生次年,父亲满幸英年早逝,山中兄弟由母亲独自一人抚养长大。兄长幸高成年后继任山中家督,但因为体弱多病的缘故,于永禄三年(1560年)将家督之位让给了弟弟幸盛。

据《后太平记》、《太阁记》中所说,山中幸盛自幼便侍奉尼子家,8岁起就跟随主家征讨敌人,10岁时醉心于弓马和兵法的学习,13岁开始杀敌立功,16岁跟随君主尼子义久征讨伯耆会见郡尾高城时,通过“一騎討ち”斩杀了名震因伯(因幡、伯耆两国的合称)的豪杰菊池音八,由此名声大噪——不过鉴于尾高城早在大永四年(1524年)就已经落入尼子家控制之下,以上这段关于山中幸盛天赋异禀的记述的真实性也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因为一系列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失利,早年间称霸日本中国地区的尼子家在前任家主尼子晴久的统治下渐显颓势;而在永禄三年(1561年)尼子晴久因病暴死,其子尼子义久继任家督之位后,尼子家的形势更是江河日下——这恰好给了旧敌毛利家一个对外扩张的好机会。永禄五年(1562年)7月,时任毛利家当主毛利元就亲率大军进入出云国,发起了对尼子家的灭亡战争。

这场战役的结果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作为构成抵御毛利军入侵防线的三刀屋、赤穴、三泽、米原等西出云国众早已同尼子家离心离德,仅稍作抵抗后便投效了毛利军,尼子家的西部防线就此崩溃,无力阻止毛利军的深入。当年12月,毛利军抵临尼子家本城月山富田城北部的宍道湖,并在宍道湖东岸的荒隈地区修筑荒隈城作为进攻月山富田城的本阵,正式打响了月山富田城之战。

永禄六年(1563年),毛利军为断绝月山富田城海陆运输开始拔除尼子家的其余诸城,而尼子家为了确保本城的补给安全也必须对毛利军的行动予以应对。山中幸盛在此次双方的对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白鹿城之战中,山中幸盛在总大将尼子伦久战败后作为殿军阻止了毛利军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的多次追击,让战败的尼子军得以退回月山富田城;而在其后的弓浜合战中,山中幸盛又与叔父立原久纲作为尼子军的第二阵在正面战场上迎击毛利军,为秋上久家争取到了侧袭的机会,赢得了合战的胜利。

双方的对抗一直持续到永禄八年(1565年)年初,最终负多胜少的尼子家失去了对岛根半岛和伯耆国的控制权,月山富田城被彻底孤立。然而作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复郭式山城,月山富田城的进攻难度可想而知。当年4月,毛利军将本阵由荒隈城前移至月山富田城西北近侧的星上山之上,随后将军势一分为三,总大将毛利元就领一军、吉川元春领一军、小早川隆景领一军,分别攻击月山富田城的三个入口。此战中山中幸盛被分配在尼子伦久麾下,负责防备来犯塩谷口的吉川元春与熊谷信直,并成功敌人将击退,而三面受挫的毛利军也因此不得不重新将本阵退却回荒隈城。另据《太阁记》的记载,山中幸盛在此战中通过“一騎討ち”斩杀了毛利军武士高野监物。

当年9月,毛利军再度向月山富田城发起进攻。正是在此次战斗中,发生了那场远近闻名的山中幸盛与品川将员之间的“一騎討ち”。

品川将员,又称品川大膳,是毛利军麾下石见国众益田藤兼的家臣,以射艺和腕力而闻名。在毛利军第二次围攻月山富田城时,为彰显武名,品川将员主动向山中幸盛发起了“一騎討ち”的申请,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狼介』,以对应克制山中幸盛的『鹿介』之名。

为确保二人的“一騎討ち”不受干扰,双方将决战地点选定在了饭梨川的中洲岛上。当是时,毛利与尼子两军隔饭梨川互相对峙,双方将士共同注视着二人从涉水到登岛再到决战的全过程。虽然具体的决战情形各方记载说法不一,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以山中幸盛斩杀了品川将员而告终的,在两军见证之下取胜的山中幸盛也因此武名大盛。

不久后,在“一騎討ち”中所受的伤势大致恢复后,山中幸盛又组织夜袭了滞留在白潟地区的毛利军武士小河内幸纲的部队,给毛利军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虽然毛利军的二度围城频频受挫,但实际上总大将毛利元就已经将战略由强攻转为了消耗。随着围城的持续进行,被孤立的月山富田城内的粮食储备逐渐被消耗殆尽,虽然尼子家在永禄九年(1566年)5月成功抵挡住了毛利军的第三次攻城,但在当年11月底,尼子家终于因军粮耗尽不得不向毛利军投降,月山富田城就此陷落,尼子家灭亡。

对大部分战国武士来说,主家的灭亡通常意味着其个人生涯在历史记载上的终结——因为成为浪人或不受重用等原因造成“查无此人”情况的武士可以说多如牛毛。但山中幸盛并非如此,其人之所以能在纷乱的战国之世留下流芳千古的美名,一方面得益于其本人在各个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但更主要的,是他在主家灭亡后组织的尼子再兴运动中体现出的忠诚之心。

永禄十一年(1568年),尼子家灭亡2年后,因为现任家主尼子义久被毛利家幽禁在安艺国,为了使再兴运动名正言顺,以山中幸盛为首的依旧忠于尼子家的武士们在京都东福寺找到了当年在尼子晴久时期被肃清的尼子家旁支『新宫党』的后裔尼子胜久,经过一番劝说后,尼子胜久同意还俗——由此开始,以尼子胜久为总大将,山中幸盛、立原久纲等人为核心组建的尼子再兴军出现了。

第一次尼子再兴运动于尼子再兴军组建次年,即永禄十二年(1569年)正式开启。为共同对抗毛利家,尼子再兴军得到了但马守护山名祐丰的支持,在山名家臣垣屋光成的协助下从京都前往但马国集结兵力。当年6月,尼子再兴军在隐岐国众隐岐为清和隐岐水军头目奈佐日本之介的协助下沿水路抵达出云国岛根半岛的美保关地区,随后开始对驻守出云的毛利军发起进攻。

此时的毛利家主力部队正忙于同北九州大名大友家作战,暂时无力顾及出云的形势,再加上山中幸盛等人在『尼子再兴』的号召下集结了大量潜伏于出云的旧尼子家臣,使得尼子再兴军的势力迅速扩张。6月底,尼子再兴军击败了毛利军武士多贺元龙的部队,夺取了真山城,随后南下至宍道湖北岸的末次地区,修筑了以末次城为核心的数个围城城砦;7月中旬,随着末次城的完工,尼子再兴军将本阵前移至此,开始围攻作为尼子家统治象征的月山富田城。

尼子再兴军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与当年的毛利军几乎如出一辙,那么自然而然的,他们也在攻守势异的月山富田城面前面临了和当面毛利军一样的窘境。

月山富田城的围攻战对尼子再兴军来讲并不顺利。当年8月,负责守备石见银山的毛利军以小田助右卫门为大将发起了对尼子再兴军的进攻,双方在出云原手郡展开交锋,最终在山中幸盛和被策反的米原纲宽等人的努力之下,毛利军被全数击溃;当年10月,尼子再兴军发生内讧,一直在协助尼子再兴军作战的隐岐为清突然无缘故的举起了反旗,山中幸盛等人为镇压叛乱不得已率众出击,于美保关地区与隐岐为清交战,虽然一开始局面不利,但在横道高光、高宗兄弟以及松田诚保等人的支援下还是成功平定了叛乱。

虽然尼子再兴军赢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围攻月山富田城的行动却也因此被耽搁延后了。永禄十三年(1570年),依旧未能夺取月山富田城的尼子再兴军得知了进攻北九州失败的毛利军已经重整旗鼓准备向己方出击的消息。深知已无法继续攻城的山中幸盛等人决定与毛利军决一死战,于是一面召集散落在各地作战的尼子再兴军武士,一面围绕着月山富田城南侧的布部山布阵应敌。2月14日,随着毛利军的到来,由山中幸盛指挥的尼子再兴军与毛利元就之子毛利辉元指挥的毛利军之间的决战——布部山之战就此打响。

在战争开始阶段,处于守势的尼子再兴军居高临下占尽地利优势,对毛利军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杀伤;面对如此不利形势,毛利军派出了由吉川元春率领的别动队,沿着探查到的没有尼子再兴军布阵的山道行军,最终突袭并夺取了尼子再兴军位于山顶的本阵,失去本阵的尼子再兴军也因此士气大衰,随后在毛利军的猛烈夹击下崩溃。

布部山之战的失利让尼子再兴军损失惨重,包括横道秀纲在内的大量旧尼子家臣在此战中被毛利军斩杀,与此同时一部分已经被策反的旧尼子武士也因为形势不利的原因重新投靠了毛利家。岌岌可危的尼子再兴军虽然在山中幸盛等人的殿后下撤回了位于末次城的本阵,但随即又遭到了毛利军的乘胜追击,在此情形下,考虑到末次城作为一个平山城易攻难守,山中幸盛等人最终不得不弃守末次城。直至元龟元年(1570年)6月底(永禄十三年4月改元),在毛利军的攻势下,尼子再兴军一路退守至最初夺取的真山城之中——过去一年的努力和牺牲至此全部化为泡影。

当年9月,因为家主毛利元就的病情加重,毛利军被迫撤回国内,只留下吉川元春一军继续同尼子再兴军作战。压力减小的尼子再兴军试图抓住这个重振局势的机会,山中幸盛等人主动出击,在多方支援下成功将吉川元春的军势从岛根半岛上逼退。然而,正当尼子再兴军还在规划下一步的扩张行动时,吉川元春率领着毛利水军头目儿玉就英等人的援军卷土重来,通过海陆双向进攻再度将尼子再兴军逼退回真山城。最终,在元龟二年(1571年)8月,毛利元就去世两个月后,毛利军将真山城攻陷,第一次尼子再兴运动失败。

死守真山城的山中幸盛在城砦陷落后遭到了毛利军的捕获,被关押在尾高城——在此期间,毛利家重臣宍户隆家和口羽通良都曾对其进行拉拢,但均被拒绝。最终,在被关押还不到一年,山中幸盛就找机会逃出了尾高城,渡海前往隐岐国,成功与在此避难的总大将尼子胜久汇合,预备重新开启第二次尼子再兴运动。

第二次尼子再兴运动于元龟四年(1573年)兴起,除原有的支持者但马守护山名祐丰外,山中幸盛还联系到了失去领国的因幡山名家主山名丰国。通过一年多的招兵买马,尼子再兴军在与山名丰国的合作下重建,并以协助山名丰国重夺因幡国,以此来扩大尼子再兴军的势力为目标进行活动。

此时的因幡国正处于投效了毛利家的鸟取城主武田高信的实际控制之下。尼子再兴军与山名丰国首先在但马国境内集结兵力,随后出击夺取了因幡岩井郡桐山城作为己方的本城,并以此开始在因幡国内扩张。当年8月,武田高信得知尼子再兴军为进入出云将本城迁移至距离鸟取城更近甑山城后,决定主动出击,于是亲率大军将甑山城包围。

面对来势汹汹的武田军,山中幸盛等人制定了据城而守、伺机出击的战略。双方围绕甑山城进行多番攻防后,作为守城者的尼子再兴军一方始终处于上风。眼见形势不利,武田高信决定撤回鸟取城再行计划,但大军却被在战前就同山中幸盛等人通过信的因幡法美郡今木山城主秋里左马充的部队堵住了退路,武田高信被迫同秋里军交战,试图杀出一条返回鸟取城的血路,而眼见时机成熟的山中幸盛自然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当即亲率骑兵从城内出击,与秋里军两面夹击,将武田军击溃。

战败后的武田高信狼狈逃回鸟取城,尼子再兴军随后出击将鸟取城包围。作为因幡国的核心城市,鸟取城是一座依靠着海拔200多米的久松山修建而成梯郭式山城,再加上武田高信在城内的守备力量远大于出击的尼子再兴军,想夺下此城并非易事。深谙此理的山中幸盛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在勘察了鸟取城的地理环境等多方因素之后,施以疑兵之计,成功将守城的武田军击退,夺取了鸟取城内的大部分区域。虽然尼子再兴军最终还是因为兵力不足,无法攻克武田军退守的十神砦而被迫退军,但此次行动也摧毁了武田军兵士的斗志和鸟取城内的大量粮草补给,9月下旬,在围城仅持续了1个月左右后,武田军便支撑不住,选择了开城投降。

攻城结束后,尼子再兴军将因幡名正言顺的统治者山名丰国迎入了鸟取城,山名丰国也允许尼子再兴军在因幡继续扩张势力。随后,尼子再兴军开始在东因幡地区扩张,在夺下因幡八东郡私部城后,山中幸盛将其交给了自己的女婿龟井兹矩。然而,就在尼子再兴军即将借助因幡的兵力东山再起,重回出云的时候,变故再度发生——武田高信的战败让毛利家失去了对因幡的控制,为重夺因幡,毛利军以吉川元春为大将向山名丰国出击。天正元年(1573年)11月,鸟取城在脱离毛利家掌控2个月后,又随着山名丰国对吉川元春的投降重新回到了毛利家治下。

山名丰国的投降使得尼子再兴军不得不再度直面毛利家的大军,为避其锋芒,山中幸盛在天正二年(1574年)率领尼子再兴军进入东因幡的私部城,随后开始与各方势力频繁通信,寻找新的支持者——也是在这时,山中幸盛联系到了此时在日本国内正如腾飞之龙般崛起的织田家。

天正三年(1575年)对尼子再兴军和山中幸盛来讲都是难捱的一年。当年5月,但马守护山名祐丰因为织田军的威胁而选择同自己的老对手毛利家和解,尼子再兴军就此失去了来自但马国的最大支援;当年6月,毛利军在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的率领下向尼子再兴军发起进攻,虽然山中幸盛为确保己方退路及时从因幡国众矢部家手中夺取了连通因幡 · 播磨两国的关键要地若樱鬼城,但随后这一路尼子再兴军就被赶到的毛利军困在了城内;当年10月,随着负责守备私部城的龟井兹矩的战败,尼子再兴军仅剩山中幸盛率领的若樱鬼城一支部队,尼子再兴军被彻底孤立。

虽然毛利家的主力部队因为织田军在山阳地区的威胁而不得不在当年10月底放弃对若樱鬼城的围攻,但随后其攻城方的位置就被投靠了毛利家的因幡国众所取代了,因此尼子再兴军不得不继续笼城守备。最终,在天正四年(1576年)5月,陷入绝境的尼子再兴军被迫弃守若樱鬼城后退入播磨国,第二次尼子再兴运动也由此宣告失败。

退入播磨国后的尼子再兴军受到了织田军的荫庇,山中幸盛等人也因此得以面见织田信长本人,而信长也给予了山中幸盛高度的评价——《阴德太平记》中称,在此次会面后山中幸盛获得了信长赠予的名驹『四十里鹿毛』——尼子再兴军由此正式被编入织田军的部属之中,作为半独立的势力参与织田军的征讨事业。

尼子再兴军最初被安排在明智光秀麾下,跟随光秀一同参与了征讨丹波国波多野 · 赤井联军的战役;天正五年(1577年),尼子再兴军又作为信长之子织田信忠的部属参与了征讨反叛织田家的松永久秀的战役——此次战役中,山中幸盛不仅先登陷阵、力破敌军,更在时隔多年后再度以“一騎討ち”的方式斩杀了松永军武士河合将监,使其武名得以再度传扬。

当年10月,织田军的羽柴秀吉军团为攻略西国而开始向播磨进军,作为熟悉西国形势的尼子再兴军自然也被划分到了羽柴秀吉的麾下。到达播磨后,羽柴秀吉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就降服了播磨内部的赤松、别所、小寺等势力,以织田家的名义控制了播磨国;当年12月,以山中幸盛为首的尼子再兴军被羽柴秀吉任命为播磨佐用郡上月城的守将,在成功入主上月城后,山中幸盛立即将暂住在京都的尼子胜久迎入城中,开始了第三次尼子再兴运动。

毗邻备前、美作、播磨三国的上月城虽然不易守备,但却是向这三国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据点,因此作为织田一方的尼子再兴军入主上月城的举动让倾向毛利一方的备前大名宇喜多直家深感不安。于是自当年年底开始,双方围绕上月城的归属问题反复进行了多次战争,直至次年天正六年(1578年)3月,尼子再兴军在羽柴秀吉率领的织田大军的援助下攻杀了宇喜多军的守将上月景贞后,才将上月城牢牢地控制在了己方的手中。

然而,经受了重重苦难的山中幸盛终究还是没能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就在羽柴军还在同尼子再兴军一起进攻上月城的同时,曾经宣布臣服于羽柴秀吉的播磨美嚢郡三木城主别所长治突然向织田家举起了反旗,宣布投效毛利家,羽柴秀吉也因此不得不在夺回上月城后立即率军赶往三木城平叛,只留下人数不足的尼子再兴军在此收拾局势;当年4月,为响应别所长治,毛利军以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为大将,率领超过3万人的大军向播磨的织田军发起进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上月城自是首当其冲。

被数十倍于己方的毛利军包围的尼子再兴军立即向羽柴秀吉求援,然而如同魔咒一般的,这一次看似最为可靠的盟友最终还是出了问题——接到求援的羽柴秀吉本想率军前往支援,不料却接到君主织田信长下达的优先平叛的命令,无法将大军抽离三木城前线。在织田信长的计划里,织田军优先考虑的事情应该是夺下三木城,稳定播磨的形势;至于位于边境的上月城的尼子再兴军,不过是阻止毛利军进一步深入播磨的弃子罢了。

永远等不到援军的尼子再兴军在上月城绝望地固守着。虽然早已从羽柴秀吉的书信中得知了没有援军、尽快弃守的事实,但作为尼子再兴军核心的尼子胜久与山中幸盛等人却并没有理会,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坚持:或许是不想再一次在仇敌面前狼狈逃脱、亦或许是真的在为织田军的攻略拖延时间……总之,尼子再兴军自当年4月被毛利军围困以来,以2千人左右的军势在这座易攻难守的小城里整整坚持了近3个月之久。

天正六年(1578年)7月1日,为保全城内已经弹尽粮绝的尼子再兴军兵士,总大将尼子胜久宣布开城投降;7月3日,作为保全兵士性命的条件,在毛利军的要求下,包括尼子胜久在内的参与尼子再兴军的尼子一门全部自杀身亡——另外虽没有被要求,但作为尼子老臣的神西元通也选择同君主胜久一起赴死。尼子再兴运动彻底失败。

作为尼子再兴运动的另一核心,随着上月城的陷落而被擒获的山中幸盛并没有被毛利家下达自杀的要求,其本人也并未选择自杀,而是接受了毛利军将其押送至毛利家主毛利辉元所在的备中松山城的现实;但在押送队伍尚未到达备中松山城时,毛利家臣福间元明突然无缘故的下达了谋杀山中幸盛的命令——有说法认为要求杀害山中幸盛的建议为小早川隆景向毛利辉元提出的,但目前并未形成共识。

最终山中幸盛于备中川上郡合之渡附近被毛利军杀害,享年34岁。

《仁王2》人物名鉴中的山中幸盛

在《仁王2》的故事里,山中幸盛是以刀冢人物的形象出现在游戏的支线中。玩家最早可以在旭光篇支线三恶枭雄中第一次见到山中幸盛的义刃冢;不过鉴于三恶枭雄有双刀武器熟练度的前置开启要求,因此没有使用双刀武器的玩家通常是在薄明篇支线『蜘蛛粉碎』中第一次见到山中幸盛的义刃冢,并且在此关卡中召唤山中幸盛的助人是开启新的支线『月下祈愿』的前置条件;在『月下祈愿』中,玩家首先要面对山中幸盛的尸狂,将其击败后,会出现一个只消耗0酒盅的山中幸盛的义刃冢,玩家只有在将其召唤后才可以继续通过该关卡。

玩过游戏的各位此时应该能意识到了,三恶枭雄』与『蜘蛛粉碎』两个关卡的核心人物都是松永久秀,因此制作组在这两个关卡中设置的山中幸盛的义刃冢很明显指代的是山中幸盛参与征讨松永久秀的那段历史——在以藤吉郎的发迹为主线的故事中,也只有这个机会能够安插相关的剧情了。

至于『月下祈愿』,则是在联系山中幸盛在面对三日月祈祷时所发下的为复兴尼子家宁愿受尽“七难八苦”的誓言一事。事实上,在玩家通过该关卡后,山中幸盛也确实说出了那句让人感慨万千的话语——

願わくば、我に七難八苦を与えたまえ

我必须向你道谢,我还有未完成的事情在等着我……愿我……受尽七苦八难……

但事实上,此时的薄明篇主线已经推进到了『灭亡的晚钟』之后,时间线已经来到了小牧 · 长久手之战前。我们所见到的,自觉还有未竟之事的、愿受尽七难八苦的山中幸盛终究只是一个死去多时却依旧徘徊于世界,于三日月之夜现世的灵魂罢了,他的苦苦追寻的事业早已在上月城陷落之后成为了梦幻泡影。

但即便如此,正如在任务结束后的猫又所说的,“过去他曾与织田家联手,为复兴主家而努力奔走,想不到死后仍不愿放弃,继续留在世间寻找助力……简直是忠臣的楷模。”或许其事业在时人看来已成虚妄,但其所拥有的那颗为复兴主家而努力的忠义之心,却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

山中幸盛在《仁王》中的套装名为“七难八苦”,由护具“祈月斗将”、大太刀“石州和贞”共6件装备组成。

护具 祈月斗将

祈月斗将套装的造型显然是以传说故事中山中幸盛的本人的“三日月の前立てに鹿の角の脇立ての冑”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尤其以头盔上的三日月造型的兜前立和左右装饰以鹿角造型最为明显。根据装备描述,制作组为了凸显“鹿”的特性,还特意表明臂甲上的皮制指套为鹿皮制作的(笑

关于这套甲胄的来源,各方普遍认为是山中家的祖传之物,在山中幸盛从兄长山中幸高手中继承家督之位时获得的——也就是说,在山中幸高担任山中家督时,所穿的甲胄也是这一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说法认为山中幸盛之所以自称『鹿介』,也是因为这套甲胄的缘故。

大太刀 石州和贞

关于其套装中的大太刀石州和贞,其实这个名字并不是刀名——但可以是刀铭。正如装备介绍中所说,石州和贞实际上指的是由石见国的刀匠和贞打造的刀剑,也就是说,由和贞其人所打造的所有刀剑都可以被冠以“石州和贞”这一名字。

关于介绍中所提到的山中幸盛将这把大太刀供奉在伊予国大三岛的大山祇神社中之事,Up主查阅到了这个神社现如今的地址,即:日本爱媛县今治市大三岛町宫浦3327号大山祇神社;但至于该神社中是否确有此刀,Up主在查阅了其社内的文化资产目录之后好像并没有发现,不过在其他资料中有提到此刀确实在神社中公开展览的说法,但因为没有照片佐证,所以此处暂作存疑处理。

虽然作为一个义刃冢助人,山中幸盛并未向玩家过提供守护灵,但各位细心的玩家应该能注意到,在成功召唤助人的时候,其所携带的守护灵会凭空出现后飞到人物身上,其动画效果和玩家死后重新拾取精华时守护灵飞回身上一样。在通过对三个义刃冢分别进行确认后,Up主可以肯定,山中幸盛所携带的守护灵是初始御三家之一的“真神”——不过有一说一,这个考证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制作组在给NPC义刃冢助人设计守护灵的时候明显没怎么多想,大部分NPC义刃冢助人的守护灵其实都只是在初始御三家中随便选了一个罢了。

真神

真神在现实世界中对应的动物显然就是狼。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狼这种动物一直处于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之上,古代日本人经常将狼视为神明本身;又因为狼通常在山林中出没,因此也经常被同山岳信仰联系在一起;而在日语中,狼(オオカミ)的发音同大神(おおかみ)是一样的——说句题外话,这也是COPCOM制作的ACT游戏《Okami》的主角是狼的原因。

其实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山中幸盛的守护灵是真神也确实说得通。上文提到的山中幸盛供奉大太刀的神社中的主祭神大山津见神实际上就是由山岳信仰演化而来的神明,如果将真神守护灵看作是大山津见神派出的庇佑向其供奉大太刀的山中幸盛的眷属的话,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虽然从文化角度上来看日本人确实很尊崇狼这一生物,但实际上日本狼已经于20世纪初完全灭绝,因此现在的日本实际上并不存在从本土演化出的狼这一物种。

有关山中幸盛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群友@雨停了__的翻译协助~

因为本文是从Up主的另一篇文章中拿出来成文的,所以在本文发布后很快Up主就会发布另一篇专栏,也就是本文的原文【闻道之座】薄明篇(中)。喜欢本文的同学们可以给Up主来一个一键三连支持一下,有想讨论的内容也可以同Up主一起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哦~

【隐秘通途】《仁王》山阴麒麟儿山中幸盛相关装备剧情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